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知识

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知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知识

本来应该在初中就完成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已经淡出了教学领域,而高中大量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现代汉语语法关系密切。比如病句、句式变换、文言文等等。在高一起始阶段,补充必要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一、文言文的特点和现行的文言课堂教学现状

因为我们的先辈知道语言和时代要变,所以他们把文字脱离了语言,文字单独成为一个系统来表达思想。这种文字保留了几千年的思想和文明。这就是文言文。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再加上时代的变迁和近代的白话文教育,导致我们很难理解文言文。所以多年来,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大多先落实在具体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上,在读懂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带领学生赏析文章的构思、表达、思想内涵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的文言教学更倾向于字字落实的翻译。

再加上高考文言文的考点比较固定,基本上文言阅读试题是围绕四个方面设置的。一是文言实词和虚词,这些主要靠积累。这就需要大量的识记,而识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太美妙的过程。二是文言句式。三是句子的理解。这两项基本上都是以翻译句子的方式出现。四是文章内容的理解,涉及全文或局部内容的理解,且是选择题的形式。因为考点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言教学的稳定,促使学生更好地落实文言基本知识。但作为文言文的执教者也会必不可免地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心理,教学的内容就会倾向于考试的内容。

二、文言教学需要补充语法教学的原因

学生从高一开始便接受文言文的教育,到了高三更会进行三轮复习,来强化他们所学的文言知识。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能做到大概理解,却不能字字落实,更搞不清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究其原因,是语法教学正在淡出语文教学领域。而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和单句知识对于高中生学习古代汉语极为有用。

三、文言教学需要补充什么语法知识

(一)学习单句成分划分有助于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语法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些重点。笔者所接触的学生对词类知识还是有一个大概认识,能基本明白实词和虚词。知道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补充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是句子的成分。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属成分。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同时还要介绍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介绍完语法的基本知识,学生只是清楚了一点点。紧接着要靠适当的练习来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点,争取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等学生能够基本划分句子成分后,就开始引导他们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比如“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先请学生翻译句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学生立刻就明白锋利应该修饰句中的名词“爪”和“牙”,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是定语,现在定语放到了名词的后面,“蚓无爪牙之(利)”。划完句子成分,学生一眼即知,这是定语后置。再比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学生理解了本句意思是“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比学生”这个介宾短语应该修饰“贤能”这个谓语,它在句中充当状语。那么在“师不必贤于弟子”中,正确的成分划分应该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一眼即知状语(介宾短语)放到了后面,原来这就叫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仍以《师说》为例,比如“句读之不知”,也就是“不理解字句”的意思。句中“不知”是谓语,“句读”是宾语。“句读之不知”,句中成分划好,学生就看出宾语没有放在谓语的后面,却放在了谓语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依照现代汉语语法中单句成分划分的办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中最难分辨也是最常考的“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这对提高学生文言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复习词类知识掌握文言中的词类活用

有实在意义的并且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词叫做实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但是对整个句子有一定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鸿门宴》)──先攻破秦军打进咸阳的,就让他做王。“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临时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作为宾语的代词“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那么,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别的词类了呢?除了从语境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学生只要根据语境理解了文意,再加上以往所掌握的词类知识,发现词性出现了变化,就知道这里可能是词类活用。能够正确判断各类词性,词类活用就不会成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拦路虎。

总之在高中起始阶段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

[5]徐忠宪.语法教学:困局之中求作为[J]. 中学语文教学,2014, 8:8-1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战争是魔鬼
生命本是风景
战火中的哭泣
战争与孩子
写给战争里的孩子一封信
生命是一首美丽的歌
什么是生命?
来自天堂的一封信
战争中的孩子
一张旧照片
战争下的孤儿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幸运的战争孤儿
废墟中的孩子
生命之爱
建筑公司项目部技术员工作总结
项目部施工员个人年终总结
2011年工程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公路工程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2012年工程现场技术员工作总结
建筑工程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建筑工地实习报告
建筑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施工员个人工作总结
某单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年终总结
助理工程师申报技术总结
建筑工程多年经验总结
建筑新人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长输管道设计施工中的问题
建筑职称评定专业技术2012年度工作总结
《棉鞋里的阳光》写作练习 我的家
《棉鞋里的阳光》美文欣赏 爷爷和奶奶
《棉鞋里的阳光》美文欣赏 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趣闻故事 “寿比南山”的由来
《棉鞋里的阳光》考点练兵
《棉鞋里的阳光》同步练笔
《月亮的心愿》老师语录
《月亮的心愿》重点字词梳理
《月亮的心愿》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月亮的心愿》教学重点
《月亮的心愿》重难点分析
《月亮的心愿》整体阅读感知
《月亮的心愿》重点问题探究
《月亮的心愿》重点字词的意思
《月亮的心愿》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