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

论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论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

摘 要:明清时期的扬州,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与扬州盐商的文化行为密不可分。盐商积极组织各种儒学活动、潜心学术研究,以投资教育事业、兴办文人雅集、资助文人士子等形式,对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明清时期;盐商;扬州文化

明清时期,扬州漕运发达,盐业昌盛,人称“东南一大都会”。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扬州文化发展到了巅峰。而扬州文化之所以能够的得到如此好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群人――扬州盐商,大批盐商汇聚扬州,为扬州的经济文化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热衷学术研究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

热衷于参加儒学活动的盐商众多,其中首推“扬州二马”。“二马”来自安徽祁门,“自井邑田野,以至深山远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市,有书史之藏”[3],出生在“文献之邦”祁门的马曰g、马曰璐兄弟,世人称“世业儒”。现今扬州东关街仍然保存着当时二马兄弟建造的“街南书屋”。二马兄弟不仅在街南书屋中结社吟诗、著书立说,而且还热衷于与各友人结伴出游、登山涉水、吟诗唱和,《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是这一系列活动的见证。以“扬州二马”为首的扬州盐商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以“贾”养“儒”,以“儒”促“贾”,将“贾”与“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贾”与“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扬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热衷学术研究

明清时期盐商作为扬州城市文化活动的标杆,他们亲自参与儒学活动并热衷于各种学术研究,以“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为代表的盐商,如江P、程梦星、程晋芳、汪启淑等,在学术研究上大都有不俗的成绩。

江春在扬州建有随月读书楼、康山读书处,并著有《随月读书楼时文》《随月读书楼诗集》《黄海游录》《水南花墅吟稿》《深庄秋咏》等。

二、重视家学教育,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因此一般商人致富后往往重视培育后代,望子成儒,通过科举考试而寄身儒林。坐拥万贯家财的盐商在物质生活富足之余特别注重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并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一)重视家学

盐商在靠盐业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一直看重家族教育事业,希望通过儒教事业来振兴家声,他们对家族子女的教育遵循“养教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为子女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为了自己子孙的的前途,家中大都设有自己的私塾,不惜重金,请一些社会名流和学者到家中讲学来提升自己子女的文化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因为入仕不仅能够提升盐商的社会声誉,而且能够给予盐商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得盐商的买卖能够得到佑护,一举两得。

(二)捐修书院

明清时期很多盐商都曾经积极捐资修建书院,盐商的这一善举也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出资修缮兴建书院

三元坊的安定书院、北桥的敬亭书院、北门外的虹桥书院、广储门外的梅花书院这一系列著名书院和学校的兴建与修缮,大都是由扬州盐商及盐官出资筹办。明嘉靖五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办维扬书院;康熙元年,两淮盐运使胡文学与一些盐商共同筹款兴建安定书院,雍正年间,盐商再次出资扩建安定书院;康熙二十二年,扬州盐商出资创办敬亭书院;雍正年间,马曰g出资重建明代的甘泉书院,并改名为梅花书院[4]。正是在盐商的资金相助之下,明清时期扬州书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建立并扩大,扬州的书院事业日臻繁盛。

2.设立院生高额奖励

盐商专为书院的学生设立了高额的奖励。据史料记载,扬州的梅花书院的规定“凡在院书生分正课,附课,随课。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随课无膏火”[5],而当时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的岁给只有梅花书院的三分之一。雄厚的资金实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前来求学,扬州书院名声鹊起。柳诒徵先生在《江苏书院志稿》中曾言:“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6]。

3.延请名师任教书院

据史料记载盐商还出巨资聘请当时的文化名流前来书院讲学,提高书院的文化知名度。清代著名的诗人赵翼,蒋士铨,陈祖范等人就相继担任过安定书院的院长。姚鼐,茅元铭,胡长龄等名流曾任梅花书院的院长。没有盐商雄厚的资金支持也就不会有明清时期扬州书院的辉煌成绩。在盐商的支持下,明清时期扬州的书院一共培养了348名进士,其中包括十一名一甲进士[7]。 盐商对扬州书院教育所作出的巨大投资得到了回报,书院成为“商”与“儒”联系的桥梁,融洽的“商”“儒”关系,奠定了扬州崇儒尚贾的社会风气。明清时期的扬州书院成为了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而盐商通过出资资助书院的方式为扬州培养了一大批的名人学士,至今仍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三、兴办各式雅集书会,刻印收藏善本专著

