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5
谁发明了“九九乘法表”?
背了这么多年的“小九九”,你知道这个“九九乘法表”是怎么来的吗?
关于“九九乘法表”的发明者,在历史上没有具体记载,但三国时代的数学家刘徽曾在《九章算术》中提到:“昔在包牺氏作九九之术。”“包牺氏”指的是伏羲(xī),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神话人物,也是中国人的祖先。
神话归神话。汉代有一本叫《韩诗外传》的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齐国的齐桓(huán)公专门设立了一个会馆,来召集天下各路能人贤士,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人来应征。一年后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人,向齐桓公献上见面礼――就是“九九乘法表”!
可是,当时的齐桓公和手下大臣都觉得好笑:这算什么见面礼呀?这说明,当时这个乘法表已经人人皆知,不是什么“新发明”了。于是这个人解释道,如果你连我这个只懂“九九表”的人都招待了,你还怕更有才能的人不来吗?齐桓公想一想,也挺有道理的,就隆重接待了他。果然在这之后,大批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齐国了。
那个时候,人们把这个表叫做“九九歌诀”,只有36句。而且里面没有跟1相关的乘法。从战国初期到汉朝,经过漫长的几百年时间,才逐渐加入了“一九得九、一八得八……一一得一”这几句,变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45句的“九九乘法表”。
还有一点跟现在不一样的是,那个时候的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背,是名副其实的“倒背如流”!所以,这个乘法表以“九九歌诀”命名,又称“小九九”。到了宋元时期,人们才把数字的顺序颠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背了。
为什么是“九九乘法表”而不是“八八乘法表”呢?人们推测,这可能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崇拜“九”的观念有关。古书《周易》中的“阳爻(yáo)”符号就代表了“九”,并将与“九”有关的运算与乾卦相对应。最早的“九九歌诀”中还有这样的说法:“二半而一、一一而二”,这也和《周易》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的思想是相同的。
在国外,没有“九九乘法表”怎么算数?该算的当然还得算,只不过,这个计算可就要费劲多了。
例如,在古希腊和古巴比伦,人们也编写出了自己的乘法表,不过这个表有一千七百多条,一般人肯定背不下来!这是由于当时那里的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十进制。所以,所有与10的倍数相乘的算式都得特别记忆一下。比如说,乘法表上光写“3×5=15”还不行,还得写“3×50=150”“3×500=1500”等等。
因此,在中世纪以前的欧洲国家,如果你会做三、四位数以上的乘除法,那你就可以当上数学博士了!直到十三世纪,东方的算术法则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西方的数学水平才有了一次较大的提升。
更惨的是古埃及人,他们连乘法表都没有,只能用“累次叠加法”来计算,这是种最原始的乘法。比如说,如果古埃及人要算“78×15”,他们会先把两个78相加,得到156,再把两个156相加……依次类推,加到最后出单了怎么办?那就再加上一个78就行了。
可是,如果要用这个办法来计算“1999×1999”的话……可能得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加完吧?好在后来“九九乘法表”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印度、波斯,继而流行到全世界。直到今天,还有人向中国讨教“九九乘法表”。如果你还学不好的话,可真是愧对老祖宗的这一光辉成就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My Rabbits(我的小兔子)
- The Colour of Autumn
- 我是一个小哥哥I am an elder brother
- My fathers Day
- My Winter Holiday
- A diary of My Birthday
- MY HAPPY WEEKEND
- My Classroom
- Last Sunday(上个星期天)
- What is family (什么是家庭)
- A Job
- If I Have One Thousand Dollars
- Shopping in Xia Jiu Road(在夏九路购物)
- Fall
- Visiting the Museum
- 提高汽修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办法
- 用类比法来破解差动螺旋传动教学中的疑惑
-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食品雕刻》课程中的运用
- 浅谈电梯技术发展趋势
-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VI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讨
- 医药类中职学校会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 借款费用资本化探究
-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
-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 慕课本质探微
- 思辨式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 高校就业的援助机制
- 气敏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 对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的一点思考
- 人类的老师
- 长城
- 落花生
- 记金华的双龙洞
- 娥眉道上
- 普罗米修斯盗火
- 丑菊
- 登山
- 趵突泉
- 圆明园的毁灭
- 古井
- 雪猴
- 山雨
- 倔强的小红军
- 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