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电贯钨而流明

电贯钨而流明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0

电贯钨而流明

我看六十年代之前出生作家的创作谈或访谈,有一趣象:因书本稀缺,阅读量受限,他们写作的源头大都清晰明确。就那么一两本书的影响,促使一个作家的形成,也保证了此后风格的稳固。比如说沈从文,是被一部残破的《圣经》开启文学之思;比如说莫言,《百年孤独》和《喧哗与骚动》有如左膀右臂,支撑他最初的写作;又比如余华,是被卡夫卡《变形记》导引,改变了文学思路,迅速进入创作成熟期。在他们的经历中,早年阅读的匮乏,反而使得自身文学创作有一坚硬的核。但在以后,八零后九零后作家,巨大的信息量使得他们个个转益多师,门派杂糅,出手就是迷踪拳,写作传承不好再作血统论式的考究。

东西第三部长篇小说《篡改的命》,牢牢地镶嵌在他写作谱系当中,仍然是鲁迅余绪的铺陈,以笔为刀,解剖世象,探究个体命运时顺带勾勒出一群人、一层人甚至一代人的命运轨迹。东西对鲁迅的钟爱,从不跟人含糊,写作之初曾专门模仿鲁迅的艰涩句式,被同好夸赞太像鲁迅。对于鲁迅的追从,使得东西笔下人物,同样具有写谁不像谁,都像指代了我们全体的意味,构思时必然提炼,成文时也作了符号化的处理,是寓言式,以简驭繁。所以,他的小说,大都可以提炼出最核心的关键词,以此出发,搭起一个大框架,再往细部填塞相应内容。当然,我们通常以为,“主题先行”是为文之大忌,我们大多数人遵从的教导,应从细节生发,故事连缀,再以整体呈现思想。但我们也是知道,文无定法,诗有别裁,在文学史上,体量庞大无匹的鲁迅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写起小说,都是“主题先行”的代表。鲁迅的小说,控吃人社会,写以血疗众,惜妇女困苦,叹乡民愚木,都是集中了火力,字字无虚落,篇篇对症下药。陀翁笔下,行文必服从他前置的思想表达,细节必服贴于主旨规定的范畴。据此,他才得以汪洋恣肆,发力稳准狠,将小说写成一篇篇蛊惑人心的东西。但这是写作者的险路,大多数人若先起主题,细节必散,行文必空。“主题先行”是过于小众的路径,甚至是畏途,大多数人进入不了,但得以进入的,必是天性使然,能够凭借强大的叙事能力,能够随手拾来妥帖的细节与故事,将主旨完好地呈现。

这让我想起书法家白蕉的诗:风籍草以见势,电贯钨而流明。“钨”具有强烈的工业意味,几乎不入律诗韵文。乍看这一联,明显“膈”了一下,再一想,又是工整和妥帖。黑色的钨丝接电而亮开,映入白蕉眼里,竟出古意盎然的句子,新与旧巧妙融会,翻生奇突而雅致的意境。

《篡改的命》语言也如此,一面好用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比如全书一共七章,有三章的名称来自网络热词:弱爆、潘亢推吹,显然有意为之。另四章,必是找不出恰好的网词,才安放了常规词语。许多作家对网络用词存有警惕,生怕这些词来得快消失得快,若为文章千古事,这些速生速朽的词会不会拉低文本的价值?这一点上,东西显然荤腥不忌,一切皆拿来我用,而且这似乎是他一个嗜好,一个新词出其不意的安置,又隐含着他对语词的敏感和焦虑。而在另一面,东西又不惮于将古典和现代的诗词文句,成段地植入农民嘴里。比如,汪长尺会说:如果我们想要大志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儿子交给他们培养。又比如:文盲小文一张嘴竟然也讲这样的话:我也想干净,但你养得活全家吗?你要养得活全家,我就买一水缸酒精来消毒,从此做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这样的话语难以出现在日常生活,更不会是农民工、文盲的口头语言。东西行文至此,仿佛暴露出一个话痨的不管不顾,停不住嘴。但往细处一咂,作家讲网民的话,农民讲诗人的话,这种乱象,何尝不是我们这个难以命名、难以指称的奇葩时代最真实的语言生态?文不对题、言不由衷、引喻失据、表义艰涩……网络热词和诗文词句生硬而又合理地杂糅一块,形成一种狂欢式的表达。每个人都有一张失控的嘴,却找不准自己该讲什么话,于是,在一片聒噪的表象之下,隐藏了一个时代的失语和孤独。

毋庸质疑,若用一个词概括《篡改的命》,必是“进城”。东西显然下了一番狠劲,删繁就简,披沙拣金,最后将城乡的冲突矛盾,浓缩进这一个词语。就像余华在《活着》之中一再写出非正常的“死亡”,又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紧紧抓住“卖血”。汪槐叹自己错过进城机会,把希望寄托到汪长尺身上,前仆后继。汪长尺一番努力白费,进城之路难于登天,就把希望放在下一代。妻子怀孕,一定要带去城里生产。汪长尺跟汪槐表决心:不要说生孩子,就是一个屁,我也要憋到城里去放。能在城里生,难在城里养,汪大志放回村里,不吃乡下女人的奶,而且患上乡村过敏症,只有进城才能脱敏,转危为安。在汪槐看来,这是志气,是仍然持续着的希望。汪长尺发现一切努力都将落空,最后祭出必杀招:把自己儿子送给城里人养。从此,他成为一个影子父亲,离儿子很近,但不需儿子相认。儿子成长后对自己的拒绝,在他看来仍是希望所在,仍是命运改变的迹象。当此计划暴露,林家柏看穿了汪长尺的目的,汪长尺为保全儿子城里人的身份和富家子弟的命运,他毫不犹豫去死。

