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让“看”贯穿在小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中

让“看”贯穿在小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中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5

让“看”贯穿在小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中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现状,从创新视角提出了以“看”为主线,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进行有效串连的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突显教学效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听说读写 看 贯穿

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施以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无疑对小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浓厚的情感,发展多元化思维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然而,在教学实效背后我们仍旧能够看到听说读写教学的不足之处,小学生常有“听不懂、说不明、读不通、写不出”的现象产生,究其根本在于教师的教法过于刻板,没有从创新的角度关注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已有经验。对于基础差、经验少的小学生来说,同样是感官调动,用眼睛看到的,比他们用耳听,用口读,用手写的更加直观而形象,也更加容易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因此,如何开发“看”的功能,让它贯穿于听说读写之中,是新时期语文教学者更应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此课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1 让“看”成为“听”的助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看”的功能,让“看”成为“听”和助力,即在学生倾心聆听的同时辅以视觉引导,以此调动小学生多重感官形象,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咏华山》时,作为全新的一种课型,“文包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仅靠听教师朗读他们根本无法将作者文中对华山的“险”与“美”的赞赏之情感悟出来,所以这时可以恰当的引入“看”的教学,让小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听教师读,利用视觉与听觉的感知,进行诗文对照,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同学们,你们有谁曾经到过华山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华山的美景吧!”(引入多媒体视频),边看边解说:“在我国陕西省有一座著名的山,叫华山,它以高和险著称,很多人都称它为‘天下第一险’。登上华山只有一条路,而且曲折艰险,非常难走,平常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登上山顶,但在我国的古代却有一个仅七岁的小孩子登上华山,还用诗的形式将登山之感,华山之美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咏华山》(朗读全文)”

2 让“看”成为“说”的引力

让小学生会“说”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学会说文解字,即朗读;另一个是会将语意以及作者的思想进行语言表达,这两方面对刚刚开始语文学习的小学生来说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一旦小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是想象力不够丰富,他们是无法“说”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看”来引导着小学生大胆的、准确的去“说”,不但能加快学习速度,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看“成语故事之――负荆请罪”的动画片,这无疑是每个小学生都喜欢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形象而生动的剧情比之枯燥音调的文字更能够打动小学生内心;看完之后,开始让小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同时也让他们开始思考,故事情节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寓意?最后让他们结合自己对故事的体会,朗读课文。这种以“看”引“说”的方法,会让小学生“说”得更准确,“说”得更快乐。

3 让“看”成为“读”的动力

很多小学生并不具备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读什么”、“怎样读”也是让他们困惑的事情,让“看”成为“计”的动力,就是在小学生进入阅读活动之前,先通过视觉感官对阅读内容加以体会,然后再进入深层阅读。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一课时,如何让小学生们明白司马迁写《史记》是一个怎样悲壮、艰难却又不屈的过程,从而对司马迁“发愤”理解的更加深刻?可以将文中重要的几个片段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放映,父亲临终前嘱托;司马迁奔走各地搜集资料;李陵事件之后悲愤交加的司马迁;寒冬里司马迁仍旧伏在冰凉的竹简上;昏黄的灯光下司马迁孤独的身影;狱卒尖刻笑声中司马迁紧锁的眉头等等,当这些情景一一录入学生的眼中,他们对司马迁的悲壮人生已经有了一个十分鲜明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4 让“看”为“写”注入活力

小学生眼睛看到的应该是写作的第一素材,因为“看”会更直接和更真实,并且会第一时间反映到小学生脑海中,从而对某个事物产生某种情感,获得某种体验。比之文字与声音,“看”让小学生会积累更多鲜活的信息,从而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如在教学小学生写作“描写秋天的……”时,秋天的取材非常广泛,而如何让小学生写出特点,写出个性,就要教会他们如何去看,这里所谓的“看”即观察,他们可以去观察一棵树在秋天的变化;可以观察秋天的麦田是怎样的景色;可以去看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校园、秋天的家乡等等,只有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小学生才会抽入胡大的兴趣,而对于写作题目也会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看得多了,学生的思路就宽了,思维就活了,写出的文章也有了“灵性”。

人的感官结构不同引发的机能不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比例也会不同,据相关数据显示,人靠听觉仅能够获取11%的信息,而靠“视觉”则能够获取83%的信息,中国的一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也验证了此项证明。所以语文教学师要学会以“看”为主线,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进行有效串连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突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人生与责任
遵纪守法细节决定成败
你会道歉吗?
诚实
《身边处处有科学》
自尊自强-做生活的强者
残疾人
竞争
尊敬老师,从我做起
我学会了宽容
我来了
“上网是非“ 简谈
创新吧!
拣垃圾不丢人
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库尔贝和他的现实主义艺术
加强职专生语言能力训练之我见
高中数学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中学阶段字词教学方法艺术谈
通用技术课堂教育体验
关于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率的措施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及思考
拒绝随意使用,守住语言规范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当充分体现教学智慧
论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
词块在英语写作中的优势分析
浅谈汉代儒学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的点滴做法
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教学反思教学
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二教学反思教学
建筑上的“薄壳结构”教学反思教学
11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A案教学反思教学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一(附后记)教学反思教学
12*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B案教学反思教学
12*大自然的启示一课一练(附答案)教学反思教学
12*大自然的启示精品教案A案教学反思教学
11蝙蝠和雷达一课一练(附答案)教学反思教学
11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B案教学反思教学
12* 大自然的启示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教学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建议教学反思教学
蝙蝠和雷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