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0
三寸不烂之舌
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辩才说服楚王,拯救了赵国。平原君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故事出自《史记》。后来人们便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极善言辞、口才出众。
那么,舌头是三寸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舌头能伸能缩,舒卷自如,倘若用力将舌头伸出口外,长度显然超过了三寸。况且古代的尺寸与现今差异很大,所以“舌长三寸”不过是形容它短小,并非实数。
舌头之所以能随意伸缩,是因为它的肌肉极其特殊。舌肌属于随意收缩的横纹肌,在舌内分为几层,按不同方向分布,互相交织。依据肌纤维方向可以分出三种舌肌:舌纵肌、舌横肌、垂直肌。此外还有连接下颌骨、舌骨、颞(niè)骨的三对“舌外肌”。这一大群舌肌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不仅可以随时改变舌头的形状和位置,而且可以伸缩吞吐,灵活自由,翻卷上下,准确迅速。它帮助人类发出娓娓动听的话语,唱出婉转悦耳的歌声。
舌头感觉味觉的功能,更被人所重视。如果没有舌头向人们报告各种食品的味道,那么古今中外的许多美酿佳肴,全都味同嚼蜡了。人感受味觉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背面,尤其是舌尖部分和舌侧面。此外,在口腔黏膜上,会厌、咽后壁、软腭等处也分布有少数味蕾。感觉甜味的是舌尖;感受酸味的是舌侧面;感受苦味的是舌根;感受咸味的是舌前两侧面。
更为有趣的是,舌头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身体内部的疾病。舌头上面生有很多乳头状的小突出物,称为“舌乳头”。舌乳头有大有小,体积最小、数目最多的是白色的丝状乳头,它布满舌头上面,宛如贴上了一层丝绒。它们不断脱落下一些上皮细胞,与食物残渣、细菌混合在一起,粘附于舌头表面,形成一层“舌苔”。健康人的舌苔薄白而洁净。人一旦生了病,舌苔就可能发生变化。“辨舌质可知五脏之虚实,验舌苔可断病邪之深浅。”这种诊病方法称作“舌诊”。我国远在公元前二三百年,就掌握了舌诊的方法,这是“三寸不烂之舌”在医学史上建立的另一奇功!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两段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2.概括舌头能随意伸缩的原因。
3.用“ ”画出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
4.文章对舌头特征的介绍采用什么样的顺序?
5.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舌诊”属于哪一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观看《阅兵仪式》
- 妈妈的爱
- 我想让老师变小
- 生命的启示
- 豪迈《七律·长征》
- 我爱我家
- 读《简爱》有感
- 扬琴之音——张晓峰
- 我好想回到过去
- 小草
- 《十万个为什么》
- 妈妈我想对你说“我爱你”
- 逗笑比赛
- 我也很精彩
- 安全在我心中
- 南开的“容止格言”
- 地铁站里的小提琴家
- 影响乔布斯的两个问号
- 就这样走向成功
- 孔子“护短”
- 宋太祖的无字书
- 幸亏不是饭局
- 总有心因它醉倒
- 朱德的那一“抱”
- 燃不尽的“爱玲香”
- 我的生活中曾有你
- 让孩子成为宪法的天使
- 蹲下去的意义
- 徐悲鸿把误会变为赞赏
- 一只牡鹿的故事
- 我们的教室
- 汉语拼音6 j p x(第一课时)
- 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
- 汉语拼音4 d t n l
- 周总理借书
- 《钓鱼的启示》教案
- 三只小板凳
- 《小雨》教学设计
- 汉语拼音5 g k h(第二课时)
- 一年级下册 识字4 教案
- 汉语拼音5 g k h(第一课时)
- 汉语拼音6 j p x(第二、三课时)
- 实践活动:老师,我想对你说!
- 作文:你指导学生“预习”了吗?
- 汉语拼音复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