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阅读教学与阅读猜想

阅读教学与阅读猜想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阅读教学与阅读猜想

学生在无法解决难题时,常会说“我就蒙!”说真话,“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呢?能猜想,就能满足学习之需。叶圣陶说:“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那么到底让学生怎么去读?这不仅要析读文本,还要领悟作者心声,更需在生活中寻找答案,没有千锤百炼,谈何容易。于是,老师率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能遨游阅读之海的出路。许多老师和学生并肩鏖战,积累阅读基础和经验。许多老师静心研究,为学生有效阅读指点迷津、摇旗呐喊。

然而,真正的阅读,就是学会阅读。探究阅读的根,应学会阅读猜想。

一、研读文本,明确阅读猜想的立足点

据科学研究表明,猜想阅读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或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理推测的阅读方式,对初读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文本角度看,阅读猜想必须牢牢抓住两条线索:一是明线,即文章写了什么;二是副线,即作者情感变化和主题展现。

那么,如何落实好阅读猜想的立足点呢?

1.预测估计:对标题的阅读预测。一般文章标题“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点明行文或感情线索、设置悬念”等等。

基于此,初读时,应引导学生先预测:

A类:教材篇目

“理想”“谈生命”――估计要表达“哲理思想”“人生理念”;“老王”“信客”“孔乙己”――预感会突出“刻画人物”“揭示性格”;“背影”“羚羊木雕”――猜测“线索清晰”“借物喻理”;“春”“夏感”――想到“景物描写”“歌颂自然”。

B类:课外文题

据标题的价值,让学生学会预测课外文章标题是一种较好的阅读手段。如,“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写家人之间亲情交往的事件,围绕“浓香的粥”展开情节;“回家”――一语双关,表面意义上的回家,深入到思想层面的回家……

标题的猜想,为文章导读提供方向,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减缓阅读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深入阅读。

2.反馈体验:对首尾语段的作用评估。俗话说,开头引题,结尾点题。阅读首尾,基本上能猜想全文大意。如《珍珠鸟》开头就引出写作对象“珍珠鸟”,结尾表达了养鸟的人生感悟,学生阅读后马上能猜想到“养鸟和人生信赖”之间的联系,能快速抓住阅读主题。这种反馈体验的猜想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3.语言感悟:对敏感语句的分析理解。“言为心声”,文章的每词每句都是作者心境的体现,阅读猜想可以在语词上做工作。比如,鲁迅先生《故乡》描写中年闰土的“手”――那手由原来的“红活圆润”变成“又粗又笨”、“像松树皮”的前后对比。学生能猜想好这句话的人物语境,便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猜想文章的敏感性词句,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二、明确方向,提高阅读猜想的有效性

猜想绝对不是随便估计,随意想象。所以,教师要明确指导方向,使猜想成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手段。

1.明确对象的有效性

(1)要符合时代性:如《老王》阅读课的设计问题:找身边的“老王”,想一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很显然,这样的阅读猜想是盲目的。试想,现实生活几乎没有这样的“老王”了,让学生怎么找?就算有,也不可能代替文中的“老王”。不如换成“现在像老王这样贫苦的人还有吗?”,问题直指当下,对象相对明确,对促进阅读比较有效。

(2)要符合生活性:在讲授《孔乙己》时,让学生猜想:既然孔乙己穿着长衫,也该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猜想,要是他在内厢房坐着喝酒,情景会怎样?学生有的答“马上被赶出去”,有的答“长衫主顾会拂袖而去,老板没有生意了”等等。之所以学生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可以说,这个猜想符合生活性。

(3)要符合主观性:文章是作者性情之物,猜想最重要的立足点,当是研究作者的内心。以苏轼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达观;“老夫聊发少年狂”,展现了独特的化解悲愤的幽默情趣……因此,关于苏轼作品的猜想,都要符合他的个性情怀。

2.做到思维的有效性

猜想需要敏捷的思维,需要有理有据,才会有效。

(1)同类归纳

再以品读杜甫诗歌为例,安史之乱是其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有《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名作传世。可以通过同类归纳猜想这一类作品的有关内容,深刻体会杜甫的伟大人格、济世胸怀以及悲情品格。

