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对我国首例贞操损害赔偿案的法理评析(3)刑法论文(1)
张丽案中的犯罪人刘某在法院判决赔偿8万元后立即上诉,其实强奸犯罪人拒绝向被害人赔偿是一种普遍现象。一项调查以色列和美国强奸犯对其被害人的态度的研究证实,约有一半的美国罪犯(47%)和2/3的以色列罪犯(61.9%),否认其给被害人造成了任何损害。
该研究还证实,以色列和美国的罪犯(包括承认给被害人造成损害的罪犯)几乎都毫不例外地都不愿意给被害人以赔偿(以色列88%,美国占91%)。⑥有一种观点认为,强奸犯在犯罪过程中运用了将犯罪中立化的技巧。
① 根据这种观点,如果犯罪人承认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害并给予被害人赔偿就等于破坏了罪犯的自我形象。强奸是对于被所有社会包括犯罪社会(CRIMINAL SOCIAL)所接受的道德准则的违犯。
作为侵犯这一道德准则的犯罪的结果,罪犯心理上出现了不平衡,同时存在着要求重新恢复平衡的强烈压力。这就是为什么罪犯要采取中立化技巧的原因所在;他们否认曾经伤害过被害人,拒绝向被害人赔偿,这样就不感到自己曾经违犯过那项道德准则,而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
从这个意义上说,让犯罪人向被害人赔偿还可以促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罪行,有利于对他们的矫治。
三、几点思考2001年2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我国人格权法律保护的重大进步,但遗憾的是遗漏了贞操权。有些学者主张贞操权精神损害赔偿应包括在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款中的“其他人格利益”的范围之内。
另有一些学者则主张贞操权可以看成是名誉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多种权利的组合,因此亦可据此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些都不过是带有补漏性质的观点,我国当前应该明确立法建立强奸犯罪被害人贞操损害赔制度。
强奸犯罪人获得赔偿应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不应是个别的案例。《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也就是说由于犯罪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不属于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因此,张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起诉被驳回,张丽不得不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笔者认为,对于强奸犯罪贞操损害赔偿宜采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而不宜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理由如下:其一,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无论是对于法院还是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都会增加诉讼成本;其二,有利于对被害人的保护。强奸是一种涉及被害人隐私的犯罪,多一次诉讼就意味着被害人多遭受一次诉讼伤害,意味着强奸所带来的从属伤害的加重;其三,强奸也可能会对被害人造成物质损失,如果被害人刑事诉讼中同时提出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显然,采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更为适宜。
其四,从举证责任的角度说,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原则上由附带民事原告举证,但司法机关亦有证明责任,而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举证责任在原告即被害人。司法实践中被害人要单独完成举证责任是很困难的,因此,采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有利于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另外,采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可以尽早息讼,这也有利于犯罪人安心改造。虽然存在片面夸大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偏见,但是,如果确立贞操损害赔偿制度,那么强奸犯罪中被害人的责任问题不可回避,当然其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责任被害人,而在于司法公正。
被害人学研究表明,犯罪事件是双方当事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许多强奸犯罪中,被害人的责任是一种客观存在。② 矫枉要避免过正,在确定犯罪人的赔偿责任时,应按过失相抵原则公平合理的确定犯罪人的赔偿责任。
犯罪人的赔偿范围,应包括以下几项:
(1)侵害贞操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强奸致使被害人受伤的医疗费、流产、生育费用及营养费、感染性病的治疗费等,以及因强奸而给被害人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
(2)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损害赔偿。同时,还可以判令被告人承担非财产性民事责任,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① 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② [美]珍尼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妇女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5-267页。
③ 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① [德]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 页。
② [德]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1990版,第.847页。③ [美]珍尼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妇女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9页。
④ [美]迈耶?萨门:《变态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⑤ 苏力:《法律规避及法律多元》,载《中外法学》1993年第6期。
⑥ [德]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页。① [德]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228页。
② 姚建龙:《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研究》,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年第4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心比天阔
- 向往火车
- 永远的朋友
- 快乐是真挚的友谊
- 心路起伏
- 观《假文盲》有感
- 众生偷吃相
- 师恩难忘
- 终生偷吃相
- 拥挤的天堂
- 仿一枝花.不伏老
- 我们潮汕的春节
- 难忘的一件小事
- 成长记念,我珍贵的回忆匣
- 仿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 最新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 实验学校个人工作总结
- 大柳塔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务工作计划
- 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 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总结
- 高级会计师业务工作总结
- 人寿保险公司业务经理工作总结
- 大柳塔中心小学四年级〈三〉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 大柳塔中心小学二年级一 班班主任工作计
- 网络学院理科组编辑个人总结
-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 公务员管理工作总结
- 大柳塔中心小学一年级二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 大柳塔中心小学年级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 教育教学工作汇报
- 政策法学:迈向实践与理想形态的中国法学 _宪法论文(1)
- 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的方式探析_宪法论文(1)
-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营销管理的影响
-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危机看鲁迅文化批判的意义
- 浅析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 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探讨_宪法论文(1)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与中国宪法学发展_宪法论文(1)
- 陈独秀对q
- 功能适当原则与宪法解释模式的选择_宪法论文(1)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复合性格
- 教育平等权研究_宪法论文(1)
- 试论敦煌壁画中的西北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补写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2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3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1
-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简说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建议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4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7
-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 《和田的维吾尔》(A、B案)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6
- 《凡卡》(A、B案)
- 《跨越百年的美丽》(A、B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A、B案)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