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27
甲午战争西方媒体偏见思考
1894年的甲午战争尽管是一场发生在两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战争,却吸引着欧美列强的目光,报道战争的西方媒体数量众多,相关的封面报道、专题报道频见报端,《纽约世界》《伦敦时报》《黑白画报》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还派有随军记者进行采访报道。重新审视,会发现作为“旁观者”的西方媒体并没有他们标榜的那么客观公正,对于日本和中国,他们的态度截然相反,存有着明显的偏见。
一、西方媒体偏见的表现形式
将日本与中国简单等同于文明与野蛮。纽约《先驱报》曾刊文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在西方媒体笔下,日本是现代与古典并存的开化国家,是亚洲的文明的代表,日军士兵训练有素、英勇善战、具有武士道精神;而同样在努力打开国门的中国,却没有受到同样的待遇,它被生硬地贴上了“可怜的老中国”“蠢笨”“愚昧”的标签,清军被描写成“一盘散沙”“贪生怕死”“耙钉武装起来的军队”。
二、媒体偏见存在的原因
(一)政治体制不同
媒体偏见可分为政治偏见、性别偏见、负面偏见、外国偏见等。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正如伊藤博文在1871年访美时用英语发表的演说“日本政府及国民所渴望的就是掌握先进国家的最高文明。我们一弹未发、滴血未流就废除了持续数百年的封建制度。……我国将跻身世界文明国家之列而前进。”这样自上而下地对西方文明大规模的效仿学习,容易引起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列强在情感上的认同,美国媒体将日本视为“亚洲的美国佬”,德国报纸将日本视为“东方的普鲁士”。而中国虽然开展洋务运动,但毕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质上还是封建国家,而清末一些地区的盲目排外,也影响了西方媒体的对华态度,这从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黄祸论”中对中国的诋毁和污蔑可窥一斑。
(二)中日双方报道的不平衡
在战争中,日本采取开放的新闻策略,允许记者随军采访,包括外国记者,战争期间,共邀请了114名随军记者参与报道,批准随军的外国媒体记者17人。通过类似当下“嵌入式”报道的方式,日方巧妙地将战时新闻报道操纵于鼓掌之中,这种状态下西方媒体刊发的新闻必然更有利于日方。日本还积极主动为西方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组织外交官为媒体撰写稿件,主动策划新闻事件,与西方媒体签订协议刊发通稿,等等。例如日本就主动为西方媒体提供大量有关军队的宣传画和图片,这些宣传画和图片经由政府精心安排后被西方媒体刊发,广为流传,宣扬了日军的文明、英武的正面形象。而清政府却采取保守的新闻策略,在西方媒体上,几乎没有中国官方主动提供的文章。即便是在“旅顺惨案”发生后,中国官方和媒体依然是一片静默,西方媒体得不到信息,只能选择相信日本歪曲事实的报道。李鸿章在战后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说:“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编辑们不愿将真实情况告诉读者……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高贵的价值,失去了广泛传播文明的可能。”
(三)日方强大的媒体公关
日本强有力的媒体公关,主要体现在“高升号”事件和“旅顺惨案”上。以“高升号”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日本驻英国公使青木周藏通过行贿媒体、学者等手段,组织胡兰德等著名的国际法专家在报刊撰写文章或发表演说,为日本开脱责任,扭转了可能出现的不利舆论。“旅顺惨案”发生后,一些有良知的西方随军记者将这一事件公布于众,引起国际舆论哗然。对此,日本在《纽约世界》头版刊登政府声明文章,歪曲事实为自己辩白,还陆续买通《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组织人员在国际报刊上撰写文章为自己辩解,对报道的记者进行攻击和污蔑。
三、应对西方媒体偏见策略
重新审视甲午战争,西方媒体偏见发人深思,一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这个沉睡的巨人已然醒来,并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依然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此起彼伏,一些西方媒体喜欢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潜在的对手、问题缠身的国度,过分夸大中西方的对立。非典期间,美国媒体就迫不及待地打出了“隔离中国”这样意味深远的旗号。新闻媒体在人们了解世界、相互沟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有效应对西方媒体偏见,中国必须加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读懂中国。
(一)承担媒体责任,加强自身建设
现阶段,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实力和传媒经济实力与西方媒体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中国媒体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大做强自身。中国媒体要把目光放远放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挑战西方话语霸权,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可以通过资本输入、技术输入、品牌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更优秀更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借力使力,不断改革创新,加快集团化、集约化的发展步伐,促进内部资源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组建中国传媒的“航空母舰”。
(二)进行跨文化媒体对话、加强国际媒体合作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对交流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媒体可以通过和西方媒体加强双方交流信息,保证相互发出的信号的清晰性与正确性,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误读现象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同时,在危机出现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对话而非对立,发挥积极作用,缓解矛盾,化解危机,让媒体成为双方交流的桥梁。西方媒体也并非铁板一块,中国媒体可以通过交流合作,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西方媒体了解中国、支持中国,消除偏见,跟为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
四、结语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有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历史眼光。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媒体应对西方媒体偏见也必须有世界――中国,中国――世界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时俱进,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为破除偏见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自己的呐喊。
参考文献
[2] 宗泽亚.清日战争[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暴雨
- 清明节
- 日记一则
- 有意义的一天
- 感恩的心
- 做比萨
- 老奶奶笑了
- 小公园
- 狡猾的狐狸
- 未来的机器人
- 清明
- 游乐场
- 穿越塘郎山
- 抓蝌蚪
- 周末
- 英特尔?硬享公社
- 浅论农村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建后管理
- 我们为什么需要双卡智能机
- 一项革命性的工程 需开展跨行业合作
- 福建互联网普及率居全国第四位
- 情报学基本原理在其智能化处理机制中的运用
- 华为5G里程碑
- 提高对经济咨询研究工作的认识
- 基于亮度信息的红外行人检测
- 济钢低温低硅铁水脱磷的工艺实践
-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初探
- 浅谈新形势下刑事技术人员的职能与素质
- 又有基站被迫关了,咋整?
- 基于薄板样条插值算法的巨幅影像分块并行处理
- 小议催化裂化装置设备腐蚀与防护
- 什么书值得收藏? ——兼评《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万般朗读总关情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三(A)教学案例反思
- 两个问题 一个情境 ——我教《麻雀》
- 不懂就要问-教案
- 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育者的悲哀?──透视苏教版小学语文中三篇课文的理念缺陷
- 享受绿色语文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二教学案例反思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教学案例反思
- 三上语文园地八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论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生字字谜教学案例反思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三(B)教学案例反思
- 语文园地八教案一教学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