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7
新旧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比较
一、个体动物
“池中鱼,游来,游去。”这是新国文课本第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短短七个字,简单干净,就是一个儿童在描述一件看到的事情,没有任何承载的意义。“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看到这里,哑然失笑。显然在当时,小龙虾还没传入中国,课文中写的是“草虾”,所以是“出水能跳”而不是“出水能爬”了。这些文章都是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气、儿童的心理来写的。
而在苏教版课本中,则属于大人写给孩子的故事了。《青蛙看海》用拟人化的口吻告诉小学生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蘑菇该奖给谁》则告诉孩子要勇于和高手过招。两种教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首先是作者的视角与语气,在新国文课本中,是儿童的心理。在苏教版教材中,是大人的“自言自语”。其次是课文承载的“非文字”意义。在新国文中,动物就是动物,在苏教版中,动物是拟化了的人。最后,在教学中,新国文主要是通过文本认识动物、了解动物,苏教版中通过对动物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行为品质。
二、动物与其他动植物
在动物与其他动植物的交往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
新国文课本中,《枭》一文,枭常常夜晚悄无声息地飞出来捕捉小鸟,而到了白天小鸟遇到枭,则一起飞过去啄它。在动物的世界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动物之间生物上的关联,也看到了恃强凌弱和奋起反抗,作者并没有因为读者是儿童而忽视了这种事实。
对比苏教版中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蚂蚁和蝈蝈》中,到了夏天,小蚂蚁们忙着搬运粮食,忙得不亦乐乎。蝈蝈则在大树底下乘凉。到了冬天,小蚂蚁躲在洞里过冬,而蝈蝈却冻死了。让学生理解蚂蚁的勤劳,这是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两套教材都承载了一定的人生道理,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新国文课本中动物之间是自发体现的,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是通过文末得出了一个道理。新国文课本中主要讲述了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苏教版在动物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动物本身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把主人公换成任何动物形象。但在承载的价值取向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显得更胜一筹。
三、人和动物的关系
新国文中,《母羊求救》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把掉在水池里的小羊救出来的故事。小孩和小羊的关系是亲密的,小男孩是真心想帮助母羊的。如果说《母羊求救》讲的是男孩搭救小羊,那么《义马》一文则讲马将深陷敌营的主人救走的故事。这类型故事都体现了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的一面。
苏教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珍珠鸟》等都讲了人与动物的关系。这里不仅有个人对动物的关心和爱护,还有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等待动物的命运是什么等值得思考的话题。
同样都是表现对动物的爱这样一个主题,两者却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在表达人和动物的感情上,新国文课本显然更为贴近生活。但在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苏教版要做得好得多。
通过从以上几个层面分析后,我们从整体上对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发现:新国文课本基本上都是站在儿童的立场。苏教版教材是大人写给儿童看的文章。笔者认为,在儿童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所以,在这方面,笔者是赞同苏教版教材的。但苏教版教材说教意味太重且提倡的品质与现实生活脱节,所以应有所改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学包馄饨
- “捉虫”记
- 教师节难忘师恩
-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 读《永远的白衣战士》有感
- 礼物
- 一尊塑像
- 感受温暖
- 班级趣事记
- 我爱书
- “好极了”和“差极了”
- 我的老师
- 鬼丫头
- 虫子的中秋节
- 我见到大海了
-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 中药外洗治面瘫
- 流年(组诗)
- 罗恩?拉什短篇小说艺术特色初探
- 很+名词现象概述
- 铭刻在大地上的歌谣
- 注意及早识别4个中风信号
- 犹记少时玉米香
- 枸杞新品种中科绿川1号
- 旖旎山水映文山
- 父亲(外一首)
- 最初的阳光(外二首)
- 我孤独成一棵树(外一首)
- 所有的粮食都像父亲
- 断崖上的斗士
- 《背影》教学设计
- 《灯》教案
- 风筝
-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 陈太丘与友期
- 作文《我》改评教学设计
-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 我的呼吁(教学实录)
- 《宽容》序言
-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教案
- 醉翁亭记
- 挖荠菜
- 《琵琶行》课堂实录
-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
- 《我为何而生》一文的另类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