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16
《池上》《小儿垂钓》课堂教学谈
[摘 要]教学《池上》《小儿垂钓》时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教学的重难点。只要循着童真情趣,从儿童的视角入手,行走在儿童的世界里,就能将儿童的心探个究竟,也能让儿童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
[关键词]小儿 情趣 儿童视角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被安排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并合并为一课。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小儿生活中的小事,诗人着力捕捉小儿瞬间的动作、心情,并通过富有张力的细节描写,准确地勾勒出生动烂漫的小儿采莲图、垂钓图。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我在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要走进古诗中的小儿,就要揣摩其动作、情绪,还原童真,重温童趣。
一、还原生活,走进小儿的世界
《池上》《垂钓》两首古诗可爱清雅,是为数不多的童趣盎然的诗作,在古诗海洋中熠熠闪光。但对现代的孩子而言,诗中所描绘的采莲、钓鱼的情境,因为接触较少,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在情感体验方面会有困难。为此,我从学情入手,先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况,而后抓住文中的浮萍、撑小艇,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在阅读中进行个性感知。
师:说说古诗中你了解的和不了解的词语。
生1:我知道浮萍是一种水里的植物。
生2:我没见过。
师:(出示卡片)这就是浮萍。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它在水里长的,所以是三点水,也是一种草,所以还有个“草”字头。
生4:继续交流:撑小艇就是划艇。
师:“撑”和“划”能够互换吗?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试一下,拿一支铅笔当做竹竿,左右两只手一起用力,把竹竿撑到底部,想想你有什么感觉?(非常沉重,需要使劲才行)
师:我们来看插图。这个小船要撑起来走,是要花费大力气的。你来读读这句话“小娃撑小船”,看怎样才能读出感觉来。
生:小娃 / 撑 / 小船(读得较平淡)。
师:这个小船好不好撑?
(学生再读,将“撑”字读重音,脸上有一种憋着劲的表情)
师:读得真好。想象一下,小娃撑着小船,他会怎么表现?
生:脸会憋得通红。
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了“撑”字,将其作为重点,表现出小儿力不从心的那种沉重感,这样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将小娃那种可爱天真表现出来。
二、品词析句,感悟小儿的特点
语文阅读讲究因文见义,因义明文。这两首古诗同样都是写小儿,但诗人的视角不同,两小儿的性格也自然有所不同。这就为学生了解两小儿提供了契机。我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探寻语文背后的童真世界。
师:这两首古诗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生:《池上》是小娃,《小儿垂钓》是蓬头稚子。
师:哪个词句能说明这两小儿的特点?
生:“偷采白莲回”这句让我觉得小儿特别淘气。
学生接着抓住“蓬头”感知《小儿垂钓》中小儿头也不梳的淘气,而“侧坐莓苔草映身”则表现出小儿天真可爱的样子,他生怕鱼儿被吓跑了,想坐在草丛茂盛的地方将自己遮挡起来。也有学生从“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招手”感受到,小儿像个小大人一样认真:怕鱼儿被惊走了,但又想帮助路人就招手示意让路人轻轻过来,小声告诉对方该怎么走。
通过两个小儿的形象解读和差异对比,学生将古诗中的文字与人物形象建立了关系,使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立在头脑中的一幅幅有趣的画面。
三、多元促学,尊重“小儿”个性解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唤醒、激荡、同构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都会在文本的融合之下,积极投入其中,实现语言与意境的同构共生。学生对两小儿的形象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演绎,使其走进诗境,将诗意表现出来。我先播放视频,然后说:“古代的诗歌是拿来吟唱的。大家看看这里是怎么演绎古诗的,然后讨论用哪种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并根据对两小儿的形象的理解,提出要运用哑剧的形式来表现《小儿垂钓》;而《池上》则采用表演唱的形式,让人感受到小儿“偷采白莲”的那种快乐和童趣。
语文课堂既是一个语言品读、涵泳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元融合、多角度立体演绎言语智慧的过程。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将不同的文艺形式与古诗结合起来,丰富了对古诗的理解,也开阔了古诗学习的视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马驹历险记
- 小马驹历险记(四)
- 粉笔头的自述
- 严厉的妈妈
- 我心中的机器猫
- 公交车上的思考
- 我最爱吃的水果--杨梅
- 小马驹历险记
- 这是为什么
- 小马驹历险记
- 小马驹历险记
- 南京游记
- 牡丹的自述
- 宝贝明星
- 助人为乐
-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
- 高中地理课堂中地图教学的应用剖析
- 浅谈有机物分离和提纯
-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 中学物理教学的法宝
- 我对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点思考
-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阅读能力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数学如何用好课堂教学情境
- 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机制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策略
- 课堂效率不可缺少的三步曲
- 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的的意义与误区
- 怎样发挥自然角教育价值
-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 威尼斯的小艇
- 鸬鹚
- 桂林山水
- 个性感悟 延伸升华——《匆匆》教学设计
-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一课时)
-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
-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 “草船借箭”的两种教法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蟋蟀的住宅
- 桂林山水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电子教案说课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