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读好句子的技能规范与习得

读好句子的技能规范与习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4

读好句子的技能规范与习得

读好句子,从基本的规范和技巧来说,主要是指在句子的停顿、重音和语调等几个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一、 句子的停顿

所谓停顿,是指夹在一串音节中的空隙,这个空隙有长有短。“停”(本文中用“/”表示),指语音间的断;顿(本文中用“∧”表示),指语音间稍长一点的停留(语音不断)。

1. 停顿的种类

(1) 标点符号标示的停顿。标点符号是语句停顿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相对长度。其规律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需要注意的是:标点符号的停顿只是形式的标示,在朗读过程中,要重视文句内容的具体运用,不可机械地进行。

(2) 语法要求的停顿。句子是按照语法的规律构成的,要清楚地读出它的意思,必须根据语法的要求,作出恰当的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包括主语、谓语两个部分,在主谓语之间适当顿一下,可以清楚地表达句子两个部分的意思:“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这种训练,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怎样帮助学生掌握主语、谓语之间的停顿。可以采用问读法。例如,读“大脑会思考。”(苏教版一上《人有两个宝》)教师可以问:“大脑会干什么?”学生答:“大脑∧会思考。”

① 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老师通过问答,再借助手势或者教鞭,让学生把两个部分连起来读。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朗读时就会把句子看成主语、谓语部分了,这实际上是渗透了语法知识。

② 句子中间长的介词结构的前后要停顿,例如――

妈妈∧对孩子调皮的行为∧一直是宽容的。

高耸入云的紫峰大厦在二零一零年∧建成了。

③ 句子中间并列成分之间要停顿。文章中表示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适当停顿。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决定它们的停顿应该同位置、同时间。这样的停顿在小语教材中还是比较多见的。

譬如,“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苏教版三下《海底世界》)读这一段话,都应在“有的”之后顿一下,以表示并列的关系。如果在“有的像什么”后面停顿,意思就变了,与原意不符。

此外,句子中间,中心词和它的修饰成分之间,一些独立成分未用标点符号隔开的,有时也要作适当的停顿。宾语和补语比较复杂时,在它们之前,也要有适当的停顿。

上述这些停顿的时间都是比较短的,这种停顿,是不太明显的,语音往往不断。

(3) 逻辑的停顿。为了突出某一点,强调某种特殊的意思,常常需要作出适当的停顿。这种停顿是由句子自身的或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决定的,所以叫逻辑停顿。这种停顿可能在语法停顿的地方,也可能不在语法停顿的地方。如――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苏教版五下《只拣儿童多处行》)“成千盈百”前面没有标点符号,要停一下,以突出眼前看到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孩子的欢喜。

(4) 感情的停顿。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作出的停顿,叫做感情的停顿。这种停顿如果跟语法的停顿、逻辑的停顿相重合,就可以适当延长停顿的时间。如――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苏教版四下《生命的壮歌》)这里为了表达老羚羊行为的悲壮,所有的语法停顿,都可以适当延长停顿的时间。

2. 停顿与气息

恰当的停顿,与恰当的呼吸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告诉学生,不是每次停顿都要吸一口气。节奏舒缓的时候,可以用“缓呼”“缓吸”的方法,使呼吸和停顿自然地配合在一起,显不出呼吸的动作;节奏紧促,感情强烈的时候,停顿变短,多用“急呼”“急吸”的办法,有时甚至可以一口气读出好几句话,呼吸的动作也可以明显地觉察到。

二、 句子的重音

1. 重音的意义

所谓“重音”,就是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朗读时,重音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显然不同,看下面的句子:

① 这是一支铅笔。

② 这是一支铅笔。

③ 这是一支铅笔。

④ 这是一支铅笔。

⑤ 这是一支铅笔。

⑥ 这是一支铅笔。

① 是一般的叙述。② 指“这”一支,不是那一支。③ 这只“是”一支笔,而不是其他什么。④ 这是“一支”铅笔,不是几支铅笔。⑤ 这是一“支”铅笔,不是一打或一盒铅笔。⑥ 这是一支“铅笔”,不是其他的什么笔。这个例子说明,重音落的位置不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2. 重音的种类

