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言自心,文成人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点评 本文最值得点赞的是考生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缜密之一体现在区区六字题目――“言自心,文成人”,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对偶工整,吸引眼球。思维缜密之二体现在层层推进的行文思路,先阐释“人清”对“文明”的影响,再论述“文清”对“人明”的反作用,思辩色彩浓郁,逻辑框架严密。思维缜密之三体现在考生通过自身行文缜密来体现“心思细腻”,借助灵动的文字滴水不漏地暗示自身文品与人品的一致。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诚然,复杂的内在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雨点的经历
- “传电话”游戏
- 20年后的我
- 游楼观台
- 小兔与狐狸
- 青铜骑士
- 习作乐园里的好朋友
- 我爱人工湖
- 考砸以后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大草原
- 这就是我
- 校园里的小竹林
- 青铜骑士
- 学跳山羊
- 司法改革背景下检察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重构
- 北京市国有企业员工持股领域职务犯罪风险分析
- 美剧为何以“季”分?
- 浅论罪刑相适应原则
- 清末兵制变迁探析
- 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 关于市政领域职务犯罪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 习近平的底线思维及其主要特征简论
- 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程序的完善
- 论治安管理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
- 碳捕获与封存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的规制
- 民国最后的身影
-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行为
- 浅议海淘模式下的制度风险及其反思
- 浅析农村宅基地的确权登记问题
-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 畅游诗乐园
- 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 我们家的猫
- 月亮姐姐的新伙伴
- 自读 感悟 积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思路及设计
- 莺
- 大自然的语言
-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回乡偶书
- 棉鞋里的阳光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
- 荷花(第一课时)
- 一元钱究竟有多重(六年级综合实践课)
- 数字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