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就是这个人,一有机会就写逝去的武林

就是这个人,一有机会就写逝去的武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13

就是这个人,一有机会就写逝去的武林

徐皓峰把武术扔下好久了。“我现在过的是体力消耗最少的一种生活。就是你不锻炼,但身体也无大碍,这么一种生活。”他告诉《博客天下》。

42岁的他,身形高大,留着青年毛泽东式的发型,像个大胖孩子。他总是笑脸迎人。他的惯常打扮是深色、宽松的衣裤,有时打着皱就穿出来了,脚下是一双户外运动鞋。

少年时曾跟二姥爷、形意拳名家李仲轩学过一段时间武术的经历,及多年来致力于还原一个真实武林的努力,让徐皓峰给外界留下了一副武林中人的印象。

实际上,除了在聊天时,偶尔能从他的谈吐、思维观念上,感受到一个旧时的武人外,他身上已完全看不到功夫的影子。

这些年,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写作、教书和拍电影上。由于疏于锻炼,身上的肌肉松弛了不少。不过,这不妨碍他用曾经的经验和武学知识,做一名独树一帜的武术指导。

“这是所有奖项里徐皓峰最想拿的。”一同参加颁奖礼的制片人李霞对《博客天下》说。那天,徐皓峰领完奖后见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愿以偿。

《师父》的所有武打动作均由徐皓峰一人设计,他曾为此画了两本火柴人动作图,近800页。他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尽可能写实,零特效、零威亚、零替身。

和他之前的两部作品《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一样,《师父》依然在讲社会结构、讲规矩、讲武行与军方的争斗。徐皓峰认为,与易变的社会制度相比,社会结构要更为稳固、牢靠,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而武行作为社会的一个阶层,曾经体面地存在过,他想用电影还原一个真实的、已经消失的武林世界。

某种程度上,那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虽然身在一个不再有武林的年代,但他的内里,仍然住着一个旧时的侠客。

同为《一代宗师》编剧的邹静之,曾这样描述他:“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或者不活在当下的那种人。他很儒雅,又像个孩子,单纯的赤子那种感觉,他对自己迷恋的东西特别迷恋,身上老派人的韵味儿十足。我老觉得他和古人有直接的联系,他身上有这种通道。”

语言

那些消失的凳子,出现在对面的603教室里。参加完金马奖颁奖礼的徐皓峰,即将开讲回到北京后的第一堂课。他人还没到,教室里已像往常那样,挤满了前来蹭课的学生。

这是一堂给本科生开的视听语言课。徐皓峰进门时,有学生向他鼓掌、表示恭喜,他简单地道谢,然后在人群簇拥的角落坐定,打开电脑,把课堂上要讲的电影光盘放进主机。

投影幕布上开始显示《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画面。这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经典作品,徐皓峰每播放一段都会停下来,讲解几句,调侃一下,接着播放下一段。

他将男女主角的开场讲成两人在互抢镜头,偶尔调侃一下吕克・贝松的构图和导演能力,或者“嘲笑”男主里昂的智商不如身边的小女孩。

播放到电影中的一段淋浴画面时,他按下暂停键,问学生怎么看。在学生按照惯常思路给出解答后,他语出惊人,说是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

“人一洗澡,向大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弱者的形象。”他解释。

像这样的互动,在徐皓峰的课堂上甚为常见。他的话上一句可能还是金句,下一句就切换成了段子。比如他曾寄语毕业生:研究冷门的学问,追求迟暮的美人,结识落魄的英雄。有学生把整理好的课堂笔记发布到网上,流传着流传着就成了“徐皓峰语录”。

编剧史航曾听过徐皓峰的几次课,对他把控课堂气氛的能力甚为称赞。“他会有小讽刺、小带入(现实)。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术,不是道,为的是‘让你们别打瞌睡、别玩手机,听我说话’。”史航对《博客天下》说。

