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德钦藏族佛教 寺院建筑承载的文化价值

德钦藏族佛教 寺院建筑承载的文化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4

德钦藏族佛教 寺院建筑承载的文化价值

寺院建筑是藏族建筑中除民居以外其它类型建筑中分类最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在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几乎囊括了西藏的全部财富,每一座藏传佛教寺庙都是一座艺术宫殿。一般说来,在藏区任何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艺术上都是当地任何一种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藏族建筑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一、寺庙建筑的基本类型

按照藏传佛教对寺庙的定义,“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宗教场所,方能称之为寺庙。在藏族历史上,习惯将桑耶寺称之为藏区第一座寺庙,而在其之前所建寺庙,诸如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威镇罗刹女的12座寺庙等,由于当时还无出家僧人,佛教经典的翻译、存放、使用也还处于初始时期,这些寺庙仅仅还是供奉佛像的佛殿而已,后经逐步完善,上述佛殿也逐渐成为确切定义上的寺庙。随着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各教派寺庙在藏区各个地区建立并不断增加。由于藏区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以及宗教在当地的影响力等因素有别,所以寺庙的大小差别较大,大的寺庙僧侣在干人以上,中等寺庙在百人以上,小寺庙几十人甚至几人不等。人们习惯上将一些小寺称之为“拉康”,这种拉康与吐蕃时期所称的拉康是有区别的,与大、中寺庙内的拉康也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微型寺庙具备了“佛、法、僧”三宝,只是规模太小,功能不齐全而己。拉康属于寺庙建筑的一种类型,藏区各地都有类似的寺庙建筑,它的建筑物较少,除了有佛堂外,有些建筑便是供信徒转经的“东康”和供本寺的僧侣居住的“扎康”。在历史上,许多正规寺庙(这里大、中型寺庙)都是在这种“拉康”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例如:东竹林尼姑庵、说达古梦林等。

所谓正规寺庙,是指在建筑设施上有专门供僧侣集体诵经、举行全寺性的宗教仪轨和安放主供佛的大殿(措钦),有专门供僧侣居住和研习佛法的场所,有数量不等的“拉康”和“更康”,有寺庙主持和活佛的“拉让”等;在体制上有一套完整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和一套完整的学经制度和修法仪轨。例如:德钦东竹林寺、红坡寺等。

二、寺庙主要建筑设施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在本地区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寺庙建筑按其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一)大殿

大殿在藏语中称“措钦”,是寺庙的核心建筑物,其高度、建筑面积、建造的精美程度、所处的地理位置,均是寺庙其他建筑物所不可比拟的。大殿装饰排场,雕梁画栋,衣柱悬幢,帏幔交织,五光十色,富丽堂皇,殿内外壁画和雕塑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

(二)佛堂

(三)拉让

拉让是寺庙主持、高僧大德或活佛的私人住宅(或称公署)。其建筑规模视寺庙的大小和影响力以及活佛、高僧的地位而定。在大寺庙中,活佛、高僧越多,则拉让就越多。这类建筑一般都自成独立院落,除生活用房外,也有专门的佛堂。

(四)学习与修法场所

在一些较大的寺庙中,有专门供僧侣学经和修法的场所,这种场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属学校性质,另一种为禅修场所。属于学校性质的如“协札”、“曾札”和“札仓”;属禅修场所的如“修行院”、“禅修院”等。在格鲁派的一些大寺庙内都有若干个扎仓(学院),扎仓的名称又以所修行的佛法的主要内容来命名,每一个扎仓都有自己的佛堂、佛像、僧侣和学法系统。

(五)僧侣居所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一般称僧侣居所为“扎康”。多数寺庙的扎康为院落式,一般两层,也有单层,隔为若干小间,每间可住一僧或是二僧。也有不规则散建的僧人居住,或一僧建一房,或几僧建一房。由于扎康是普通僧人的住所,故建筑设施一般较为简陋。

三、佛塔建筑

佛塔是藏区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宗教性建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藏区凡是有寺庙的地方,或者是有村寨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藏式佛塔。藏式佛塔在寺庙中是寺庙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民间又常常独立存在。藏式佛塔经过藏族人民长期的实践和创造,成为了中华古塔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一)藏式佛塔的由来

