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摘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摒弃任何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发展;重新认识;综合创新

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生以及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可以上溯到5000—7000年以前。按照文化的总体倾向及本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先秦时期到前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成型期,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要素构成与本质特征基本成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动荡年代,由于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竟然造就了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传统文化,使得我国古代文化不仅跨越了南北的广大地域,而且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化,显示出了华夏文化的多元性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演变来看秦汉是一个融合的时代。从先秦至汉,完成了中原华夏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构架基本形成,她们之间此消彼长、融会贯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二)佛教东渐、儒道释并存与理学的形成

东汉时期,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第一次受到外来文化——佛教的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剧烈动荡,战乱、灾祸、死亡随时降临,于是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便扎根盛行。正是在这儒、道、佛等多元融汇的和各家思想多向演化的历史洪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它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佛教日益民族化、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排斥、适应与融合

宋后,一方面中国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明中期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资本主义体内萌芽,中国封建文化日益突显。鸦片战争之后,士大夫门领略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人们清醒的意识到旧传统wWw.LWlm.com思想文化的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转变形态了。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低估与复兴

中国近代文化过程,从文化层面观察,是一个中国文化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并试图对自身做出调整以适应西方文化、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中国甚至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传统进行重新认识。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社会自20世纪初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反传统激流的喷涌

从1919年到1980年代末,整个中国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是激进的和全面的反传统主义,儒家传统首当其冲,这是儒家传统在当代中国演变的第一阶段。

从1917年提倡白话文开始,“五四运动”开辟了全面彻底地否定儒家文化的进程,对传统的否定由政治层面进入文化层面。领导“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们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靠移用西学、西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以西方的现代文化全面代替中国的旧文化。五四运动中具有最高价值的是“科学”和“民主”的观念。她们是从西方启蒙思想中借用来的救中国的思想武器。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思想方面,过去那种否定一切人类文化传统的做法改变了。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回到了“五四”时期的起点。整个80年代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和全面谴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这成为当时强劲的思想潮流。

(二)对传统的重新认识

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逐渐退潮,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恢复,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复兴儒学的呼声由弱到强,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

首先,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从来没有根绝,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中和日常生活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传统社会历来发挥着“齐人心、正风俗”的作用。历史进程表明,人们摧毁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之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大家一致接受的、足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价值体系来重塑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因而造成了严重的价值缺失、精神失落和信仰危机。然而,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必须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在经过一次并不成功的尝试之后,人们重新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来摆脱价值危机,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意识。

其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之所以能够逐渐走出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重新倾向于肯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与价值认同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日益凸显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在人类交流日益便利和频繁的背景下,越是与不同文化接触,难么“我是谁”的问题就越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根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才能真正在全球多元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真正依靠纯粹外部文化来建立“自我”,只能深入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实现“自我”的确立。目前,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事实,它将在经济和政治上为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转变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有一批真正理解、认同儒学价值,同时又能欣赏、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知识分子,对重建儒家传统做了不遗余力的努力。这股浪潮至今在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毫无疑问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单纯地依赖于某一种文化形式,而是在新的实践下实现各种不同文化形式的互斥互补、交融碰撞、综合创新。不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创立的不同文化形式,有互相排斥、冲突和对立的一面,也有融合、互补和统一的一面。我们不能“蔽于一隅”,而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予以审视。因此,不管何种文化,在当代中国都将面临一个现代转换的问题,或者说都面临如何中国化的问题。

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是对那个时代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解答,在今天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必须实现其创造性转换,使其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表达形式上都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四、结语

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摒弃任何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通,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刘志扬、韩书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九里岗
我的爸爸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可爱的校园
我的小伙伴
奇妙的画
我希望他过个好年
我的爸爸
第一次挣钱
华罗庚的“后代”——张家乐
开心又郁闷地游泳
绿色给人们的启示
我的同桌
写信
抽签猜动作
员工保密承诺书
环保志愿者倡议书
交通局领导班子廉政承诺书
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承诺书
拖拉机交通安全倡议书
经理工作承诺书
节能倡议书
幼儿园教师承诺书
大学法学院发出交通安全倡议书
夏季学生安全承诺书
新时代雷锋精神倡议书
中国企业界环保倡议书
项目责任人承诺书
员工安全生产承诺书
中学环保倡议书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初探(1)论文
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1)论文
园林绿化工程资料分类表
绿化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格式表
一汽大众汽车4S店营销战略研究(一)
校园代购物流策划书
湿地公园景观工程监理工作总结
静居茶楼的营销特色及启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环境法制创新(1)论文
市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西安市房地产为例
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法律分析(1)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1)论文
公园绿化综合整治工程监理工作总结
园林绿化工程监理规划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三
《尊严》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的课后习题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
《桂林山水》:美,令人心醉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太阳》教学设计1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