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论数字证据
[摘 要] 基于证据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证据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紧密关联,要促进程序法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首先要研究的便是数字技术对包括民事、行政、刑事证据在内的程序证据制度的影响。使用“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概念并不能科学的归纳出这种证据的内涵,而“数字证据”概念则更符合其之本质特征。
在证据类型上,数字证据与书证、视听资料等已有证据类型颇不相同,是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类型,并且,在证据规则上,数字证据具有与其数字技术特性相应的新规则。[关键词] 数字化;数字证据;视听资料;书证 ;数字证据规则STUDY ON THE DIGITAL EVIDENCEYU Hai-fang ,JIANG Feng-ge(Law school of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 26400
5)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dural law, we should study the effec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system of evidence. As for the concept, digital evidence should be adopted , instead of computer evidence or electronic evidence; as for the sort of evidence, digital evidence should be a new sort of evidenc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audio-visual reference material. As for the rules, there must be some special rules for digital evidence. When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new problems as a result of hi-technology, we should connect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s of it and the feature of it.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digital evidence; documentary evidence; audio-visual reference material ;rules of evidence[中图分类号] D 925.1 [文献标识码] A 具有相辅相承关系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科学成就以及其所积累起来的大量实证科学知识,为社会科学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而社会科学不仅要思考具体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还要回答自然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科学往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对自然科学所引导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同时获得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从法律纵向发展历史来看,每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在刺激生产力飞跃提升的同时促进法律进步,工业革命时代如此,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主导技术的信息革命时代也是如此。数字技术推促环境迅速发展、改变,使法律不得不正面回答其所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进行的一般是实体法的扩展与新创,随之而来的则是程序法的映射修正。但是由于目前研究正处于伊使状态,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数字技术对法律提出的不同以往的挑战,体现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的一些程序流程中,我国在一些实体法中已开始逐渐进行解决,但在程序法上却仍未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在当前已经出现的大量技术含量极高的案例中,作为程序的核心——证据制度,①不论是民事,还是刑事、行政证据制度在面对新问题时都处于一种尚付阙如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在目前沸沸扬扬的新浪与搜狐的诉讼之争中又一次被重演。
不仅当前制定证据法的学者们所提出数稿中有的根本就没有此方面的规定,即使作为对以往司法实践的总结与最新的证据规则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数字技术引发出现的愈来愈多的问题也依然未给予应有的注意。数字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现下可谓已渐有燎原之势,却仍不进行解决,可谓欠缺,因此为避免这种脱节,理应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对括民事、刑事、行政证据制度进行新的研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家乡的变化
- 春天的校园
- 快乐的一天
- 黄寺大院
- 美丽的楠溪江
- 我的家乡
- 七星岩
- 美丽的森林公园
- 我爱我们绿色的学校
- 美丽的蟠龙公园
- 我们的学校
- 家对面的河
- 秋天的果园
- 花园里
- 我们的红星小学
- 论行政拘留制度的缺陷和完善(1)论文
- 行政法控权模式比较分析(1)论文
-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标的理论述评(1)论文
- 中国公物立法初探(1)论文
- 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完善(1)论文
- 困境与根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考察(1)论文
- 侵权法能否阻却医疗赔偿二元格局(1)论文
- 我国行政问责法制化思考(1)论文
- 关于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1)论文
- 城市房屋权属登记行政案件的探析(1)论文
- 构建完善的一人公司制度(1)论文
- 浅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行政抵抗权立法(1)论文
- 公共警告:一种新兴的公共治理方式(1)论文
- 试论法院调解工作(1)论文
- “烟民被拘案”呼唤理性对待裁量基准(1)论文
- 列宁读书法
- 名人与书的故事
- 点拨有时是价值引导──《渔夫的故事》教学随笔
- 《渔夫的故事》综合资料
- 《渔夫的故事》课文赏读
- 《渔夫的故事》近义词反义词
- 《窃读记》(节选)
- 毛主席读书法
- 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 《渔夫的故事》课文结构
- 《渔夫的故事》教学杂谈
- 《窃读记》教学参考资料索引
- 我们的课能否这样上──《渔夫的故事》教学随笔
- 《窍读记》解读
- 《渔夫的故事》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