徐皓峰讲课和他平时说话并无太大区别,都是一字一句,不抑不扬,语速缓慢。史航第一次见到他时,送了他4个字:贵人语迟。

“他反应不慢,说话慢。这有点像练武人的习惯,练武的人会觉得我跟你之间的距离应该由我控制,不能由你控制,交流也一样,怎么说呢,就是语不轻出,每句话他觉得都挺重要。”史航说。

史航看过徐皓峰所有的书。从最早的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到小说《道士下山》《刀背藏身》《武士会》,到影评集《刀与星辰》,他都了然于心。他认为徐皓峰的作品除了“一切是破天荒的描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语感。“其实当代人没几个人有语感的。王朔有,阿城有,刘震云有。”

关于徐皓峰的语言特色,史航用了3个词来形容:简洁、精贵、冷僻。“简洁很容易懂,冷僻很容易懂,为什么中间是精贵呢?就是说他不轻易概括什么事物,他要概括的时候就有一点不一样的气息。”

一段最能体现徐皓峰语言风格的话来自他为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写的序:“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

毛尖说,这样的表达,少年时候都当中场休息,“但是,今天来看,正是这一手武一手文夯实了徐皓峰的江湖”。

演员宋洋参与过徐皓峰3部电影的拍摄,他说很少见到徐皓峰有情绪激动的时候。“跟他有接触就会发现,他是那种外圆内方的人,有自己的(主见),非常肯定,非常坚硬。但是外部呈现的,一定是让大家非常舒服的。”宋洋告诉《博客天下》。

在他眼中,徐皓峰“像民国时候的人”。“他特别不爱交流,不是说不爱,应该说他是一个不炫耀自己文化的人。”宋洋说,“民国时候,一家人,长辈就是长辈,跟晚辈没有那种太过界的打闹,也不会有太多的教育和训斥,大家族的人是有贵气的,只不过他是以一种和蔼的方式来呈现的。” 定力

史航对电影《师父》里的一段剧情印象深刻:“廖凡跟自己的女人宋佳说,我从习武开始到现在,每日挥刀500下,这个数管住了我,让我没精力干别的。从今以后,我不挥刀了,我以你为约束――就是我要娶你。”

《师父》讲述的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廖凡饰演的“师父”陈识,想北上扬名,他以为自己的最大对手是北方武林,不想此时整个武林都面临被军方吞并的危险。

徐皓峰的原著小说曾获得《人民文学》2012年度短篇金奖,获奖词为:“凭借武侠小说的叙事形式,以电影剪辑式的明快节奏,完成了对1933年中国社会片段的文学想象。”

提前观过影的史航认为“我以你为约束”这句话,或多或少带有徐皓峰的自况。“浩峰遇没遇到以她为约束的一个女性我不知道,但是这个每日挥刀500下,我觉得是他创作中的一个自律,是自我成全,自己管住自己。”

平日里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写作上的徐皓峰,因为拍这部电影,停笔了7个月。再坐到电脑桌前,他陡然有一种生疏感,“觉得什么都不对了”。有一晚,他从深夜一直枯坐到凌晨6点,抽了两包烟,才憋出不到两百个字。

“小说就像艺术体操,你就必须天天单杠、天天木马,得天天摸这个东西才行,久不写字,就会麻木。所以我当时一个礼拜都比较沮丧,心想:‘天,是不是废了。’会有这种恐惧。”徐皓峰说。

现在的他已恢复到了往日的写作状态,通常是守着两包烟、一台电脑,从晚上12点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然后一觉睡到中午起来吃饭。他开玩笑说自己的作息跟古代部队里行军打仗的士兵是一致的,战场上最吃紧的是晚上,所以常有一队士兵是晚上“上班”、上午睡觉。

长时间的静坐,曾让徐皓峰落下了很严重的肩周炎。他的治疗方法跟他一样,散发着一种古朴气质:拿一根木头棒子,哪儿疼按哪儿。他说这是一个练武术的朋友教给他的,“一个老的方式”,按了两年,竟然就给按好了。

