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教学情境巧设计,师生合作现温馨

教学情境巧设计,师生合作现温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4

教学情境巧设计,师生合作现温馨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只重视高考的应试,形式上也无创新。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进行巧妙的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学中进行反复的诵读,再现画面,角色互换,通过多媒体的帮助,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理解文本,在教学中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让教室“浪漫满屋”。

关键词:语文教学;巧设计;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对知识点的讲授,却忽视了受体――学生的主观意志。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一直在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也一直在创新,课堂也由原来的单一主体――教师,转型为“双主体”――教师和学生。“与其给学生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陶行知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等问题,就成为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

本人认为,语文教学可以灵活多变,教师应进行巧妙的设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反复诵读,再现画面,角色互换,通过多媒体的帮助,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理解文本,在教学中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让教室“浪漫满屋”。

洗你一对聪耳,聆听音乐进氛围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营造气氛,还能使不同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曾有人说:“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因为“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韩愈《送孟东野序》),“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所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你一腔热情,诵读经典强感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语文的诵读教学。诗文大多是通过“景语”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会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必修二的《离骚》一文,因为作品的年代久远,语言习惯特殊,不查工具书很难读懂文本。教读本文时,本人播放了名家的朗读录音,深沉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使不少学生肃然起敬。接着让学生诵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朗读中,师生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精神,使自己的语言、声音既能显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气魄,又能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的情怀。如果诵读时全身心投入,“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贯通,自然渐侠洽,心与理会”(朱熹语)。这样,课堂中学生就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美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时刻保持一颗灵动的心。

借你一双慧眼,观赏画面现情境

课本中选取的大量文学珍品,如何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字当中去撷取精神上的养料呢?苏教版教材选入的文本大都是经典的名家名作,历久感人,文章中朴质的文字中却蕴含有立体的画面,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如,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编者选了一部分经典的散文呈现不同的体悟。“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当我们背起行囊去远行时,无论我们浪迹天涯,还是客居他乡,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儿时的喜怒哀乐,亲人的音容笑貌,总是挥之不去……教学这一板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故乡今昔变化的照片,营造氛围。并添加一定的画外音,配合音乐的节奏,带领学生领略故乡的一系列改变,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画,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情境,辅之以启发思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迅速感知课文的内容。

演文本的角色,使情境生活再现

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可以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其他同学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实践证明,如果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情境,建立起一个学生与人物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那么,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参与型教学。

激学生的探究,使观点深刻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鲁迅的《祝福》中有一段祥林嫂和“我”的对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这一连串的问很有深意,越读越发现,这段对话展示了两个人物的矛盾心理,祥林嫂的心理矛盾是“既希望灵魂有,又希望灵魂没有。”“我”的矛盾心理是:既不愿使她想与儿子“团聚”的希望破灭,也不愿让她再背上死后被“阎王锯开”的恐惧。因此,一个是不放心,一问再问,越问越实;一个在另一个的逼问下,越回答越心虚,终于陷入了“说不清”的两难之中。通过质疑释疑,不仅能加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而且还能品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握人物心理进行对话描写的高超技巧,而这正是阅读应达到的目标之一。学生面对教材,阅读时是充满好奇的,而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假如老师能够及时地捕捉住学生的疑问,带动学生深入思考,那么课堂上学生会自然地跟着老师的牵引,一步步地解决问题,深入研习文本。提问的巧妙、质疑情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走进文本,也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正如陶行知所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展电教的翅膀,使思维自由飞翔

过去,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一些经典的课文、诗歌因缺乏技术,无法使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体会、感受。但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形象更直观,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运用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创设的情境真实、生动,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走进情境,体验学习。

适当利用多媒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祝福》的一个教学难点是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谓别具匠心。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把电影《祝福》里表现祥林嫂眼睛的几个镜头进行了剪辑,组成一组教学片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大师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和美的熏陶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在进行角色转变,教师从以往的传授知识的执教者,转变为深入学生和文本的探路者;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参与文本研习的探究者。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学式转变为师生的“双向学习”式,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积极主动的激发。本人认为好的课堂就应该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学情境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能够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主动探究的好习惯,使得语文课堂风生水起,温馨惬意,“浪漫满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时间都去哪了
养蚕
因为选择不同
观察豆子
可爱的小猫
教师节里的润喉糖
假如我是科学家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观察
胜似亲人
黄山导游词
再逢中秋
我的蝈蝈将军
颐和园导游词
开学了,我们笑了
反收购模式的差异和趋同比较分析
谈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细节
投产博苏化学新异氰酸酯工厂
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课堂闪光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品牌
房屋出售一年有余 卖方无权要求返还
浅析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谈儒家伦理道德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支票的托收手续
简述英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
粒子滤波在GPS 动态滤波中的应用摘要
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策略分析
新疆生物质能源工程“破茧待出”
机电一体化粉体精密计量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废旧材料电石灰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动手做做看》 范文习作
《邮票齿孔的故事》 重点句子探究
《邮票齿孔的故事》 重难点分析
《动手做做看》 重点问题探究
《动手做做看》 考点练兵2
《动手做做看》 课文相关
《邮票齿孔的故事》 重点字词
《动手做做看》 教师语录
《动手做做看》 考点练兵1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整体阅读感知
《动手做做看》 知识点精析
《北京亮起来了》 范文习作
《动手做做看》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动手做做看》 重难点分析
《动手做做看》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