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当科学遇上文学

当科学遇上文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9

当科学遇上文学

科学试图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的,文学试图告诉人们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当严谨、冷酷的科学遇上诗化、浪漫的文学,是产生水火不容的矛盾,还是碰出绚烂的火花?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范 曾(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我想问问杨振宁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只能发现;我要问莫言兄,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

莫 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文学家关注的是人,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是物,关注的是自然界。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在科学家和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这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华人物理学家、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在了解的步骤里面需要想象、需要猜测。所以我觉得其实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它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意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 言: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因为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实际上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作品里对宇宙进行描写。

那么作家对天体的、对宇宙的想象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呢?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至于文学家跟科学家之间这种想象的区别那就更大,它是不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去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发现新的定理?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杨振宁: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

莫 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

杨振宁:对,我同意。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

我有一个与刚才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想要问一下莫言。那是在九年以前吧,范曾画了一幅画,画的是陈省身先生跟我的对话。我尤其欣赏范曾为这幅画题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其中有一句我特别欣赏:“真情妙悟铸文章”。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呢?我觉得这七个字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先要有真情。真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对这东西发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去钻研这个事情。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在这方面努力。如果要有一个进展的话,那就是妙悟。有了这个妙悟以后,你才可以有底下的结果――铸文章。所以这个“真情妙悟铸文章”几步曲我认为是道尽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我要问莫言的就是你觉得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成就是不是也很恰当?

莫 言:好像是更加恰当了,因为它是“铸文章”啊!

(根据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编辑整理)

从科学角度讲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中景,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特写。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

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是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27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我以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涣的诗句属于“同理”!

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农业知识丰富,《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熟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只习惯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点读

科学也是我们文化的基石。它可以为文学开辟新的天地和广阔舞台,重塑我们心中的世界图像,扭转我们的哲学观念,决定我们如何思考和感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月球
我喜欢蓝色
难忘的第一次(陈梦雅)
书呆子
与小鸟的较量(唐薇)
我和爸爸换角色(徐泽源)
回乡扫墓
又到风筝满天飞
与跨国朋友在一起
梦回童年
那颤巍巍的背影
春回大地(叶君锐)
坚持——观《士兵突击》有感(叶君锐)
假如这事我来做(汪继尧)
我们一起长大
ARIMA模型在区域人口预测的应用分析
关于建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控制机制的思考
公立医院科室全成本核算研究
探讨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创建
黑龙江省特色经济信息化发展新方向
我国假币犯罪的趋势及防范对策研究
我国房地产风险溢出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检察机关财务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旧住区节能适老一体化改造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
创意书店经营模式现状及未来发展探讨
绵阳市农村综改试验试点示范区运行现状与对策
谈宏观调控下小微企业成本控制
从税收筹划到税务管理的转型
电子工艺“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_语文论文
有趣的“○”_语文论文
“引读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操作方法_语文论文
“得体”的复习与复习的“得体”_语文论文
朗读指导的几点做法_语文论文
“联系比较法”说略及例板_语文论文
“直奔中心”阅读教学的尝试_语文论文
“哟”读“yo”吗?_语文论文
“看图学文”中的看图教学_语文论文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语文论文
是科学检测还是烦琐误人_语文论文
更新观念改进教法_语文论文
有感于师生共同写日记安_语文论文
有机联系 化整为零_语文论文
“素质作文”浅说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