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永嘉四灵与温州茶文化

永嘉四灵与温州茶文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永嘉四灵与温州茶文化

南宋时期,温州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产量颇高,《宋会要辑稿》记载:

茶额 以户部左曹具绍兴三十二年诸州、路、军、县所产茶数修入,两浙东路:……温州永嘉、平阳、乐清、瑞安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一斤(《中兴会要》。浙东路:……温州永嘉、平阳、乐清、瑞安四万七千八百二十四斤(《乾道会要》)。 日铸雪芽,卧龙瑞草。瀑岭称仙,茗山斗好。顾渚争先,建溪仝蚤。碾尘飞玉,瓯涛翻皓。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

从“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中,可见王十朋是品茶专家。《 中国 风俗辞典》记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王十朋《万季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有诗句“搜我肺肠茶著令”,并自注:“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由此可知,南宋时期温州一带茶令甚是风行。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也称灵芝)都是永嘉人(温州古称永嘉郡),字号中都带“灵”字,彼此旨趣相投,诗风相近,自成一派(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故世称“永嘉四灵”。永嘉四灵嗜茶,他们存世有50余首茶诗,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温州建茶的消费、茶史以及茶品。

一、建茶

森森壑源山,袅袅壑源溪。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桐风日夜吟,桐雨洒霏霏。千丛高下青,一丛千万枝。龙在水底吟,凤在山上飞。异物呈嘉祥,上奉玉食资。腊馀春未新,素质蕴芳菲。千夫喏登垅,叫啸风雷随。雪芽细若针,一夕吐清奇。天地发宝秘,鬼神不敢知。旧制尊御膳,授职各有司。分纲制品目,簿尉监视之。虽有领督官,焉得专所为?初纲七七夸,次纲数弗差。一以荐郊庙,二以沦宾夷。天子兼谦受,他人奚可希。奈何贪渎者,凭陵肆奸欺。品尝珍妙馀,倍称求其私。初作孤鼠媚,忽变虎狼威。巧计百不行,叱怒面欲绯。再拜长官前,兹事非所宜。性命若蝼蚁,蠢动识尊卑。朝廷设百官,责任无细微。所守傥在是,恪谨焉可违?君一臣取二,千古明戒垂。以此重得劾,刀锯弗敢辞。移官责南浦,奉命去若驰。回首凤凰翼,雨露生光辉。

——徐玑《监造御茶有所争执》

这首诗是徐玑作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主簿时写的。据宋叶适《徐文渊墓志铭》载:“监造贡茶,其长欲取于数外,君正色曰:‘此人主所以荐天地宗庙,非臣下所宜得。’”由此可知,徐玑的长官要私拿御茶(“其长欲于取数外”),而徐玑则极力反对。徐玑认为御茶是用来“一以荐郊庙,二以沦宾夷”的,皇帝也只有少量(“天子且谦受”),臣下如何可以私取呢(“他人奚可希”)。长官受到徐玑的反对后,显得十分恼火,“初作狐鼠媚,忽变狼虎威。巧计百不行,叱怒面欲绯”。但徐玑仍坚持不能私取御茶,“再拜长官前,兹事非所宜”。徐玑还表示要冒着风险去揭露长官的罪状:“以此重得劾,刀锯弗敢辞”。后来徐玑调去南浦作官——“簿领初为建水栖,移官南浦又沉迷。溪山转处人烟隔,惟有黄鹂一样啼”(徐玑《移官南浦作》)。——争执也就不了了之。

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由徐玑诗可见,壑源山的茶园是采用茶树和桐树间作的方式种植的(“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王十朋作有三首建茶诗:

建安分送建溪春,惊起松堂午梦人。卢老书中才见面,范公碾畔忽飞尘。

十篇北苑诗无敌,两腋清风思有神。日铸卧龙非不美,贤如张禹想非真。

——《建守送小春茶》

贡余龙饼非常品,绝胜卢仝得月团。岂有诗情可尝比,荷君分贶及粗官。

——《万孝全惠小龙团》

天上人回饼赐龙,香沾衣袖十分浓。明珠照室光生艳,三绝全胜万石封。

——《赵仲永以御茗密云龙熏衣香见赠》

王十朋获赠的建茶,既有建州太守送的比会稽日铸茶和卧龙茶更珍贵的小春茶;也有建安私焙所产最精致的团饼贡小龙团;更有贡茶密云龙。密云龙为熙宁年间(约1071年)福建转运使贾青所制作,极其精奢。王十朋认为密云龙茶、熏衣香和绝句诗比一万石俸禄的封赐都来得珍贵。借徐玑的帮忙,徐照也获赠了一些品质极好的建茶:

