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授鱼”“授渔”与“学渔”

“授鱼”“授渔”与“学渔”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授鱼”“授渔”与“学渔”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计算数学。笔者曾三次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不同的效果,感受颇深、现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一册第28页例2为例,将三次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一、第一次

师:(出示例2: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生:18÷■。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所以列式为18÷■。

师:说得好,怎样计算呢?

学生冷场。

师:我来讲给大家听。

(一)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二)引导分析,得出算法

师:已知■小时行驶18千米,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1小时里面有多少个■小时?

生:1小时里面有5个■小时。

师: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生:18÷■=18×■。

师:由此可得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乘这个数的倒数。

二、第二次

在出示例2得出算式后。

(一)鼓励猜想

师:根据你的经验或你的直觉请你猜一猜,18÷■该怎样计算?

生1:用整数乘分数的倒数,即18÷■=18×■。

生2:用整数直接除以分子,分母不变,即18÷■=■。

……

(二)引导验证

师生同画线段图,引导探究算法。

师:由■小时行18千米,你能直接求出什么?

师:怎样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呢?

生:1小时里面有5个■,所以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可列式为:18×■×5。

师:18×■×5可以变成18×■,因此,18÷■=18×■。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生:整数除以分数,可以乘分数的倒数。

评价猜想。

三、第三次

师出示例2列出算式后。

(一)组织讨论

(二)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18÷■=18÷0.4。

生2:(急切地)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这种方法还行吗?比如18÷■。

生1沉默。

师: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是把没学过的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这种思路是对的。但是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呢?

师:用商不变性质,把分数化成整数来算,同学们真了不起……

生4: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法也能把除数化成整数,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数的倒数:

18÷■=(18×■)÷(■×■)=18×■=45。

师:如果除数换成其他分数还行吗?

生5:可以,如18÷■=(18×■)÷(■×■)=18×■。

师:(板书:18÷■=18×■)根据同学们的发现,你能用比较简明的语言说一说一个数除以分数怎么算吗?

最后统一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乘分数的倒数。

四、反思

第一次教学把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掌握算法的知识层面上,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中,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的结果,轻获取知识的过程。另外,在这次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之间的单项交流,交流指向单一,这种打乒乓球式的问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这次课堂教学没有领会教材的意图,例2的教学没有设立在例1的基础上,把学生当成一个盛知识的容器,把结论硬塞给学生,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这次教学是典型的“授之以鱼”的模式。

第二次教学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采用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教师先不急于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总结算法,而是让学生根据旧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猜想,再执果索因,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乘分数的倒数”这一结论,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属于理解学习的教学水平。美中不足的是第二次教学采用的是小步子问答式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使课堂的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的对话,大多数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次教学,与第二次一样,突出了理解算理教学,但是没有采取第二次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授渔”的模式,而是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中心,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学渔”的学习活动中掌握规律、增长才干,这节课所有的新知,从算理的阐述到算法的总结,从旧知识到新认识结构的建立,都由学生自主独立获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也许有人会担心,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渔”的教学模式中,是否会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呢?恰恰相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教师的导向、组织和指导作用。

可能还有人会担心让学生“自主学渔”留给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效率是否会有保障?是的,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近来听到有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于渔场,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渔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会“学渔”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叶秋红.论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J].考试周刊,2011

(5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