在积极出资筹办各大书院之余,盐商还积极的兴办各种诗会、文会,出资帮助学者们刻印他们的藏书。

(一)兴办文人雅集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雅集”是指文人之间相互聚集起来饮酒流觞、吟诗作文的风雅活动。明清时期扬州盐商效仿古代文人的这种组织形式延请大量的名流来自己的私家园林中研究学术、探讨文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8]。

小玲珑山馆的主人即出资重建梅花书院的马曰g。马氏兄弟二人兼盐商巨擘与文人雅士的身份于一身。马曰g“好学博古”,马曰璐“善于工诗”,二者皆儒雅好文,乐善好施,乐于结交各类文人,是扬州盐商中著名的饱学之士。马氏兄弟建造别业“小玲珑山馆”用于接待文人,经常与文人名士在小玲珑山馆中吟咏流觞、谈论诗文。方士庶,叶芳林二人所绘制的《九日行庵交图》真实的再现了其时举办文人雅集的盛况。

程氏筱园的主人程梦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学传统使他“于艺时无所不能,尤善书画弹琴,肆情吟咏”[9]。1916年,程梦星在扬州动用由盐业积累的资本构筑了私家园林“筱园”。筱园落成之后,程梦星在筱园之中延揽各路的学者名流,艺术家,诗人,使得筱园的文化氛围浓郁。

马曰g和程梦星同出徽州,同在扬州,他们一同举办各种文化诗会,书墨飘香的扬州文人雅集,在扬州营造了一股浓郁的书香之气,使得扬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

(二)筑书楼,刻藏书

扬州盐商在自己的私家园林中大都修建书楼,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为扬州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籍典章。

小玲珑山馆中有一处聚书楼,是马氏兄弟专门用来贮藏图书之地。《清史稿》都曾赞到“扬州马曰g小玲珑书馆富藏书”[10]。马氏兄弟不惜重金收藏各种珍贵古书,馆中藏书多达百橱,数十万卷之多。马氏兄弟的藏书楼成为了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除了马曰g兄弟之外,程氏筱园中亦有藏书五万多卷,汪氏、项氏等其他盐商家中也大都藏书颇丰。

扬州盐商的藏书也慷慨的向各类学者开放。著名的学者厉鹗、全祖望、吴敬梓等都曾在扬州盐商的私宅中借阅过相关藏书,盐商的大量藏书为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盐商还出资刻印各类书籍。盐商刻印的书一则多为前人善本,如著名的《全唐诗》、《全唐文》等就是在盐商出资,官方的主持之下刻印的;二则多为时人的著述,如马曰璐本人的《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厉鄂的《宋诗纪事》一百卷;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均为盐商出资刻印。

扬州盐商兴雅集、办诗会、筑书楼、刻藏书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

四、交各路文人雅士,资助文人墨客的研究与创作

盐商广交士人、学子,开办各种学术活动,吸引了各地文人慕名前来。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为南北要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谢摇妒榛所见录》载“海内文士,半集淮阳”[11],明清时期扬州聚集了一大批诸如全祖望、厉鄂、陈祖范、汪士慎、郑板桥、金农等一流的诗文书画名家。这些学界的名流巨擘在扬州讲学著述、进行学术研究,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一)资助文人墨客

