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老人与海》的“自然”宗教观

《老人与海》的“自然”宗教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5

《老人与海》的“自然”宗教观

摘 要:对《老人与海》的与基督教的关系,很多学者已经作了详尽的论述,但经过认真比对研究,本文认为,基督教只是海明威用来表达主题的一个手杖,而“自然”宗教观,才是他要表达的根本。自然宗教观就是人把“自然”当作神灵去崇拜,在《老人与海》中,这个神灵就是“大海”。老人在大海上生存、搏斗,超越人的极限,把“人性”提升为“神性”,诠释了人类、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基督教宗教观;“自然”宗教观

《老人与海》是经典作品,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品的研究解读也非常的充分,本文不揣固陋,谈谈对其宗教观的一些看法。

一、基督教宗教观

关于《老人与海》中的基督教因素,前人也多有论述,现简单作一概述。比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者一个名字,与西班牙的城市同名,这座城市被海明威认为是欧洲最美城市,有四十多座教堂,传说中的基督圣徒雅各的墓就在这里,而且圣・雅各教堂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朝圣者的中心。雅各、约翰、彼得是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手难牵曾伴随在耶稣左右,这里可能暗示了主人公与基督圣徒的某种关联。在出海打鱼以前,他跟孩子探讨了扬基棒球队的迪马济奥,在结局处他重复到,“圣彼得罗是个渔夫,这跟了不起的迪马济奥的父亲一样”,而圣彼得罗是耶稣刚开始传道时,在加利利海边收的四门徒之一,所以他与大鱼搏斗的时候,多次问在这种情况下,伟大的迪马济奥会怎么做?与鱼相持的过程中,想“迪马济奥会不会这样干”,多次和迪马济奥对比,有向圣徒祈求力量的暗示。说明基督教也是作者精神力量的一个来源。

在出海打鱼过程中,作品多次比附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被绑上十字架最常见。出海前,孩子给他送来了晚餐,而耶稣在临死前也吃了最后的晚餐。当他钓上大马林鱼的时候,怕绳子挣断,把钓鱼线背在背上,感到疼痛,这可以让人想起耶稣扛着十字架上骷髅地;他拿麻袋批在肩上,比附耶稣临刑前穿上袍子;他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很疼,比附耶稣临刑前戴着紫荆冠;双手被绳子勒得流血,比附耶稣两手钉着钉子。最后老人靠岸,横着背着缠者帆的桅杆,这是十字架;回头看到大马林鱼“大尾巴直竖在小船船艄后面,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像一条白线,看清那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的脑袋”,这也是一个十字架。所以,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构成了双重基督的形象,他们都在相持的过程中,各安本分,竭尽所能,在宿命式的苦难中完成了精神的升华。回到家里,摸黑躺下,“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译者吴劳认为,海明威没有写明这两臂是向上伸还是向两边伸,向两边伸,就是十字架;向上伸,是教士领受圣职的姿势。这表明作者在暗示主人公既是人又是神,兼具人性和神性。

作品中的数目字也有与《圣经》相合的地方。文章开始时,叙说老人曾一度八十七天没有捕到过鱼,耶稣受洗以后,曾被圣灵引导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加上基督教大斋四十天,再加上复活节前的“圣周”七天,刚好八十七天。这次老人在海上,一连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接下来被鱼拖着在海上漂流了三天,加起来也恰好是八十七天。《圣经》中说耶稣由受难到复活是三天,老人在海上与鱼搏斗也是三天。虽然这三天他获得了精神胜利,但两个八十七天的轮回,似乎表明了人生是循环的、无休止的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修行。另外,《约翰福音》说耶稣复活用了七天,马林鱼是老人作第七次尝试时杀死的;先后有七条鲨鱼被老人杀死;老人背着船桅上岸,先后共休息了七次;从出海到回归,总共七次梦到了狮子。这无一不暗示着老人就像耶稣复活一样,经历磨难,最终具有了神性。但这神性从何而来?作者真是在宣扬基督教教义吗?