对自己心仪的事物保持耐心和定力,是徐皓峰年轻时就曾接受过的训练。初中时代的他,看到身为梁派八卦掌传人的班长在节庆活动上表演武术,潇洒极了,于是就找到二姥爷李仲轩学习武术。李仲轩曾师从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名号“二先生”,在武术界很有声望。徐皓峰武学知识的构成及对民国武林的了解,主要就来自李仲轩。他满以为二姥爷会教给他不少绝技,可他学了半年,都还在练习一个姿势,根本无法用于表演。徐皓峰深感失望。直到年过三十后,他才对二姥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根据其口述,整理成了《逝去的武林》一书。

少年时代的定力训练日后渗透到了徐皓峰的骨子里,进而演化为他导演风格的一部分。宋洋对《箭士柳白猿》的一段拍摄细节记忆犹新。当时饰演柳白猿的他和于承惠演对手戏,他说:“骗我的女人,得死在我手上。”于承惠答应了他。然而,他的飞刀并没有扎在旁边的女人身上,而是飞向了远处梳妆台的镜面上,镜中正是女人的映像。随后宋洋离开,来到酒馆,喝醉,被人暗算。

宋洋告诉《博客天下》,酒馆这段戏他想忘我一回,真醉。他掺着喝了一斤多白酒、4瓶啤酒。可刚演到“揉画”的动作,他就酒劲发作,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清醒时已是第二天早上。

他听剧组人员说,当时他一直揉画,在镜头前哭,导演也没喊卡,一卷胶片一直转到没;拍完,宋洋仍趴在桌上哭,徐皓峰站在他身后,没说话,抽了3根烟。

这段戏后来被删掉了。2012年,《箭士柳白猿》获得金马奖3项提名。宋洋和徐皓峰一同前往台湾,两人在逛街时聊到这场戏,宋洋记得徐皓峰告诉他:“你表现得很好,但那是你宋洋的痛苦,不是柳白猿的痛苦。”

史航认为徐皓峰身上有一种“无故加之而不怒,白刃临身而不惊”的古之大丈夫式的笃定。“如果说拿一个古代人做比较的话,他有点像宋太祖赵匡胤。”史航说,赵匡胤是职业军人出身,很容易杀人,但他当上开国皇帝后,只是杯酒释兵权,对“让人死和让人怕我”没那么大兴趣,这种人不怒自威,但威又能和。

他一直很好奇:这个人的负能量去哪儿了?“有的人文质彬彬,但是有发泄点。李安很明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尤其《色戒》,都很暴力。包括《饮食男女》,女儿跟父亲最后那个状态,都是很暴力的。但徐皓峰没有,你也没觉得,说不清……”

绕行

徐皓峰上一次被媒体大范围关注是作为《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通过《一代宗师》,他“猛烈地跟大陆电影圈发生关系了”。

他回忆,当时一位电影前辈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回好,你有名了,别人就不好意思再欺负你、再骗你了。”

对于“欺负”与“骗”,徐皓峰解释道:“我主要还是缺乏社交能力吧。如果我当年大学一毕业,就从最底层开始干(指做导演),一定干不好,一定会头破血流。”

“有这么严重吗?”

“事实也证明了,所以我就缩回来了。缩回来之后,等于我兜了一大圈子。”徐皓峰说,“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家都看得起的人,这样有好多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他认为自己的生活经历跟古龙晚年的小说《白玉老虎》里的赵无忌有点像。赵无忌与地藏有个约定,只要赵无忌替地藏做一件事,地藏就将剑术教给他。后来,赵无忌做了,地藏却违背诺言,只将赵无忌带到一个封闭的地方,里面全是书。赵无忌的武功是自己从书里悟出来的。

1989年,16岁的徐皓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油画。高中阶段,他接触到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的《豹》。他也想拍那样的电影,一个阶级因为革命没落,一个阶级因为革命飞黄腾达。