(2)逆向思维

从反面或者侧面对阅读对象进行猜想,能获得更大空间的考量,丰富阅读内涵。比如对标题“多想对你说”进行猜想时,就可采用逆向思维。“多想说”其实是“还没有说”、“不敢说”;“为什么不说”是因为“说不出来”或原来“没有说的契机”,由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维的走向。

(3)举一反三

猜想是个积累过程,为阅读思考建立起更多的纵向、横向联系,猜想要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环境描写,《海燕》《孤独之旅》都运用自然风雨作烘托,作用基本一样,那么就可以对所有类似如此的文学作品中对应性的环境描写进行“推而广之”般的猜想,从而得到规律性的阅读知识和学会触类旁通的阅读技巧。

三、利用学情,应用阅读猜想的训练法

猜想阅读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阅读渴望,为构建幸福阅读的课堂夯实基础。学为中心,因材施教,阅读猜想需有好的训练方法。

1.借助原始生成,合理追问

对文章的主题、内容、写作方式等进行猜想,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使新信息更易理解和吸收,同时还会使他们对所读文章产生某种期待。当带着这种期待去阅读文章时,就会努力为他们的猜想寻找证据,更具针对性。

文章中往往留下许多空白,这些空白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触发想象,激活思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针对性的猜想,不失为开启阅读之门的良好途径。

这里,笔者借用别人的一个成功案例,来论证针对性猜想的价值。

【案例】鲁迅《风筝》一课,文中的“我”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将要完工的风筝毁坏后,“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段文字将“我”的粗暴、自私、漠视孩子天性写得非常细腻,但有关弟弟的心理只字未提。在教学时,抓住了这一空白,进行针对性猜想引导。

师:小弟弟当时会怎样想?请大家尽情猜想,走进弟弟的心灵深处。

生①:做风筝的事被兄长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好害怕啊。

生②:我知道瞒着你做风筝不对,但我太喜欢了。

生③:哥哥,我错了,我不应该躲在小屋里做风筝惹你生气。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老师想,弟弟的心理为什么只有害怕、后悔,却没有怨恨、生气呢?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揣测的?

生②:“我”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请求弟弟宽恕时,而弟弟却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生③: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弟弟把兄长的行为视为合情合理,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对的,一旦被发现,自认该罚,哪来怨恨?

笔者认为,案例中,老师的猜想设问利用学生经验水平,重视激发阅读期待,在情境中展开对话,针对性非常强;学生能在自己的经验中得出情景需要的猜想,同样对文中弟弟的心理揣摩也精准到位。针对性是阅读猜想的基础,有了阅读期待,就能更好地突破文章阅读的难点。

3.形成猜想意识,分层实践

猜想对于阅读非常重要。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要培养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开展有效的阅读猜想活动,发挥阅读猜想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还要丰富阅读形式,当然没有必要的或牵强附会的猜想,应坚决舍弃。指导好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猜想,形成并强化阅读的猜想意识。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布置阅读猜想的分层实践,呵护好学生阅读猜想的积极性。如学过《背影》《台阶》,研究“父亲”人物形象,安排要求不同的阅读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猜想:①你的父亲身上有着这两位父亲的影子吗?请举例说明;②《背影》和《台阶》写作时作者心情有哪些共同点?两个问题难度不一,层次鲜明,学生猜想更自由。

总之,文本似海,学习如航,在文字暗流激进中,在内容跌宕旋转处,在情感波澜汹涌时,让学生学会驾驭猜想的帆,遨游在阅读的海洋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想握住你的手
永远的谭嗣同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山的那边
握手真的不需要言语
把握三角形的支撑
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
我想握住农民工兄弟的手
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
择书如择偶
遥望晶莹近观纤瑕
大禹,请留步
永远悲壮的勇士
愿景
生有所息息以生之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探讨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研究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试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引水压力钢管制造及安装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水利水电主体结构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探讨
水利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制度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
编制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心得体会
水电站工程基础处理监理实施细则
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内容研究
《画风》随堂练习 提高篇
《画风》随堂练习 巩固篇
《画风》 作者简介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案讲义2
《画风》 趣闻故事
《邮票齿孔的故事》 相关介绍
《邮票齿孔的故事》 考点练兵1
《邮票齿孔的故事》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画风》 考点练兵2
《画风》 考点练兵1
《画风》 整体阅读感知
《邮票齿孔的故事》 范文习作
《邮票齿孔的故事》 趣闻故事
《画风》 重点问题探究
《邮票齿孔的故事》 考点练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