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7
预知死亡的巨作
达・芬奇要画的已经不是一场“晚餐”,而是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题――死亡。
如果人能预知死亡即将来临,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预知死亡的伟大作品,在近十米长的墙壁上,作者图绘了13个表情各异的人物。
绘制这幅壁画时,达・芬奇常常一整天徘徊在米兰街头。他凝视街上每一个人的脸孔,男的、女的、年少的、苍老的,忧愁的或喜悦的,开朗欢笑的或沉重悲哀的。
这么多不同的人的面孔,用同样的五官元素组成,差异却这么大。
达・芬奇解剖人的尸体,是为了在科学上精准掌握人的物理组织。
但是,人的存在不全然只是“物理”。
达・芬奇在解剖完三十多具人体之后,在他的手稿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灵魂”究竟在哪里?
达・芬奇似乎相信:除了物理性的存在,人类还有一个精神存在的空间。
他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物质性的肉体死亡之后,有没有一个属于精神性的存在?
那个亘古以来人类说的“灵魂”,究竟在哪里?
《最后的晚餐》原来只是基督教《圣经》中记述有关耶稣预知死亡的事件,他在被钉上十字架之前,最后一次与12位门徒共进晚餐。
达・芬奇把宗教的主题扩大成为普遍的哲学命题。
达・芬奇把每一个人邀请到“晚餐”的桌上,他要每一个人反省思考:死亡来临是必然,死亡来临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最后的晚餐》运用了最严格的透视法。如此巨大的画面,结构一丝不苟,墙面上向后退远的长方形,天花板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甚至在画面没有被破坏以前桌子下面耶稣的脚,每一个物件,都经过几何学的精密计算,放置在准确位置,构成上下左右向中央点集中的透视法的绝对完美构图。
在达・芬奇以前,从来没有画家把几何学的透视法用在如此巨大的构图计划里。
《最后的晚餐》是一个舞台,13个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饭用餐,根本不合理,只是,达・芬奇要画的已经不是一场“晚餐”,而是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题――死亡。
我们都被设计在这幅巨作中,我们不妨在里面找一找自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环保征文
- 橘光色的背影
- 爸爸
- 春天
- 珍爱生命,从我做起
- 玉兰花开
- 一座有爱心的桥
- 一只蜗牛的旅行
- 我讨厌长大
- 废墟中的哭声
- 逃票未遂
- 法治童谣
- 丢鞋
- 和老妈的“战斗”
- 童年,我把你追回
- 从“四只小小鸟”说说课堂导入
- 幼儿在园中尿床问题的心理疗法
- 简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能论与游戏论
- 一次深刻的“防拐”体验
- 美食街,风景独好
- 提高幼儿园区域材料的趣味性
- 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一物多玩探究
- 高中生物实验微视频的制作浅探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师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与困境分析
- 追求幸福教育构建幸福课堂
- 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与五年制专科生的差异比较研究
- 公开活动如何“准备”
- 一次园本教研观摩的始与末
- 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建议
- 声声儿歌,传唱幼儿成长主旋律
- 长城
- 西门豹
- 再见了,亲人
- 《荷花》
- 航天飞机
- 词两首
- 爬山虎的脚
- 麻雀
-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第八册总备课
- 燕子
- 小英雄雨来
- 小镇的早晨
- 《壮丽的青春》
- 黄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