4年高中结束,徐皓峰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级的有贾樟柯、徐静蕾等人。徐皓峰自称对电影开窍比较晚,大学一二年级,他的兴趣点都在话剧上,大部分时间在排练室,或者没人的走廊,对着镜子练舞台表演,扮演过退伍的残疾军人、牛虻等角色,王劲松、黄磊都曾跟他搭过戏。 在电影学院,他受到的教育是法国新浪潮和苏式电影的诗意表达,而毕业后面临的却是好莱坞和港片思维。“商业像个蝗灾一样吞噬着1980年代本来就积累不多的文化。”他曾向媒体回顾那段时期,“富裕是好事,但我不喜欢1990年代,觉得人看人的眼光,突然就变了。”

离开校园时,徐皓峰跟老师司徒兆敦告别。司徒兆敦跟徐皓峰聊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说他做学生时,他的老师对他有预见,告诉他:“不管你干什么,最后还是会回来。”这句话让徐皓峰心里一惊。接下来,他就先去“干什么”了,想着自己有一天“还会回来”。

徐皓峰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上海市委宣传部拍宣传片,之后又陆续拍过以法制、宗教、工人等为主题的专题片。得闲,他就从城乡接合部的住处坐地铁到市中心衡山路的一间咖啡店,埋头写作。有时待到凌晨,回不了家,就只能借宿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同学那里。

《1987年的武侠》写的是一个热爱武侠小说的都市青年的故事,被徐皓峰认为是一次超水平发挥,此后很多年他自称都没有发表过“像样的”作品。

不久后,徐皓峰回到北京,先后做过编导、话剧导演、杂志记者等工作,但很难融入他所接触的圈子,都是没干几个月就离开了。

“我从来就不是生活化的人,所以他们出去玩,我觉得玩不到一块儿。”他说。

辞掉最后一份工作后,徐皓峰回到家里,开始了长达8年的“归家读书、只跟两位80岁老人交往的时光”。他所说的老人,一位是李仲轩,另一位是胡海牙。胡海牙是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人,曾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的理事。徐皓峰的《道士下山》,就是以他为原型。

赋闲在家的日子,他并没闲着,写小说、剧本,整理资料。他后来发表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写成。200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逝去的武林》,受到武术界和文学界关注。同年,他因所写的影评被赏识,得以外聘教师的身份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徐皓峰推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已是5年后。2011年,《倭寇的踪迹》入围了威尼斯和多伦多两大国际电影节,斩获多个奖项。

兜了一大圈,徐皓峰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专业。为此,他蓄谋已久:“我写小说,也有极强的目的性,为将来拍成电影。青年立志时,毕竟是做个导演。”

史航以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类比徐皓峰的经历。“那个讲的是浪子的一生,到了晚年回到故乡,见到白发苍苍的恋人,忏悔,在她怀中死去。浪子只能绕道而行,我喜欢你、你喜欢我,我知道,但我得浪费一生才回到你面前。”他说,“我当然不认为徐皓峰是浪子,但这个时代有时候让很多人、认真的人只能绕道而行。”

武道

徐皓峰对木心《文学回忆录》里的一段叙述很是认同。这本书里,木心谈到了民间的高贵跟可爱,他说一个普通的手艺人,可能没什么文化,但是有他的高贵和尊严。

“木心书里讲的这种民间的高贵,也就是一种社会结构。说得再深一点,是从明朝末年开始形成的。当时的社会各阶层虽然在经济上不平等,但在审美倾向上却基本一致。”徐皓峰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解释,“从晚明到清再到民国,甚至包括我小时候的20世纪80年代,那种北京胡同里有文化的老人,就算身份上有高低贵贱,但他们的审美标准差不多。”

他将从前的中国社会归为宗师制,“特别是艺术和技术行业,靠服众,让大家在道德和专业水准上服气,不靠暴力、集权和垄断,这才是宗师。这样的好处是能维护着艺术、技能的高端水准不至于堕落下去”。当社会结构被破坏,趋向扁平化后,“大家都差不多,就不太重视术业有专攻这回事了,就出现普传,但传的只是一时之技”。

