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8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进入21世纪,现代文化以其非常迅猛和汹涌之势涌进高校,这既为大学生吸收先进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大学生思想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在加快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笔者从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现代儒学、前沿阵地、政治环境和主体素质等六方面入手,谈谈创新高职文化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国情与文化交融相结合,

营造高职文化的良好氛围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各种文化之间发生猛烈的碰撞,在碰撞中逐渐被人们接触和认识,融合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形成文化冲突中有文化融合,文化融合中有文化冲突,共生共长,相辅相成。

构建高职文化的前提是要找到传统伦理精神、人文精神的现代转换点,牢牢把握国情与文化交融相结合,把握我国特有的生态环境、西方现代的文化思维以及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三者的融合与运用的定向概念,贯彻理性与感性、个性自由与集体自由、师生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统一的原则。一是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倡导形成一种有利于师生员工得以创造和发展的校园环境,追求一种学校整体优势和良好的集体感受,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树立学校整体共同价值理念上,以塑造优秀的群体意识为落脚点。二是创设良好的个人条件。从“使用员工”提高到“发展员工”、从“管理学生”提高到“服务学生”、从“传授知识”提高到“开发知识”的层次,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与其他产学研要素之间的辨证关系,注重学生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理想,把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引导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人翁地位、价值和尊严,并创造条件把学校意志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在更深刻、更广泛的领域里协调高职文化二重性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思维与现代科学管理相结合、文化理念与组织形式相结合,培育高职文化生存的肥沃土壤,创设高职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相结合,

更新高职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

人的独立性和普通性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环节。大学生在刻苦学习、努力创造的同时,去争取一些评优评先等政治荣誉和奖学金助学金等经济利益是合情合理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只讲政治之义不讲经济之利,其实是不切实际的。

在定义高职文化的价值取向时,应强调在主体道德培植的基础上凸显功利的追求、知识的探索、力量的培养,从而实现义利、德智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在不同的经济原理作用下运行:科学理性的世界以计划、控制和等级分层为特征,它是物质的世界、加工的世界和最大化的世界;人本主义的世界是以观察、定位、组织平等、使命、团队为特征,它是心理的、认知的和适应的世界。为适应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文化的构建必须实行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相结合,更新高职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整合高教历史中的“古代”与“现代”、校园文化中的“东方”与“西方”、管理精神中的“科学”与“人文”这些一度对立的理念,体现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以发展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以自我教育为模式、以民主为形态,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不断推动高职文化的创新与进步,促进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相结合,

打造高职文化实用的现代儒学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逐渐形成的一种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和完美道德品质的思想体系。它强调“天人合一”,要求人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它重视人的作用,讲究礼乐教化,倡导和谐。这些理想人格和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创新高职文化,要把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结合起来,打造实用的现代儒学,承担起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责,把义和利、索取和奉献、竞争与合作、自强与自律统一起来,自觉地付之于行动。根据儒学成功的经验,结合时代要求和高职特征,儒学治教的理念就是:“保护生态,相生共存”的环保观,“善抓机遇,科学决策”的治校观,“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发展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人才观,“以生为本,和谐校园”的管理观,“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培养观,“质量第一、就业至上”的质量观。

继承精华与扬弃糟粕相结合,

巩固高职先进文化阵地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以其独特风姿和巨大魅力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种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构成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人为本、和谐稳定,道德仁义、精神境界,整体思维、辨证分析,勤劳务实、爱国奉献等精华值得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的精华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渊源和内核,而且将永远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受到历史局限和科技落后的制约,一些糟粕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发生冲突。如纲常名教、尊卑等级,宗法观念、小农意识,好古复旧、封闭保守,人身依附、压抑个性,贬利禁欲、轻视科技,独断专制、抵制民主等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法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的实现,严重阻碍着高职教育活力的发挥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坚决予以批判和摒弃。

创新高职文化,要把继承精华和扬弃糟粕相结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吸收、借鉴、改造和升华,创造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新文化、新思想,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代要求以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和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思想品位,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要批判其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以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教育改革与推进民主相结合,

优化高职文化创新的政治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更新观念,核心是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个性发展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学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扩大自主招生范畴,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要制定“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要建立纵横式结构体系、单元教学计划和模块教学方法,形成菜单式课程配方、拼盘式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出“专业有能力,就业有优势,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推进高职民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培育师生的主体权利意识,推进民主管理学校进程,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健全校务公开制度、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其次,要培育师生的法治精神,内化为师生的法治信念,养成守法、信法、护法和用法的习惯,树立依法办学、依法从教的精神,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和学术权威,反对以权谋私、以言代法。再次,要培育师生的公共意识,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加强教代会、学代会建设,发挥群团作用。

创新高职文化,既要深化教育改革,又要积极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优化高职文化创新的政治环境。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高职校本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要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要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保障对学生补助之公平公正,严格执行教育救济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勤俭持校之风,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

理论传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高职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华夏大地不同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汇集整合,构成了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求新求变、生生不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所以具有强大的创造力、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贵在传承,贵在综合与创新,贵在古为今用,所以,创新高职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理论传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弘扬传统、弘扬文明,学习理论、创新理论,吸收有益、服务现实,从当前的高职教育实际需要出发、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出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高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高职文化,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和思想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实现知行合一。要开辟和巩固德育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公益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普法教育活动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评比,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使他们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秩序,自觉做遵纪守法的楷模,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再一次清除病毒
我的收获
按树叶写家信的故事
20后的我们
阳台上的朋友
让绿色充满人间
风云天下--龙族(7)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抢椅子游戏
20年后的教室
向詹天佑爷爷学习
家乡的闰平
玫瑰少年(一)
一只小木船
不是老师的老师
《颜氏家训》的个体道德培育机制论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
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美好•纯真•质朴——漫谈民间剪纸艺术
德宏傣族婚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论知识产权(一)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宪政的德性(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计算机犯罪及其法律对策
浅谈水族酒文化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
论市场经济与立宪主义的实现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试谈孔子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教育的传承关系
论知识产权(一)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山雨》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之一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之三
《手指》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之二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一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二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二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