二、自然宗教观

海明威父亲是个乡下医生,从小教他打猎、钓鱼;母亲是个清教徒,教他在教堂里唱诗。他的基督教影响很可能来自母亲。但海明威从小就深受父亲阳刚之气的影响,夏天,常随家人到密歇根州北部森林去度假,打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期间,都勇敢地参加了战斗。尤其是最后选择用猎枪自杀,都不是基督教可以涵盖的。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并不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那么,他运用这么多基督教的因素,究竟想说明什么呢?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说道:“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不变的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背景”[1]。费尔巴哈还认为,一切宗教都是人心灵的幻影,一切神灵,都是人的心灵极尽处的界标。张志刚先生在《宗教学是什么》一书中认为,一切宗教都起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因此,宗教是人精神上的拐杖。当人决定用个人力量,无所依傍地去祛除恐惧,探求生命的未知,超越所有困难的时候,个人就成了强者。当强大到超越了人的边线时,人就具有了神性。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觉得自己是渔夫,打鱼天经地义;而大马林鱼应该躲在深深的海底,躲避一切鱼钩与猎杀,自由生活,这是一种对自然身份的宿命式的确认。当他把鱼钓住以后,他肩上扛着绳子,鱼嘴里衔着绳子,他们彼此折磨,就像两个同时被绑上十字架的耶稣,但是两个生物之间并没有仇恨,他说:“我并不在乎谁害死谁”;当鱼跃出水面时,他感觉到鱼没有恶意,有的只是对对方自信、力量、执拗、无所畏惧的赞美。《圣经》中耶稣在临死前把自己的灵魂交给神,复活以后说还要回到神那里,而圣地亚哥在最需要力量及鼓舞的时候,也就是在个人力量的极限处,选择梦见狮子。而狮子是威猛有力、自信、强壮的形象,是勇敢、不可战胜的象征,还具有不断发掘自己本质的能力,所以,狮子是自然界产生的最威猛有力的东西,是力量之源。这种旨归,远远地超出了基督教范围,成了对自然的力量、崇高、自信的赞美。

在杀死的大马林鱼的眼里,“它的眼睛看上去冷漠得像潜望镜中的反射镜,或者迎神行列中的圣徒像”,圣地亚哥已然成神。而圣地亚哥认为他杀死马林鱼不光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渔夫的尊严,作者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灵魂的尊严”,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致答词》中说:“他永远要为他所未曾成就的境界、或者为别人曾经尝试过,却未尝成功的境地努力以赴”,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也是一种对神性的追逐。耶稣临刑前曾说:“你可以消灭我的肉体,但不能打败我”;在《老人与海》中,演化为“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是一种强者的宗教,构建一种以精神的不屈为氛围的宗教,在书中,如眼睛被啄瞎还在斗的斗鸡;掰手腕一天一夜,手指头都渗出血,如此强悍的精神,怎么会被打败呢?

回程中,大马林鱼被大鲨鱼吃掉,也可以是一个献祭的过程。费尔巴哈认为,人要把猎物的一部分供奉给自然,以消除生我、养我的自然的怒气,所以鲨鱼可以被看做是自然的信使,来向人类索取。结尾处,他承认自己给打败了。他说:“你出海太远了”,实际上是作者认为自己超越了自然的边界,超越了自然定数。按照弗雷泽《金枝》中的说法,有祭奠的神灵,有献祭的过程,有献祭仪式,就可以称为宗教,那么,圣地亚哥和大海的关系,就有了宗教意味,从准备出海开始,就用基督教细节,营造出一种宗教氛围;最终钓到大马林鱼,拿马林鱼鱼肉向大海献祭,得到了鱼骨,完成了和大海这个神灵的一次交流。因此,打鱼既是人生过程,也是宗教过程,全文表达的是一种以自然为宗教,以大海为神灵的宗教,是一种自然的宗教观。而《老人与海》地向我们呈现的,就是人在面对自然、面对生存所应该具备的态度,是存在者对此在的突围,是生命的升华与超越。

注释:

参考文献:

[2]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弗雷泽著,赵R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家乡的海滩
地球的“姐妹星”—金星
乡村的黄昏
我们的好朋友
过年啰
家乡新年的一天
童年趣事
家庭联欢会
雾的世界
我的爸爸
让爱充满世界
感恩的心
我的妹妹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美丽的日照
其它法学论文试论群体性事件治理中政府正义的构建
关于旅游法律关系的理论观点
浅析交通事故责任问题
其它法学论文浅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的权力配置及其运用
其它法学论文浅谈抓好基层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
7000字法史学论文法律
如何对待交通肇事逃逸
其它法学论文浅谈基层检察机关如何服务“三打两建”工作
其它法学论文论推动检察政治工作升级发展
2016年研究生法史学论文格式
其它法学论文浅谈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难点和对策
如何处理交通违章纠纷
其它法学论文浅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最新本科法史学论文格式
9000字法史学论文法理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写出人物的个性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的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莲文化的魅力
驿路梨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二课时)
看看我们的地球
《拿来主义》板书
关于《外国散文两篇》的创新教案设计
缤纷广告——作文文采训练
龙岩市城区片八年级语文活动交流材料《喂—出来》
南州六月荔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