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技法指津】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悠久的华夏文化的一朵奇葩。漫步诗苑,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领略祖国秀丽的山川美景,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气度,体悟深邃的自然理趣和人生哲理。阅读诗歌,能够让我们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悟到生活的哲理。对我们刚刚步入初中的同学而言,要想独立地创作出一首诗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仿写诗歌。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仿写诗歌呢?
一、充分调动回忆,捕捉诗歌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作者在诗歌中所描写的具体对象。它是作者抒发感情的载体,也就是说,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就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进行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所喜欢的人、事、物、景。因此,我们在仿写诗歌之前,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回忆,想一想自己所喜欢的、最熟悉的、能给自己带来深刻感悟和启迪的东西。然后,对这些意象进行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并融入内心真挚的感情。
二、展开合理想象,营造优美意境。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作者在行文中运用想象,就能够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诗歌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表达形象、生动。在想象中,我们可以把平常的事物呈现出不平常的一面,让平凡的人物变得与众不同,让熟悉的景物成为独特的风景。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乡愁具体幻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从而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中心。
三、巧妙运用修辞,美化诗歌语言。自古以来,诗人都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来描绘优美的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绵长的愁思。除了夸张之外,在诗歌创作中,还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生动而又细腻的描写,以此美化诗歌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同学们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都能够从中领略到中国诗歌的无穷魅力,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学习过这些诗歌以后,有的同学就跃跃欲试,想自己创作一首诗歌。那么,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仿照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的格式,选择某一种意象,写一首小诗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冬季运动会
- 这就是我
- 那场大雪
- 开心的“六一”节
- 西湖边的秋景
- 小蝌蚪
- 水是有皮肤的吗?
- 吹泡泡
- 难忘的一天
- 田野的早晨
- 虎口拔牙
- 大桥
- 电视惊魂记
- 找妈妈
- 早晨
- 分析几种投资理财方式在居民财产保值中所起的作用
-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多渠道路径探析
- 基于季节性问题的反季节旅游市场营销探究
- 同中有异,异中出新
- 南非大使:中国投资者不要对南非失去信心
- 镇江“三山”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框架研究
- 自动驾驶车真的来了?
- 分析德阳市石牛石刻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洛阳智慧旅游建设探研
- 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乡村旅游发展之研究
- 电视指南榜·电影
- 电视指南榜·节目
- 国力强大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
- 广电总局:抗战剧过度娱乐化不得发证
- 完片担保的中国式变通
- 《奶奶的白发》教案之一
- 《陈毅探母》同步练习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二
- 《奶奶的白发》教案之二
- 《陈毅探母》课文原文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三
- 《小松树和大松树》同步练习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之一
-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课文原文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一
-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文原文
- 《蘑菇该奖给谁》教案之三
-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同步练习
-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案之二
- 《骑牛比赛》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