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5
给学生一颗成长的种子
《用“感激”唤醒“感动”》是《写作教学的智慧》一书中黄厚江老师“共生写作”教学的典型课例。
该课例中,面对“感动”这个作文题,学生却找不到感动点。原因很简单,他们平时很少感动,他们眼中鲜有值得感动的事。显然,这不是写作技巧,也不是写作方法,甚至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在如此尴尬的境地中,黄老师非常机智地把自己的写作素材引入了课堂:两次坐飞机,两次遭受女孩的长发带给自己的困扰。对自己一个相似而简单的动作,两个女孩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黄老师就是用这一素材,让学生确定主题,引出“感激”,进而告诉学生:感激,并不一定是自己在为难之时别人伸出了援手,也不一定是我们遭遇重大困难时别人给予了帮助;感动,不一定要有催人泪下的场景,不一定要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平常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感激,都可以让我们感动。
在这一课例中,黄老师并非简单地讲述一个令自己感动的故事,而是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写作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悟到感动无处不在的道理,悟到写作的道理。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在参与中引导他们的写作思维,激活他们的思路。
黄厚江老师对共生写作是这样定义的:“共生写作,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形成学生的写作经验。
这使我想起一位在写作教学上经验丰富的前辈的事例。那次,在办公室,他正为学生的一次观察作文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时,随手拿起一杯已喝掉几口的开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一只小飞虫飞入杯中,不停翻腾,并试图逃出杯去。他突发奇想,把这个杯子拿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介绍过程后,让他们自己观察思考,后来以“杯中小虫”为题,当堂训练。很快,一篇篇有意思的小文交到他手中。有的为小虫不屈不饶的追求(试图逃出杯外)而喝彩;有的为小虫轻信自己的眼睛(视透明杯为不见,执意撞出去)而悲怜;有的提出了改变方向天地宽(换个方向,小虫很容易从杯上逃出)的说法。这令他大为惊喜。
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是特别成熟,观察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缺乏对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就以上现象,教师如不能启发、点拨,他们看到的恐怕就只是小虫拼命挣扎想逃出杯外去的表象了。这位教学前辈呈现给学生的有虫子飞入的一杯水,就像是一粒种子,他借助这粒种子,组织了学生的写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地融入了学生的写作过程,并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有人说作文教学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然而,反观我们平时的教学,常规的套路就是出题、写作、批改、讲评,这样的教学是随意的、散漫的,也是无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一粒具有成长点的“种子”,让它在课堂上发芽、抽枝、开花,这是每一代语文人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人造智能鼠
- 丢失的棒棒糖
- 冷酸灵牙膏,想吃就吃
- 我们的赵老师
- 捉鱼记
- 空座
- 小木偶斗虎记
- 盼春
- 蜗牛快递
- 瞬间彩虹
- 池塘边的悄悄话
- 一张照片
- 那天,我好开心
- 我逛商店
- 倔脾气的蝈蝈
-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 姐夫操心小姨子家事,小女婿血刃“作梗”岳父
- 将责任写在纸上,在记录中前行
- 于右任在台湾
- 透视中国环境治理新常态
- 生物多样性的绿动力
- “后巴厘”谈判加快 农业主导日内瓦进程节奏
- 妇基会:为贫困女性铺设发展之路
- 可持续包装风暴来袭
- 感恩你遇到的疼痛
- 解放军舰队过台湾海峡
- 郭德纲的生活经,做个会说相声的生意人
- 当消费者权益受侵,谁为互联网金融护航
-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的思考
- 中国应对大区域主义三部曲
- 《母 亲》(一课时)
-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林海
- 新高一教材第二单元说教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勇气学案设计
- 《林海》教学实录与评析
- 《神奇的极光》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与评析
- 《灰雀》教学实录与评析
- 新沂市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 示范课教案
- 《物种起源》导言
- 望庐山瀑布
-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 《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