藏式佛塔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古塔一样,并非我国固有,它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佛教源于印度,塔这种建筑形式亦源于印度。在藏语中称之为“曲登”,而汉语中塔的名称来源于梵文音译名率堵波,后来约定俗成被称为“塔”,其原意是安葬佛骨、佛舍利的坟冢。据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印度摩罗国拘尸那迦城附近的两棵娑罗树下圆寂后,其弟子将其遗体火化,在骨灰中发现了许多晶莹、坚固的珠子,被称之为“舍利”,此乃示为佛主得修正果的象征。为了保存神圣的舍利和佛主的骨灰及遗物,佛门弟子们便建造了用于安葬舍利、骨灰和遗物的坟冢一一率堵波。相传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当时的八个国王分别取去建塔供奉。这八个国王所建之塔,分别代表释迦牟尼一生的八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佛教信徒们都相继在各处寻找或制造舍利,建塔供奉或作纪念。

据《西藏王臣记》载,塔最初传入西藏始于雅砻王统第二十七代赞普拉托托日聂赞(公元4世纪)时期。西藏最早的两个塔一是公元8世纪中后期,由印度高僧寂护在今扎囊县建造的松嗄尔五塔;二是传为公元7世纪中叶由尼泊尔工匠在今吉隆县冲堆距“日松贡布”摩岸造像不远处建造的石塔。从松嗄尔石塔和冲堆石塔的造型中可以看出,西藏早期的佛塔的造型与印度的率堵波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区别即并非为舍利、灵骨塔,而是纯属纪念性质的佛塔。这种形制的佛塔后来成为藏区塔的一种主要形式,而真正意义上的高僧大德的灵骨、舍利塔的出现,则晚于前述佛塔。据史载,西藏的首座灵骨塔的建于公元8世纪末,印度高僧寂护在吐蕃圆寂,其弟子和信徒们为了纪念他在吐蕃传播和发展佛法所做的贡献,将其遗骸安放塔中,以供后人朝拜和瞻仰。灵骨塔是藏区塔的又一种形制,自藏区出现塔葬习俗以来,成为用以安放活佛、高僧的肉身或身体的任何部分,如头发、骨灰、舍利乃至衣冠的陵寝建筑。公元9世纪以后,两种形制的塔的建造在藏区得到广泛发展。 (二)藏式佛塔的种类

经过几个世纪的实践和探索,藏式塔的营造逐渐走向成熟,它既保持了印度塔的基本格调,又将雪域高原的本土文化和建造工艺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宗教性建筑。

按照藏族传统的分法,藏式塔从形式和内涵上可以分为八类:聚莲塔、菩提塔、和平塔、殊胜塔、涅粲塔、神变塔、神降塔、吉祥多门塔。这八种藏式佛塔,实际上代表佛陀的八个阶段或成就,也可以说是佛陀的八种精神境界,统称为“八相塔”。在藏区的许多寺庙和地方,均有建造整套八塔的习惯,其中布达拉宫内的八相塔和青海塔尔寺的八相塔最具代表性,德钦飞来寺梅里雪山观景点就建了“八相塔”。藏区佛塔无论大小或建材异同,在造型上一般都控制八相塔的模式来建造,但也不乏有超越之例,例如江孜自居塔,实际上是“支提”和“率堵波”的一种整合,形成了塔中寺的风格。

藏式塔按建筑材料划分,可分为石塔、土塔、木塔、砖塔、金属塔等种类。石塔又分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用块(片)石作主材,用泥土作粘合剂砌筑而成,这个系列的塔在藏区极为普遍;另一个系列则是类似松嗄尔五塔,是用整石雕凿的石塔。土塔是用黏土先制作成土坯砖,然后砌筑而成,这种佛塔在阿里一带较多。在一些高山峡谷多森林地区,由于当地木材丰富,常用半圆木或圆木将塔身主体做成井干式“崩康”形,这是典型的一种木塔建造形式。砖塔在藏区较为少见,在汉藏交界的一些地区,由于受汉族建筑的影响,而用砖来建造塔,在北京、五台山等地的藏式佛塔,均用砖砌筑。做为藏区与外界文化交流前沿的德钦,用新的建筑材料来建塔成为普遍的现象,现德钦境内的佛塔多用石头、水泥来建造,例如飞来寺的“八相塔”,雾农顶的“十三塔”等。金属塔是由铜工工匠打造组合而成的活佛、高僧的灵骨塔,它们一般被安放在寺庙的殿堂之内,最基本的材料主要是铜皮,精工雕造,并在外表镀银或镏金,重点部位嵌以各种宝石和珠玉。

