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论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2

《论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名著,在人生处世、进德修业、安邦治国等诸多方面给人以启示。然而《论语》在展现一个“至圣先师”形象的同时,孔子及其弟子的关系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论语》的时代是一个学风蔚然的时代,《论语》中体现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今天的我们欣羡和反思。

《论语》中的师生相互了解,都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对方。孔子熟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弱点,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作出相反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原因在于冉有平时做事优柔寡断,需要壮胆;而子路勇于作为近乎鲁莽,需要适当地引导。孔子了解他的学生,却并不因此而厚此薄彼,而是针对各人的特点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的完善,扬长避短。不仅孔子了解学生,孔门弟子亦能对老师作出十分到位的评价。《论语》中记载的颜渊、子路、子贡等人对孔子的评语,虽各有异同,却都反映出他们对老师为人治学的独到认识,并且,了解越是深入全面的学生,往往更能认识孔子及其学说的伟大之处,从而领悟学术与为人处世的真谛。颜渊曾喟然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也许这是众多弟子对孔子的评价中最精当的一条,也是颜渊之所以成为孔子最得意门生的原因之一。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因材施教与尊师重教的前提。而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往往学生对老师的学术理想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了解的愿望,有时甚至只是一味希望从老师那里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而忽视了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学习乃至学术的真正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难以形成和谐的学术氛围,师生之间的隔膜最终会影响到教学乃至学术的发展。

孔子对学生的深入认识显然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我们不禁要问,他了解学生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条: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例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让颜渊和子路“各言尔志”,子路的回答即是那句著名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而当子路表示“愿闻子之志”时,孔子也给出了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在同弟子的交谈中,不仅能耐心听取弟子的想法,也乐于给出自己的见解,在看似随意的闲谈中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第二,是“观其行”。在发现宰予昼寝这一言行不一的行为后,孔子曾表示:“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擅于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行动,以此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认识。总之,孔子能做到深入学生之中以了解学生。

孔子不仅擅于对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其自身更能做到“知行合一”,把自己提倡的思想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和一言一行中。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也能用“仁爱之心”关怀学生。颜渊死后,孔子“哭之恸”,别人对此感到不解,孔子回答道:“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满口大道理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脉脉温情的亲切长者,他的心中亦充满常人的悲喜。这

样一位亲身践行学术理想与人生追求的老师,又怎能不深深影响和感染他的学生,促使他们在崇敬之余,心甘情愿地追随老师的足迹,树立同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难怪孔子会说颜渊“视予犹父也”。

《论语》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论语》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学术至理。在《论语》中常常会出现师生围坐、共同探讨的画面,师生、同门之间为各种观点争论、反驳、质疑而无所顾忌。孔子不以师长的权威压制学生,也不因为自己的博学而轻视学生,而是赞成让学生“各言其志”,而评价对于自己的言论“无所不说(yue)”的颜渊,却发出“回也,非助我者也”的感叹。因此孔门弟子对老师虽然崇拜,却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而不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不会损害师道尊严,反而会带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钦佩。孔子周游于陈、蔡之地,在最困顿的时候学生们依然追随着他,正是出于对老师人格与学术双重魅力的折服。并且,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谦虚谨慎、博采众长的治学风格,推动学业的精进,带来诸多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孔子在鲁哀公六年经过叶公家时,叶公向他请教关于孝道的问题,在谈到叶公家乡一个孝子时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人跟此人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也就在其中了。”子路听后到孔子居室直截了当地指出孔子的错误,他说:“正确的道德标准应当是非分明,而不应互相隐瞒过错。不然,怎么理解表明人的美德的名言――‘闻过则喜’‘有过则改’‘大义灭亲’呢?”孔子被子路问得语塞,但并不生气,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称赞了子路的正直坦率,承认自己的失言之错,并请他转告叶公。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他学生之间那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好风气。孔子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帮助,他与学生之间经常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自己也自我批评,承认错误,善于听取学生意见,促进了师生关系。日后儒家学说的惊人包容力也许正发端于此。

