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15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之我见
2015年3月份的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编辑了“问题导学”的一组文章,就“教师如何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如何设计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主问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拜读之后甚有收获。更重要的是,这组文章中不少观点都与笔者近些年的教学努力相契合,因此读来颇有好感,同时也有所思考。现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呈现出来,供初中语文同行批评指正。
一、“问题”须成为课堂的灵魂
五篇文章均体现出一个特点,即将问题视作是课堂的主线,并且提出了“主问题(链)”、“问题群”等概念,笔者以为这是认同了一个观点,即“问题是课堂的灵魂”。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问题一方面能够串联起教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在《设计主问题:从标题切入》一文中,诸定国老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切入,以寻找出一个能够统领课堂的主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譬如其所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所提出的主问题:“鲁提辖”是谁?他为何要“拳打镇关西”?“镇关西”是谁的绰号?……这些问题与笔者曾经的教学颇有一致的地方,笔者在教学本文时曾经以“课文标题可不可以改成‘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问题牵引教学,取得了意外的良好效果:学生对“鲁提辖”与“鲁智深”的辨析非常热烈,且通过辨析他们发现,用“提辖”的身份可以更好地表明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而如果直接用人名,则反而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普通的两个人打架”,用有的学生的话说,“为了锄强扶弱,鲁智深不顾、不忌公务员的身份,诚为可敬”,笔者以为学生此处“不顾、不忌”用得非常好,事实上这位学生的观点也获得了其他学生的普遍认同,而学生的思维之所以能够打开,笔者以为自己设计的问题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好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自然地生成比较意识、鉴别意识,语文学习方法也正蕴含其中!
二、“导”须基于对学情的把握
如果说问题设计更多地还是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的话,那“问题导学”的“导”则更多地应当依靠对学情的把握。将“导”这一关键词放在更广的视角下研究,会发现当下许多教学模式中都强调一个“导”字,那么,如何基于学情进行有效的“导”呢?这一组文章实际上也给出了回答。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弄清楚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时在想什么。而且笔者还以为,如果学生能够走出语文去提出问题,有时价值可能更大。就《囚绿记》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而言,笔者尝试让学生不要走语文提问的老路,就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感觉去提问,学生在自由的教学要求之下,提出的问题可圈可点。比如说有学生提出“绿色常常象征着生命,作者为什么却要‘囚绿’呢?”;又有学生提出“我的生活当中也有许多‘绿’,为什么我写不出关于‘绿’的好作文呢?”还有学生提出疑问“作者痛恨侵略者,为什么不直接批判,而只是借助于‘绿’呢?他是害怕日本人吗?”……这些问题如果不从应试的角度看待,其实都能反映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真实想法。相对于陈剑峰老师文中的学生提问而言,笔者班上学生的这些问题虽远离了语文,但却更接地气。而就这些问题去延伸,一样可以将学生引入到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但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却更多。
譬如在回答作者是否害怕日本人的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不惧强敌是不是只有正面面对一种情形?一篇文章常常能够反映作者的心态,因此只从生硬的不畏强敌要求去看待作者,往往是片面的,作者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内心苦闷的人,在这种情形下,他最好的表达方式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作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辅助,常常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并起到很好的“导”的作用。
三、“学”须是学生对语文的领悟
“问题导学”最终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什么是“学”?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这里的“学”既指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指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这个形成过程是离不开对“语文”的领悟的。
领悟语文既指向工具性,也指向人文性,在工具性体现的过程中,领悟的对象是字、词、句、篇、章的深层含义,譬如一个“贼”字,便是“戈”下之“人”取“贝”;在人文性体现的过程中,领悟的对象是文本背后的人文含义,同行们一般熟悉,兹不赘述。
学生眼中的语文常常被听说读写所代替,殊不知这四者只是领悟语文的具体途径。如胡庆芳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最后所指出的那样,“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影响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及实施的方向与结构”,课堂目标是由教师来确定的,如果确立为知识积累性的目标,那学生经历的很难是一个生动的语文学习过程,如果确立为领悟语文的目标,那语文课堂可能就会更加“生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的学校
- 成长的酸甜苦辣
- 听听,秋的声音
- 难忘的母亲节
- 器官辩论会
- 器官辩论会
- 张元欣的位置
- 民族精神
- 弟子规
- 假如我有
- 春天在哪里
- 战争中的哭泣
- 倒映
- 我最爱吃的肯德基
- 迷人的海滨风光
- 浅谈企业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 乡镇档案工作
- 来生想做哪国人
- 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揭秘抗战时期日本间谍组织在华的活动
- 坚持“1135”新思路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 幸福是多层次、可持续的快乐
- 又是荷花飘香时
- 浅议水文工程基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 浅析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保护差异
- 让论据更有力
- 浅谈医德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 浅谈县级公安机关档案信息化管理
- 五星红旗,我们的中国梦
- 论述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对档案宣传工作的影响
- 第45页:9*“诺曼底”号遇难记(图)
- 13、《养花》教学设计二
- 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 14* 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
- 22 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 13、《养花》 教学设计
- 第47页:9*“诺曼底”号遇难记(图)
- 第57页:12古诗两首(图)
- 《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
- 13、《养花》教学设计一
- 11、《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 9、《“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 第51页:9*“诺曼底”号遇难记(图)
- 第52页:11*金色的脚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