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关于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关于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摘要:要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首先需要树立在“求真”的基础上“求信”的观念,注意加强对史学界研究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其次需要设计陌生化的教学环节,不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式;最后需要优化教学手段,做到专题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始终是众多教师和相关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笔者拟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问题。

1 教学理念:求真与求信的统一

历史学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虽然历史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性因素,但由于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因此“求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特征是“求信”,即要求教育对象“信奉”一种理论或一种观点。《纲要》兼具历史课和政治课的特点,因此也就面临着一个正确处理“求真”与“求信”关系的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妥善处理好“求真”与“求信”的关系。有的老师处处讲究“求真”,而不知道已经背离了思政课的基本原则和目的;另外一些老师则不注意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不研究新的史料、新的史学观点对本门课的影响,而只是根据教材的内容鹦鹉学舌,按照同学们的说法,“大家知道的内容大讲特讲,大家不知道的内容从来不提”,从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和厌烦心理,课堂教学实效性较差。

我们认为,对于《纲要》这门较特殊的课程,片面强调“求真”或片面强调“求信”都是不合适的。只“求真”而不“求信”,则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只“求信”而不“求真”,则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沙滩上,轻轻一推就坍塌了,根本不能说服人。因此,我们认为《纲要》课应当是“求真”与“求信”的统一,是在“求真”基础上的“求信”。

一方面,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求信”而牺牲史学的“求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将学术与政治混为一谈,不仅损害了学术,最终也损害了政治。一旦历史学要揣摩了现实政治主题来说话,难免不能讲真话,而政治家因得不到真实的资讯做参照,行动举措难免失当。换言之,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政治功能。”史学的政治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其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从历史上看,我国史学历来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被称为“资政史学”,备受统治者重视。而“资政”这一功能之所以可能,就在于我国史学不仅有“经世致用”的传统,也有“实事求是”的传统。而且“求真”与“致用”相得益彰、并行不悖。以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撰的《资治通鉴》为例,该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但却在“求真”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首先取材广博,除以正史为主要资料来源外,还参考采用各种杂史多至322种;其次考证精确,司马光另撰《通鉴考异》30卷,通过各种史料的细致对比,参稽同异,辨正谬误,使得“通鉴之误,也减少到了极限”。正因为《资治通鉴》在史实记录的真实性方面经得起检验,才真正起到了为封建帝王提供“资鉴”的目的,切实体现了历史学的政治功用。而如果将政治凌驾于历史之上,根据某种政治标准或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不惜恶意裁剪甚至歪曲历史,如宋明时期的“伦理史学”和“文革”时期的“影射史学”,则不但损害了历史,也伤害了政治本身。《纲要》课既然是以历史课面目出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么它必须具有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即“求真”或“实事求是”,必须以真实而全面的历史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

另一方面,《纲要》课的“求真”是为了“求信”。《纲要》课与其他历史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目的并不是追寻和“还原”历史上一些琐碎的细节(哪怕是真实的细节),而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形成一种“共识”,从而为现实服务。我们知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历史上某些细节的“原貌”,也许用实证的办法就能解决,但如果要追寻历史的“意义”,则不得不融入研究者的理解。美国史学家柯文曾经指出:“不是历史学家的人有时以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可是历史学家应该知道并非如此。当然事实俱在,但它们数量无穷,照例沉默不语,即使一旦开口又往往相互矛盾,甚至无法理解。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追溯过去,倾听这些事实所发出的分歧杂乱、断断续续的声音,从中选出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探索其真意。”可见,任何追求历史“意义”的书写与论述都存在着一个“求信”的问题,关键在于哪一种论述更有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纲要》课的“求信”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我们应当在“求真”即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加以梳理和解释。一方面重视吸收和消化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努力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从而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有说服力的论证与阐发。

2 教学环节: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就目前的《纲要》课教学实践而言,很多老师的教学环节是“A=A”,而我们则认为,理想的《纲要》课教学环节应该是“A=A+B+C……-C-B=A”。