面对今天少数地方出现的尊师重教成为空谈的现状,《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能够促进其产生对知识的敬畏,匡正学术风气。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已经成为当下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的平等不仅仅体现在师生之间,还体现在同门弟子之间。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无论是平民出身的曾参父子还是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无论是穷困的子张还是富有的子贡,无论是对自己恭恭敬敬的颜渊还是敢于指责反对老师的子路,都能做到平等相待,对错分明,从不厚此薄彼。孔子判断对错向来对事不对人,客观地评判学生的长处与不足,他不因为欣赏一个学生而忽视他的缺点,也不因为学生在某件事或某个方面的失误影响其他方面的评价。比如孔子赞赏子路的“不嫉妒,不贪求”,子路听说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孔子便又说,仅仅这样,怎么能够好得起来?孔子能从每个学生身上找出优点加以肯定,比如他把弟子分成几类:品行优秀的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政治才能的是冉有、子路;擅长外交应对的是宰我、子贡;精通古代典籍制度的是子游、子夏。老师的客观精神无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发掘其自身价值,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老师教诲的领悟与实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得知宰予昼寝后,孔子感叹道:“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而颜渊常常“退而省其私”,自己刻苦钻研并对老师传授的内容有所发挥,终于博得孔子“回也不愚”的赞赏。师生之间的最佳状态便是相互促进,如果只是老师单方面地努力传授知识,学生对此毫无钻研热情,举一不能反三,久而久之,即使再认真负责的老师也会失去教学热情。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两方面,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老师传授知识,学生用心学习,以体现对老师的付出的尊重,师生关系才会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亲密如同父子,但他们还是很注重言行的得体,并未因此而失去对彼此礼节性的尊重,这样才能保持师生关系长久的和谐。在《述而篇》中子贡想询问老师对两父子争夺卫国君主之位的看法,他并没有直接发问,而是借用伯夷叔齐试探孔子对卫君的态度,巧妙地解决自己的疑惑,同时避免了正面的争论。而《先进篇》中,孔子在和曾皙、公西华等人探讨人生理想时,面对子路的自大,孔子当面只是微微一笑,事后曾皙问起,才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双方都要注重言行得体,恪守一定的礼节。在《述而篇》中孔子说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学生主动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孔子强调“诲人不倦”,但“诲人”的前提是学生懂得基本的礼节,表现出对老师起码的尊敬,即要讲“礼”。

孔子心目中的“礼”是内心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当然也应该体现在师生关系之中。而在当今,媒体曝光的学生对老师种种无礼的行为,各种蔑视、诋毁甚至是侮辱的事件,让我们看到其背后暗示的种种危机。虽然我们早已脱离那个视师道尊严为绝对权威的时代,《论语》中的师生相处之道对于营造和谐氛围仍有颇多借鉴意义。毕竟,即使再亲近的关系如果失去对彼此的尊重,也会变得无处附丽。

《论语》向我们展现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师生关系,反观现实,它启发我们思考的同时更引起不尽的反思:孔子极力推崇周礼,以此作为立身和约束弟子的行为规范。按照周礼的要求,等级制度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所以我们可以推知,当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森严、不可逾越的,尤其是学生对老师,是应当绝对尊重的。然而《论语》中却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今天的我们,正在努力营造和谐社会,与《论语》的时代相比,师生之间失落了什么,需要我们从历史沉淀出的经典中寻回?这应当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命题。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王少孚、李玉峰《和谐社会视阈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卢国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句名言的启示
游南湖公园
大宗潭风景区导游
后悔的事
我“恨”爸爸
我爱我家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想起那件事
《西游记》与我
一起合作
童年趣事
童年趣事
永不凋谢的花
勇于挑战
寒假趣事
食品安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核算浅析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分析
推进丹东临港产业集群战略意义研究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与研究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改革及完善
中国券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时间序列分析在辽宁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财会基础管理的加强分析
新型开放格局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高考语文测试的几点启示_语文论文
开展语文活动课_语文论文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多元化走向_语文论文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
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_语文论文
“一多二精”语文诵读试验述评_语文论文
“一三二”语文教学法初探_语文论文
试论语文习惯的养成_语文论文
开放性----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选择_语文论文
“从”有“率”义考_语文论文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紧扣重点训练到位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_语文论文
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概说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上)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