徐皓峰长久以来,都在尝试借武侠写出这种社会结构的微妙之变,这是他自认为跟金庸、古龙不同的地方。

“我的电影里,一直是军方和武行的碰撞,这是我持续的命题。”徐皓峰告诉《博客天下》,“《师父》讲的是军队对武行的侵入;《箭士柳白猿》讲的是武行间的各种纷争,影射的是上层军阀的势力;《倭寇的踪迹》讲的是军方残部,要融入到武行。”

他参与编剧的《一代宗师》中,宫二以发誓不嫁为代价杀死的,正是投靠了日本军方的本门叛徒。军方代表的是权势,是热闹,而武林有自己的规矩,这种规矩往往把英雄好汉(女)束缚得苦不堪言。

史航将《师父》和陈建斌的《一个勺子》、管虎的《老炮儿》归为一类,“说的都是一件事,规矩打规矩,一个规矩人在一个到处都是规矩的世界,怎么活”。

徐皓峰特意为自己的电影想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类型名:武道。这是他在2013年《武士会》的新书发布会上,和史航商量后定的。

史航回忆,那天一说到武道,就有人联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军国主义,徐皓峰挺着急的,“说不对,这3个字是梁启超他们发明的,后来日本人用了,但是是咱们先有的。这些地方他特别较真”。

黄觉是徐皓峰的书迷,认为徐皓峰不仅小说好,影评也一样,“扔豆瓣能杀人”。黄觉小时候并不喜欢武侠,因为疑惑那些绝世高手存在的意义,“武功盖世、欲望满满却不理俗事,除了打架报仇就是谈恋爱”。徐皓峰的书给了他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他从里面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人,“不去强调好坏善恶,只刻画强大的内在和残酷现实中的巨大冲突”。

《师父》中,黄觉饰演一名军人,戏份不多,却对徐皓峰的严谨深有感触。“他对节奏感的把控很自我,比如一个镜头下来,轨道从这边到那边,台词哪句在轨道的哪个位置说,他都在掌控,像我这种出场次数少的人想多绷一会儿都不行。”黄觉对《博客天下》说。

《师父》的摄影师王天麟已是第二次和徐皓峰合作,他告诉《博客天下》,徐皓峰拍片有个习惯,喜欢长时间盯着监视器传过来的画面,不说话,“似乎在度量他内心的世界和现实的差异,进而做出判断和选择”。

王天麟称徐皓峰是典型的“文人外表,武人内心”,初识时他不苟言笑,但熟悉后,只要一聊起电影、武林等他感兴趣的事,便金句迭出。

“让世界成为它本来的样子”,史航认为这是徐皓峰的一个愿望,而不是说“世界现在什么样子为好,对我更有利益”。只是徐皓峰没有把它表达出来。

“不像我这种话痨型、外向型,愿意主动跟人说,他是暗自着急的。”史航说,“古人有两句话我觉得说他特别合适,就是:心如膏火,独夜自煎;思等流波,终朝不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灯光》梗概
《开国大典》观后感(5)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6)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0)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3)
名著故事梗概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9)
《开国大典》观后感
愤怒与惋惜(1)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父母的爱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7)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5)
工程深基坑常见支护形式归纳学习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知识讲解
常用建筑材料试验与要求
砼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中的二十个“不准”
老施工员的工地经验分享
建筑图纸会审要点大全
某厂区高支模工程施工方案
新图集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解读
浅谈砌体墙的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经验之谈
我学习11G系列图集后的一些认识
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实例
土建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要求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二)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路旁的橡树
《失物招领》趣闻故事
《失物招领》教案(一)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请爱护环境
《失物招领》考点练兵①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花种
《失物招领》教学目标
《失物招领》随堂练习 提高篇
《失物招领》教学重点
《失物招领》考点练兵②
《失物招领》随堂练习 巩固篇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一)
《失物招领》重点字词梳理
《失物招领》教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