汪长尺死后的投胎,无疑是全书最悲凉的一笔,是作者忧愤郁结日久的爆发。但是,在东西笔下,死亡和投胎搅在一起,又是充满希望,莫名地欢悦,甚至还有欣欣向荣的气势。汪长尺作为一个进不了城又回不了乡的游魂,其实早已死亡,早死早投胎,他以死换来转运之机。所有的乡亲,都送他往城里去,投城里人的胎。城里人何尝不这样?当有明星产子的娱乐新闻爆出,无数网友会在跟帖上感叹:又一个投胎高手。汪长尺投胎变成林家柏的私生子,他和自己亲生儿子,成了难兄难弟,为了进城,丢了脸面,失了尊严,又遑论伦理天道?表面上,将城乡矛盾,农民与城市人的冲突提炼而为“进城”,仿佛有融合矛盾的迹象,将复杂的问题也符号化了。只要进了城,我就成了你,乡里人就变成城里人。实际上,最后这一笔,又回归了问题的复杂性:改变了身份,也不能改变命运;乡里人永远是城里人的儿子,穷人永远是富人的儿子。 这个长篇最大的看点,不在故事,尽管故事已是如此惊心动魄,小人物的命运已推向极致,无以复加。整个小说,处处充满两个方向的张力:语言上的张扬与凝炼;整体色调应是阴冷,却有扑面的暖意;人物个性鲜明,又有符号化的统一;故事波诡云谲,却又统摄于极为平静的叙述;文风写实气息浓郁,又处处存在四两拨千金的巧劲,写实和荒诞气质水乳交融。拿故事这一点说,汪长尺知道小文**,从始至终从未说破,完全包容,行径与所有男人都不一样。甚至,谈论小文的职业(当妓女),竟成了他们交流的热门话题……当安都佬要验汪长尺的性无能,汪长尺也是不假思索,全力配合,所有的耻感,都在生存和“进城”的欲望中压缩到可有可无。如果从行为本身看,汪长尺已是不堪入目的失败者,但能将这一形象拗救回来的,正是汪长尺身上一种近乎天真的气质。他的包容和忍让,是出于临事时的利弊取舍,更是出于一种本性,一种在任何压力下都改变不了的天真。这种天真,是从东西的叙述腔调中生发而出,这种腔调,包含一种假痴不癫、大智若愚的通脱态度,几近达观。正是这种腔调,包容了文本中诸多相背而驰的张力,形成有奇观之效的文本。这个故事,故事中诸多突兀意外,让人乍一眼会发蒙的细节,都被这腔调熨平,成为可能。同样的故事,换一种腔调,换一个讲述者,必将难以为继。由此,小说的腔调成为牵引阅读的核心动力。

而汪长尺身上具有的天真,也是东西小说中一脉相承的气质。在《后悔录》中,曾广贤一直在后悔,却从不在后悔中成熟,就体现出这种天真,后悔凭藉这种天真的力量,形成一种近乎宗教的情绪:所有人的后悔都会指向别人,而曾广贤的后悔从来都是自责。在《篡改的命》中,汪长尺的天真,幻化为一种悲悯的力量。他也愤怒,他也一直在控诉,但因有此天真的叙述腔调,愤怒与控诉的同时,原谅就已同步生成。他有很多埋怨,却能在重重逆境、事事不遂中化解了恨。所以,他无条件地包容小文,他能把儿子送到林家柏家里。

小说中,汪长尺打算把儿子送到林家柏家里之前,有大段的独白,要说服自己,林家柏没有这么坏,可以接受。看到此处,同为写作者,我不自觉生出感触:何必这么大一段自我说服,不是有个词叫鹊窠鸠占吗?换一个思路,让林家柏养自己的儿子,让儿子脱离穷命变成富人,针对林家柏,岂非一场快意恩仇?全文看罢,再一思索,原谅比报复更能说服汪长尺。这个人物,就因这态度转换时的几微之差,得以丰满、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文章最后,林方生,也即汪大志,追查汪长尺旧案,查出自己身世。他赶紧毁掉汪槐家中所有自己的旧照,抹去自己作为汪大志的存在。他只能是林方生,只能是城里人,只能是有钱人。一切对于真实的的追索,都在利己处断开。读罢全书,周天寒彻,悲从中来,缓过这一阵,心中却生出表达的热切,写作的热情。好的小说,对于写作者,就是一剂兴奋剂,会被激发,会重拾写作的快意。就像“电贯钨而流明”,白蕉写出这句的一刹那,其实也契合了若干年后顾城《一代人》的表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遥远的呼唤,突然又灌注心头,尽管已是有些不合时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马瑞克
我快乐
家乡的油菜花
“爱心”伴我成长
人工天河——红旗渠
我的爸爸
我的书包
美丽的教室
生机勃勃的春天
我的家乡
我的老爸
2006年的第一场雪
小红鳍鱼
洗碗
参观新图书馆
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
减刑制度的适用问题研究
论新形势下着眼官兵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去日本,买的是“细致”
浅议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浅析多媒体系统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当前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特点与预防对策
腰围暴露你的衰老程度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士官英语有效教学探析
隐喻的恶之花
论法律的权威与公民的关系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浅析
浅议职务犯罪初查
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教师随笔
巧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训练语文论文
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意见 教师随笔
读《夜莺之歌》有感 学生作文范文
读《我的老师》有感 学生作文范文
活动——开创学生作文新天地 作文指导
我与课内比教学征文
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教学总结
浅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浅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 教师随笔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习作指导 作文指导
课内比教学,永伴我成长(教师随笔)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指导 作文指导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
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