(1) 语法重音。根据句子的语法规律作出的重读,叫做语法重音。例如――

“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苏教版一下《草原的早晨》)

“蓝天是白云的家。”(苏教版一上《家》)

“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苏教版一上《看菊花》)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句子总是告诉别人,“干什么”或者“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只有把谓语读重一点,给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句子中的修饰成分,比它的中心词要读得重一些。句子中所以要加修饰成分,就是为了对句子的某个词语加以修饰、限制和强调。我们朗读时,只有对这些修饰语适当地重读,才能把句子的原意表达得清楚、准确。

述宾结构重读宾语,例如,“赶着那欢乐的羊群。”(苏教版一下《草原的早晨》)

述补结构重读补语部分,例如,“鼠标点得飞快。”(苏教版一下《“好学的爸爸》)

偏正结构重读修饰语,例如,“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苏教版一下《小池塘》) 特指疑问句重读疑问代词。句子中表示指代关系的词语,“这、那、谁、什么”有时也要重读,因为这些词语在文句中,都是有所指代的,把它重读,就能突出被指代的事物,体现出和被指代事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例如――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苏教版一下《鲜花和星星》)

并列关系重读并列成分。文章中常有并列语句,句中最主要的并列成分便形成并列性重音。并列性重音体现内容中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情况,但思想感情的趋向是一致的,并列性重音在朗读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

“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苏教版四下《沙漠中的绿洲》)这里的“绿”“翠”“艳”是并列性重音,“更”是次要重音。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苏教版五上《成语故事》)这里的“矛”和“盾”是核心词,在文中也是并列的关系,朗读时应突出它们的并列关系,统领全篇,引出下文。

(2) 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的,是为了表现文句的特殊含义的,也叫强调重音。例如――

“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苏教版三上《小稻秧脱险记》)

“小鸟们开心极了,它们从这幢云房子里飞出来,又向那幢云房子飞过去。”(苏教版二上《云房子》)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苏教版三上《拉萨的天空》)

“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苏教版三上《第八次》)

这些例子里,要强调的词或者词组,有时间的久暂,有程度的极限,有感情的浓淡……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有点儿“极而言之”的味道。

(3) 感情重音。为了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某些词语,往往要读得重一点,这叫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只体现在一两个有关的音节上,而感情重音常常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每一个音节都加强音量,有时也只是一个词,或者一个音节。如――

“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苏教版五下《大江保卫战》)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苏教版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3. 重音的表示

我们确定句子中重音的位置,是为了把它表达出来,重音朗读的表达技巧也有好几种方法:可以在朗读句子时加重对重音的语气;也可以在朗读时将重音的音节相对延长;还可以在重音前或者重音后安排一个停顿,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有时重音轻读也有相同的效果。显然,这些方法是互相联系的,在朗读中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

三、 句子的语调

要读好句子,还要注意句子的语调。一般来说,我们根据句子的用途不同,朗读时采取相应的语调。

1. 陈述句

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在朗读时则用平调,也有用降调一说。要读得平稳,末尾稍微降低一些收住,表示一句话完了。

另外,语势和缓的祈使句也可以用这样的平调。

2. 疑问句(包括设问句、反问句)

朗读时,要用疑问的语调,句尾升调,及时把句末的字音读得稍扬一点,让语调往上挑,把疑问的语气表达出来。

3. 祈使句、感叹句

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句末多用叹号表示,但是有些祈使句的语气较弱,可以用句号结尾。在朗读时,这两种句子一般用降调,也就是句子末尾一个字的音要下降,把祈使、感叹的语气表达出来。

同样一句,用不同的语调,就表示不同的意思:

① 他走了。

② 他走了?J

③ 他走了!K

第一句是陈述句,告诉别人他走了,用平调;第二句是疑问句,询问这个人是不是走了,用升调;第三句,强调或者感慨他走的事实,用降调。

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提醒他们不能拿腔拿调,故意把句末字音拖长,或者拉得很长。

语调是贯穿句子的。如句末的句号,表示一句话的意思表达完了,读的时候语调抑一些。而句子中间的逗号,表示意思未完,它的语调一般要稍稍扬一点。例如――

到了傍晚,J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J坐上小板凳,J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K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J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J接着又是一片寂静。K在这里,J谁都不叫喊吆喝,J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J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K(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

在语调的表现中,语速也往往跟音高变化结合在一起,为语调表达提供形式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

平调,快速平调表示冷淡,慢速平调表示庄严或者沉痛的情感。如:“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苏教版五上《大海中永生》)慢速平调比较好。

先低后高,扬上调,一般快速升调表示反诘,中速升调表示不确信,慢速升调表示鼓动。如:“你打死我家夜叉,K该当何罪?J”(苏教版三上《哪吒闹海》)快速升调较恰当。

先高后低,慢速降调表示坚定,中速降调表示直陈,句末音节读得短。如:“来不J及了!K”(苏教版五下《大江保卫战》)中速降调就不妥,应该先高后低,慢速降调。

先低后高再降低,意在言外,要把某一音节加强,拖长声音。如:你真是K太“聪明”J了!K

4. 长句的朗读

有些长句的主干加了好多的枝叶,要读好这一种长句,首先必须理解长句,要能分清长句的主干和枝叶。如――

“王丹怀着对妹妹的歉疚和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来到了王刘庄。”读这一长句就可以用指导缩句的方法指导朗读。教师问学生:“这个句子讲谁,怎么样?”学生答:“王丹来到王刘庄。”教师再引导:“王丹怀着什么来到了王刘庄?”学生答:“怀着歉疚和强烈愿望。”教师:“对谁的歉疚?什么样的强烈愿望?”学生:“对妹妹的歉疚和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就这样,一个长句子变成可以理解又好读的句子了:

王丹∧怀着(对妹妹的)歉疚∧和(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来到了王刘庄。

四、引文的朗读

朗读引文必须跟上下文句区别开来。如果读得毫无区别,那就不能清楚、鲜明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了。

朗读不同人物的对话,可以借助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来区分。要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调。但要自然,不要勉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改变朗读者本人的嗓音,不要扮演角色。朗读反面人物的语言,要慎重处理。一般的都可以用一种令人厌恶的语调,声音一般要低沉一些,以示否定和批判。朗读英雄模范人物的语言,应态度庄重,投入饱满的热情,音量要比引文的前后文句稍许强一些,引文前后的停顿也稍许长一些,以示区别和突出。

为了读好句子,上面讲了几点基本的规范和训练技巧。由此不难看出,句子的朗读训练的意义是多元的:

一、读好句是与理解句子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确的朗读既是理解的过程,又是理解的结果。

二、读好句子跟语法、修辞和标点符号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学阶段,尤其是低、中年级,一般是不讲语法、修辞的知识,而正确、到位的朗读,正渗透了这些相关的知识。

三、读好句子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恨”爸爸
永不凋谢的花
《西游记》与我
一句名言的启示
童年趣事
大宗潭风景区导游
后悔的事
游南湖公园
勇于挑战
童年趣事
我爱我家
寒假趣事
想起那件事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一起合作
食品安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核算浅析
中国券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改革及完善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时间序列分析在辽宁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分析
新型开放格局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
推进丹东临港产业集群战略意义研究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与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财会基础管理的加强分析
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_语文论文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紧扣重点训练到位_语文论文
“一多二精”语文诵读试验述评_语文论文
开放性----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选择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上)_语文论文
“从”有“率”义考_语文论文
“一三二”语文教学法初探_语文论文
开展语文活动课_语文论文
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概说_语文论文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
试论语文习惯的养成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_语文论文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多元化走向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测试的几点启示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