所谓“A=A”,也就是将《纲要》课的教学看作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教育的基本方法是灌输。由于对《纲要》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教材的体系、结构、观点、结论都是固定的,并没有给老师留下多少可供探索和讨论的余地;因此有的老师认为《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需要多少学术性的东西,只要宣传教育,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教材的内容,学生听得多了,自然就会接受这些观点和主张。但从教学实践来看,这种“A=A”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环节在教学效果方面是非常不理想的。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留声机式的重复宣教方式已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资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的方式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对现行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的一些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在他们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之外,具有新奇性等特征,因此很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而进一步抵触和否定老师在课堂讲授和宣教的内容。 因此我们主张《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当采用“A=A+B+C……-C-B=A”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虽然最终的目标与“A=A”模式一样,都是为了让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的理论和观点,但这种接受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启发式的。具体来说,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的理论和观点需要经过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在中小学不断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学生“熟知”但并非“真知”的内容。这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起点。第二个环节,老师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运用“陌生化理论”,让学生明白他们在中学阶段所“熟知”的那些内容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也不是对历史的唯一解释,从而让学生产生新的知识兴奋点,促使他们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思考和疑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导,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逐一排除出去。这一理论的运用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将教学内容丰富化、曲折化,将教材上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放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通过感性的感染和逻辑的推演来为教材上的结论提供论证。二是有意识地引入学术界及网络上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的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第三个环节,经过了第二个环节的丰富化、曲折化和陌生化之后,学生对教材的观点显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既开拓了视野,还锻炼了思维,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即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的层次)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我们认为,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算是真正的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而不是像第一个环节那样,仅仅是背诵几个概念和段落,其实对文本背后的意义一无所知。

3 教学方式:专题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我们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方式和环节。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应当围绕学生来开展,应当遵循学生本位的原则;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起一个引导者和辅导者的作用),正是教育工作中学生本位原则的重要体现。同时,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与教师满堂灌相比,自主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更好。

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落实,但《纲要》课时不足也确实是一个重要制约。应当怎样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取舍。《纲要》教材内容多而杂,在教学课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面面俱到,就容易泛泛而谈,很难体现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如果要深入探讨一些理论问题。就必须对教材内容加以取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将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出来,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尝试建立以“追梦”和“寻路”为主题,以论证现行制度、理论、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为重点的教学框架,并以此为标准来整合教材内容,从而建立一个指向明确、重点突出、系统性强的《纲要》教学体系。

其次,坚持老师专题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上述教学体系下,老师只负责讲授若干理论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而其他比较简单的内容如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均可由学生自主学习。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自主学习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组织课堂讨论和进行点评。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理论问题的兴趣,因此也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制作课件和准备课堂展示,有的还自发地对展示形式进行了创新,如举行模拟辩论、模仿秀、角色扮演等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这种形式的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比教师满堂灌要好得多。

最后,重视课后的交流与引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认真准备和实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高度重视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工作。例如在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可以由教师出面申请QQ群,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和资料以及交流意见建议的平台,从而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也可以建立网络硬盘共享群,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优质的视频、歌曲、动画、图片、著作、论文等,供学生下载观看、欣赏和阅读。总之,通过课后的交流与互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一方面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为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俺娘的手
我看鲁迅
思母
小鸭遇难记
童年歌谣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迷糊星星白天亮相
梦不会老的,会老的只是逐梦人的心
苦难身后是幸福
我们班的”大头”
雨中师生情
咱们班的“泼猴儿”
倚窗望夜
风险解除了
参观“海战博物馆”有感
解读动漫设计中CG插画的应用分析
一场人生,几场盛宴
美国大学多媒体使用的启示
打给上司的“报告”
职场的松糕鞋定律
时间花在哪里,都是看得见的
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具体应用
高校PHOTOSHOP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日本艺伎风情史
真夫妻,何惧卸妆?
怎样把防盗门卖给土著人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
笨爸爸只为一个人勇敢
朋友圈“圈不圈”老公
关于几个多音同义词的辨析_语文论文
关于加大说、读、写训练量的建议_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三度”摭谈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_语文论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_语文论文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造句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_语文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思维能力训练举隅_语文论文
阅读短文及问题设计的命题依据和标准考试研究_语文论文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向性_语文论文
怎样指导学生作语文书头笔记_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_语文论文
识字教学的现状与教学对策_语文论文
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两点意见_语文论文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