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阅读教学,当要扣住那些“点”

阅读教学,当要扣住那些“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30

阅读教学,当要扣住那些“点”

摘 要: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体裁,考量学情,阅读教学要定位起点;和谐统一,协调发展,阅读教学要突破重点;解读为基,灵动为魂,阅读教学要打造亮点;提炼总结,链接课外,阅读教学要延伸终点。并通过一些课例进行阐释。

关键词:突破重点;打造亮点;延伸终点

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始终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格局中,饱受诟病。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尝试从模式和策略寻求突破口。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才能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扭亏为盈。

一、关注体裁,考量学情,阅读教学要定位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阅读教学从什么程度起步。起点的考量需要教师从文本内容和学生学情实际两个维度出发。事实上,任何一种文体的教学,学生先前的学习处于怎样的状态和层次,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既然不能在已经形成的能力上原地打滚,也不能脱离原有的层次无限拔高,这就需要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起点进行准确而适切的定位。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学习说明文,早在三年级就通过《恐龙》一文感受过说明文精确简洁的语言风格,尤其对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以这一层次为起点,继续从说明文文体特征入手。有了这样的起点认知,教师则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感悟说明文语言和说明方法表达的效果,创设了“东方明珠塔如何之高”的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实践练笔的环节。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随心所欲根据自身一厢情愿的解读进行教学,而是依据说明文鲜明的特征,从学生已经形成的感知经验入手,契合了学生的学情实际,满足了内在的认知需求。

二、和谐统一,协调发展,阅读教学要突破重点

所谓重点,是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占有的重要推动元素。对教学重点把握、突破,是形成教学高效的重要环节,其主要表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生上。如果阅读教学果真能够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则是对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架设了有力的跳板。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墨梅》这两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时,教师在比照阅读中发现学生常常容易将诗歌中不同的两个“liú”字搞混。如果用机械识记字音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有效识别,但这样的教学难免会陷入僵硬之中,对诗歌内蕴也不会形成丝毫的帮助。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从文字的意义入手,在不同字形所蕴含的意义中感受到“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侧重于对梅花淡泊名利优雅情怀的赞颂,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在人世间弥漫,应指向于漫流、飘动之意,应取“流”;而“只留清白在人间”一句,则侧重于石灰将清白留存人间,体现了决心的强烈,显得掷地有声,应取“留”。一个是“只流”,一个是“要留”;一个是“留香气”,一个是“留清白”;一个是为了“满乾坤”,一个是“在人间留”。这两个字都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都显示了两位诗人的民族气节、高尚情操。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识别了字音、字形,更借助字义的细微差别成功介入诗歌意境的体悟之中,感受了所咏之物的高贵品质。

这样的教学成功地促进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成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解读为基,灵动为魂,阅读教学要打造亮点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其基础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但一节课下来如果仅有扎实,而无亮点,肯定是一种遗憾。所谓亮点,其实就是在教师精心预设之中,解决动态生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而这种亮点的形成不能“空中等馅饼”,而要在教师积极运作中才能促进生成。这种亮点,首先源自教师对教材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只有深度解读、个性解读,才能激发学生高效的思维运转,智慧课堂才能应运而生;其次,这种亮点源自教师对随机生成资源的准确把握和灵动处理,真正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再度提升,使得课堂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却语惊四座,认为王母娘娘是秉公执法的典型,值得赞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意外插曲,教师意识到该生对角色认知的偏差,正是引领学生体悟民间故事中阶级矛盾的重要资源。于是,教师顺势引导:“王母娘娘执行的法律是公正的吗?这样的法律都针对了怎样的人群?”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中充分交流,从而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到法律伦常的合理性中,意识到统治阶级对普通民众的控制与奴役。

不难发现,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课堂,源自教师可以对教材故事,尤其是作为民间故事创作初衷的深入感知,更源自于教师对生成性资源智慧性的点拨引导。

四、提炼总结,链接课外,阅读教学要延伸终点

终点,其实是阅读教学最终达成的目标。而事实上,阅读教学应该没有终点,课堂教学的结束应该成为再次深入探究的开始。因此,具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引领学生朝着教学目标迈进的基础上,向学生呈现全新的目标,从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又重新构建问题的过程,为学生课后探究积蓄动力。

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学生已经感知到作者在园子中的幸福自由。但课堂将要结束之际,教师出示了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一书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教师相机引导:“如此快乐的萧红,为什么在这本书中呈现出‘凄婉’的情感,究竟是什么促发了作者的改变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自主阅读这本书,欣赏‘这串凄婉的歌谣’,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看完后,你的感受也许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文章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再次感受萧红语言朴实、平和、率真稚拙之美,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和她的其他作品的愿望,使得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像很多教师在文本教学中就穿插“凄婉歌谣”的评价,让学生以对比的手法感知萧红童年这难得的自由,让课堂在结束之际弥漫起幽幽的感伤。这显然与教材编著者选择这篇文章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是将这样的认知推向课外,成为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推手。

如此四点,秉承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唯有严格遵循,细细考量,阅读教学才能行走在迈向高效的快速通道中。

参考文献:

贺梦瑶.小学语言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烟火
学造纸
大头小弟
自我保护乃财富
消失在5的边缘
可怜的课桌
未来的地球
家有小龟到
童年趣事——蜗牛让我有了新发现
参加“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写于3.14)
硬币运动会
一只燕子的自述
爱笑的刘菲
大嘴垃圾桶
加强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浅谈如何在小学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服务的思考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小议
关于软件工程教育的几点思考
刍议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音乐剧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浅论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从《说文解字》看现代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外国文学教育
简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现状及发展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路径研究
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_语文论文
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_语文论文
明理·激情·导行_语文论文
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_语文论文
故事性作文与虚构方法_语文论文
持之以恒地坚持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_语文论文
采用各种形式,培养“说”的能力_语文论文
日记教学——小学启蒙作文教学的途径_语文论文
明确目标读写结合_语文论文
关于《愚公移山》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认识与实践_语文论文
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及教学对策_语文论文
文章“曲形结构”法_语文论文
明确目标 抓住重点_语文论文
高效低耗求活求实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