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翻新时间:2013-12-17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根据教学原理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表达”三者能力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文教学中,认真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此,我探索总结出了这样一些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作文训练模式。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其根本目的是获取输入信息的表象材料。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两个,即直接观察(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间接观察(即对书本等画面的认识)。由此,我们清楚,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和有事可写,就必须提供给他们比较多的表象材料(即生活知识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为此,我采取如下方法增加学生的表象材料,一是组织学生随着季节变化观察校内外环境、植物、日出、日落等现象的变化。如春季,面对柳枝抽芽,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咏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经典诗句。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在身临其境中,顿悟诗句深刻含义,体会出诗人作诗时的细腻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审美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给学生安排赞美家乡、赞美大自然,反映地方特色、民族风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三是要求学生主动跟随家长外出游玩,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遗 址、革命胜地或走亲访友,并写出游记,获取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四是要求和布置学生观看少儿电视节目和军事、文学、戏曲频道,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五是组织学生集体和个人订阅报刊杂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了解获取传统文化的信息和渠道。六是寒暑假制订具体监督检查措施,落实30万字阅读任务。七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大量进行写作练习。大量的阅读观察和生活积累,使学生具备了充足的输入信息,奠定了学生选择材料的基础,达到了巧妇不为无米之炊而发愁的境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把观察获得的信息(材料),经过选择、组织、加工、组合等制作,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篇能表达自己看到或听到或想到内容的腹稿,这就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过程,即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编制了一些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模式。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让学生自命题目撰写作文,并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学会思考,学习写作,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作文写作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另外,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乡风乡俗、乡亲乡情都是学生作文的训练的绝佳题材。通过寻访,让学生读出在家乡这部书上的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可以叩访家乡先贤,了解先贤们的成长历程、奇闻逸事,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则则小故事,既可以励己,又可以励人;可以寻觅家乡的古老建筑,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山头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名号、建筑风格都是可资探寻的内容,通过探索、发现,进而叙写,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考究家乡村名、路名的来源,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世事沧桑,如良教沟、下治泉村等地名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而我们关于家乡的作文训练,仅仅局限于对家乡景、物的描绘,作文资源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 通过口说和书写的方法,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输出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健康,语言的丰富,表达技巧运用的恰好成为重要因素。我们通过用诵读、说讲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级段的诵读内容。比如,低年级可以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诵读的内容,每周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课外活动,成立诵读小组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同时,采用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以成语或歇后语为载体,引导学生编写故事,既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内容,又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好机会,而且由于时代变迁,又会使歇后语、成语赋予新的内涵,闪耀着现代孩子的智慧和光彩,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小书包
- 我家的笨门铃
- 环保袋
- 嫩姜
- 塑料袋
- 海苔条
- “帅哥”变“公主”
- 牛
- 电子火柴人
- 吸盘
- 菜园小记
- 大风车
- 新玩具
- 玩具小雨伞
- 日记一则
-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的思考
- 浅谈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的环节管理
-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述评
- 制约我国绩效审计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论内部控制目标导向:基于审计与管理视角的研究
- 个人所得税的舞弊表现及其审计
- 邮政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
- 审计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
- 计算机系统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 浅论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财务管理
- 审计师入市后的独立性与行为管制
- 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位”与“为”
- 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舞弊的形式及其审计
- IPO审计是否也存在低价揽客
- 对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的探讨
- 熊奶奶的茉莉花
- 精心预设方能精彩生成──《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 《画家和牧童》课后反思
- 书画常识·名词解释
- 《画家与牧童》课后反思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意图
- 《画家和牧童》教学思考
- 世界名画名录
-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 《画家与牧童》课堂教学文字实录
- 《画家和牧童》教学杂谈
- 《画家和牧童》设计意图
- 齐白石生平
- 《画家和牧童》说课材料
- 也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二年级《画家和牧童》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