按塔的实际功能用途来划分,可分为为纪念性佛塔和安葬活佛、高僧的灵骨塔,德钦境内的灵骨塔只有寺院里才有。

(三)藏式佛塔的基本结构

藏式佛塔的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塔基、塔身和塔刹。在三部分中,各自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结构部分。塔基是塔的基础部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称塔基为须弥座,以须弥为名,即指神、佛均居于宇宙中心之须弥山,同时也表示稳固之意。塔身是藏式佛塔的主体核心部分,也是重点装饰部位,早期的形状与印度率堵波相似,为覆钵体,经演化成为藏式佛塔后,塔身为古瓶形,故称塔身为塔瓶。佛塔塔瓶内存放经卷、佛像、各种宝物等;灵骨塔除装上述物品外,主要放置活佛、高僧的肉身、骨灰或舍利等。塔刹主要由十三天极(螺旋形圆锥部分)和刹顶组成,十三天极代表修成正果所需的13个阶段;刹顶多由太阳和月亮形象组成,藏语称之为“尼达”,也有以金刚宝幢作为刹顶的佛塔。这种结构旨在说明,世间万物均由五个元素组合而成,物质的四大元素(风、火、水、土)被最细微的元素――心所吸收。高僧大德的遗体保存于这样的灵塔之中,不仅体现了肉体复归四大元素的佛教思想,还象征着出生――生活――精神――死亡――出生这一生命轮回。

四、其他附属建筑

除上述主要建筑外,寺庙其他附属建筑一般视寺庙的规模而定。在大寺庙中,还设有辩经台、寺庙神舞演出场地、晒佛台、佛塔、转经廊、印经院、藏经楼、厨房、寺庙山门、围墙等。小型寺庙的附属建筑则较少,一般只有佛塔、藏经楼、转经廊、厨房、山门及围墙等。

五、文化艺术价值

(一)德钦佛教寺院建筑是德钦藏族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较为典型的藏族佛教寺院建筑。

(二)寺院内的附属设施壁画、装饰彩绘、唐卡等,不仅体现了藏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更对藏族人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佛塔建筑不仅是藏传佛教发展历程的鉴证,也是藏传佛教独特生命观的体现。

(四)德钦藏族佛教寺院及佛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艺术,还具有历史民俗等方面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捉弄小高
不要做不文明的事
玩游戏也要讲文明
黑暗中的光彩
文明
水枪战
玫瑰花
捉蝌蚪
淘气包赵晓龙
刘文浩脸红了
我家的“富贵”
玩水枪
在幼儿园的一天
钓鱼
照片背后的故事
浅议教师态势礼仪
环球搜索 2014年3期
中小企业财务监控循环经济发展内在动因分析
塔吊基础设计的计算方法
元坝地区超深高酸性气田钻井提速技术
数学思想在最值求解中的应用分析
知识与能力
以LPC2468为基础的厂用电中压保护测控装置探讨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继电保护可靠性及其风险评估研究
京沪高铁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
保持初心 2014年10期
铁路隧道施工大临便道费用分析
保六望九 2014年3期
中国地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
《孔子游春》精彩的教学片断
《祁黄羊》教学设计二(与课件素材二配套)
蓬勃 高贵 瞻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徜徉在诗意的春天里——第十册《燕子》教学设计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设计一
《祁黄羊》教学设计一
11、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二课时)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设计二
教材设计
《孔子游春》“观水”之批、评、改、教
《江南春》、《春日偶成》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生命壮歌》(生命桥)
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