众多文人学子来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盐商对他们研究与创作的资金支持。资助文人雅士完成他们的研究与创作,是盐商为扬州文化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明清时期扬州的文人学子之中不乏寒门子弟。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美誉的郑板桥,他的艺术人生与扬州盐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官之前,郑板桥在真州(今扬州仪征)的一个小书馆中做教习先生,当时贫困的郑板桥连从家乡兴化到扬州的船票钱都支付不起,在扬州一度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日子过得十分惨淡。幸得上天垂怜,在郑板桥的不惑之年,他中了举人,后又在四十四岁中了进士,最终得以出仕。郑板桥为官数十年,即便他艺术才华横溢,但依旧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深刻体验了官场的世态炎凉之后,他的归隐田园之心与日俱增。在他六十一岁那一年,终去官归隐扬州,之后继续在扬州靠卖画营生。卖字鬻画终究不是营生之道,郑板桥经常有断炊之愁,日子过得十分潦倒。幸得“扬州二马”的赏识,出资资助郑板桥的书画创作,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给他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不至于为生活所忧,能够一心一意的进行创作,专心致志的提高自己的才能。郑板桥也曾为马曰g画扇并题诗《为马秋玉画扇》以表达自己对于二马兄弟资助之情的感恩。

不止郑板桥一人,当时聚集在扬州的诸如扬州八怪、扬州学派等一群知名的学者,都或多或少的依附于盐商。盐商乐于结交这些文人,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做学问、搞创作,也方便了他们互相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对研究与创作都大有裨益。用何柄棣先生的话来说:“十八世纪长江下游的有名文人,只有极少数与扬州盐商家庭没有关系”[12]。除了给予这些文人墨客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之外,盐商还帮助他们刻印作品,如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都是由盐商出资刻印的。盐商对文人墨客的赞助客观上促进了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的形成。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繁盛,离不开盐商的支持。

(二)资助士子举人

古代科举考试的花费大都不菲,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言:“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岁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13]。可见明清时期科举的支出不菲,如此高昂的的费用,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出生贫寒的寒门士子是无法承受的。扬州盐商主动担当了寒门士子的投资人。明清时期的考场一般都在省城或者京城,距离考生的家乡甚远,而盐商对学子的赞助主要就是提供寒门学子从家乡到考点的路费盘缠。 扬州盐商还给前往江宁参加会试的学子们在江南建造了舒适的会馆,以供去参加考试的学子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积极应试。盐商出巨资修建的会馆仅供去参加科考的莘莘学子使用,连他们自身都不得占用会馆的资源,可见扬州盐商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盼。广大学子也不负扬州盐商的慷慨赞助,明清时期扬州参加科考的士子众多,中举的捷报也频传。这些学子在获得成就之后也不忘家乡盐商给予的关怀,积极回到家乡来讲学,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盐商通过投资建设书院,兴办文人雅集,藏书刻书,资助文人墨客等形式为扬州文化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盐商的资助与贡献之下,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的名士和著作,为后世留下可观的文化遗产。这种自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仍然影响着扬州文化的前进与发展。

――――――――――

参考文献:

〔2〕王小恒.论清中期扬州盐商文化――以“扬州二马”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4.

〔3〕风俗.休宁县志:卷1[M].道光刻本,1998.366.

〔7〕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州市志[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538.

〔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60.463.

〔9〕王逢源,李保泰.(嘉庆)江都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667.

〔12〕何柄棣.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3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
我喜欢的革命影视作品4
《雪孩子》故事梗概
春天的校园
中秋赏月晚会
《开国大典》观后感(6)
《开国大典》观后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
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3
《精彩的篮球赛》
《开国大典》观后感
《“女孩节”联欢会》
《开国大典》观后感(8)
浅谈国产CAD厂商之间的合作
美国建筑企业ERP应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工程设计管理部岗位职责
工程合同管理案例分析
门窗工程质量预控
地面与楼面工程质量预控
浅谈混杂建筑是否为环境和谐之音
门窗工程通病及治理
建筑设计常见的错误详解
城市规划与建筑节能
浅谈工业厂房的防爆设计
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分析
如何使车库设计经济实用一些
工程质量不是儿戏、不是空谈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失物招领》教案(二)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请爱护环境
《失物招领》教学目标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一)
《失物招领》趣闻故事
《失物招领》随堂练习 提高篇
《失物招领》重点字词梳理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路旁的橡树
《失物招领》考点练兵②
《失物招领》考点练兵①
《失物招领》教案(一)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二)
《失物招领》随堂练习 巩固篇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花种
《失物招领》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