建山惟上贡,采撷极艰辛。不拟分奇品,遥将寄野人。

角开秋月满,香入井泉新。静室无来客,碑粘陆羽真。

——徐照《谢徐玑惠茶》

从上述争执诗可见,徐玑反对别人私拿贡茶,当然自己是不会拿贡茶去送朋友的。这里称“建山惟上贡”,也许是作者的一种夸张写法。陆羽真,指陆羽的画像。可见宋时温州人推崇建茶。陆羽画像的出现也说明温州诗人崇拜陆羽。

二、产茶

片山唐国赐,茶有数根留。几番见人说,今朝还独游。

远波分段白,宿霭向晴收。却有觉庵主,犹能学道州。

——徐照《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之四•茶山堂》

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昔传。为堂居此地,汲水记前贤。

雨露余根在,荆榛细蔓缘。困来求一盏,打坐亦安禅。

——徐玑《净光山四首之四•茶山堂》

净光山在温州市区,据《温州府志•山川》记载:“松台山,在府治西,又名净光山”。净光山有四处景点:宿觉庵、绝境亭、会景轩、茶山堂。唐代陆羽《茶经•卷下•七之事》转录《永嘉图经》记载:“永嘉县东二百里有白茶山。”中唐卢仝《茶经》转录《瓯江逸志》记载:

温州无好茶,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山水为佳;此山茶亦第一。曰去星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但以银瓶贮者得清香味,不以锡(疑为“银”字,原文如此)瓶贮者,其色虽不堪观,而滋味且佳,同阳羡山芥茶无二分别。采摘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贮二三年,愈佳愈能消食、醒酒,此为最者。

这里的温州实指永嘉瓯水沿岸。二徐的两首诗说明南宋茶山堂尚留存着唐代的茶树(“片山唐国赐,茶有数根留”),上述材料共同印证了温州在唐代已有茶叶生产的史实。

与建茶、日铸茶、卧龙茶等茶叶相比,南宋温州茶叶并不知名。种植面积不如柑橘,不过茶叶生产也是民间的一项重要副业。徐照《春日曲》:“中妇扫蚕蚁,挚篮桑叶间,小姑摘新茶,日斜下前山”,为我们展现了春日 农村 农妇们采撷桑茶的繁忙景象。

星郎复持节,垂榻待君来。又辞闽溪酒,因沽谢屐苔。

天寒松子落,腊月茗花开。白发伤离绪,何堪节物催。

——徐玑《送朱学谕游建上赴陈提举约》

在腊月(阴历12月)送别时节,徐玑注意到身边的茶花正在绽放。徐照《重题翁卷山居》:“新茗一瓶蒙见惠,家童言是社前收。”表明种茶采茶也是翁卷从事的农事之一。赠送给徐照的新茗是社前茶,社指春社,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离立春约四十天左右。社前茶采得比明前茶还要早些。赠送茶茗应该是朋友间感情真挚的表现,“昨来曾寄茗,应念苦吟心”(徐照《访观公不遇》)。此外,也有赠送茶盏的:

色变天星照,姿贞蜀土成。视形全觉巨,到手却如轻。

盛水蟾轮漾,浇茶雪片倾。价令金帛残,声击水冰清。

拂拭忘衣袖,留藏有竹。入经思陆羽。联句待弥明。

贪动丹僧见,从来相府荣。感情当爱物,随坐更随行。

——徐照《谢薛总干惠茶盏》

盏是一种浅而小的杯子。由诗可见,所赠茶盏产于四川(“姿贞蜀土成”),比一般茶盏要大一些(“视形全觉巨”),但质地很轻(“到手却如轻”),盛了水茶盏宛如一轮明月(“盛水蟾轮漾”),茶盏的声音也很清脆(“声击水冰清”)真是一件无价之宝(“价令金帛贱”)。作者认为这只茶盏可以写入陆羽的《茶经》中(“入经思陆羽”),还可以找一位像弥明那样的人做一首联句诗(“联句待弥明”)。作者将此茶盏带在身边,十分珍爱(“感情当爱物,随坐更随行”)。

三、嗜茶

徐照对茶有很深的爱好。叶适《徐道晖墓志铭》载:

徐照,字道晖,永嘉人,自号山民。嗜苦茗甚于饴蜜,手烹口啜无时。上下山水,穿幽透深,弃日留夜,拾其胜会,向人铺说,无异好美色也。

徐照嗜茶已近偏执,设喻咏菊也是说“蕊浮茶鼎沸,色染道衣黄”(《菊》),他本人也怀疑嗜茶已成为一种病,“嗜茶疑是病,羸瘦见诗形”(《永州书怀》))。但是没法控制,依然是“病去茶难废,诗多石可镌”(《寄筠阳赵紫芝推官》)。亲友也意识到饮茶过多会对徐照的身体造成损害:

嗜茶身益瘦,兼恐欲通仙。近作诗全少,闲成画亦传。

潇湘风雪渡,岳石姓名镌。自接来消息。朝朝问客船。

——赵师秀《喜徐道晖至》

赵师秀看到朋友更瘦了,便 自然 将之与徐照嗜茶联系起来(“嗜茶身益瘦”)。徐照妻还想将茶鼎藏起来,大概想让徐照戒茶,“妻欲藏茶鼎,僧能施药资”(徐照《病中作》)。不幸,担心变成现实。徐照中风患疾之后,稍见好转,又大量饮茶“啜茶尤满瓯”(赵师秀《哀山民》),终因长期饮茶造成的肠胃功能紊乱,加之误服游方僧人烈剂,而骤然殒命,“岳僧有烈剂,倒箧得馀惠。服之汗翻浆,事与东流逝”(赵师秀《哀山民》)。

在生贫不害,早丧可嗟吁。天下黄金有,人间好句无。

魄应湘水去,名与浪仙俱。平日惟耽茗,坟前种几株?

——赵师秀《徐灵晖挽词》

作者想到徐照平日爱饮茶,所以认为应在他的坟前种上几株茶树,让他在九泉之下也能享用。

晨起犹孤坐,瓶泉待煮茶。寒烟添竹色,疏雪乱梅花。

独喜忘时事,谁知改岁华。多君能过此,人里似山家。

——徐玑《孤坐》

徐玑一早起来便要煮茶饮,并且最喜欢在酒醉后饮茶,如:“句向闲中觅,茶因醉后呼”(徐玑《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前曾乘小醉,访尔一瓯茶”(徐玑《寄陈西老》)。

灵境康庐上,师曾此处家。今游在京国,谁为管烟霞。

觅句行逢鹤,持经坐对花。笑予非酒户,相劝满瓯茶。

——徐玑《赠刘高士》

徐玑待客,有时还以茶代酒,直接劝茶。以茶代酒的诗还有:“收帖重开画,煎茶即当觞”(徐照《赠潘德久》)、“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赵师秀《呈蒋、薛二友》)。香醪即美酒,山茗当美酒,饮之以御寒冷。

突兀禅宫何代余?闲同衲客听钟渔。身如野鹤栖无定,愁似顽藤挽不除。

旧隐定多新长竹,远交全乏近来书。炉香碗茗晴窗下,数轴楞伽屡展舒。

——翁卷《寄南昌僧舍》

翁卷寄居僧舍的生活是:焚香、饮茶、读佛经(楞伽即佛经)。赵师秀《山路怀翁卷》:“困尝苦茗不论杯”,可见其饮茶量很大。

四、茶水

唐陆羽《茶经•卷下•五之煮》曰: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赵佶《大观茶论》曰: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陆、赵都认为煮茶山水最好。赵佶认为煮茶的水要澄清、质轻(软水)、卫生、甜美,并且要获取方便。

枯株围古寺,长觉暮寒增。坐听吹风雪,吟移照佛灯。

试茶铛测水,点笔砚生冰。门外营营者,谁人及似僧?

——徐照《访可公宿》

作者认为测试茶的好差最好是加适量的水煮好才知道(“试茶铛测水,点笔砚生冰”)。“铛”是一种三足的平底浅锅,这里应泛指煮茶的茶具。

遇景因开画,思茶亦掬泉。(徐照《送尘老入广化来开田》)

远取泉烹茗,新移棘补篱。(徐照《赠溪上翁》)

扫地就凉松日少,煮茶消困石泉新。(徐照《赠从善上人》)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徐照《和翁灵舒冬日书事三首》)

徐照煮茶最常用的便是山泉。唐代张又新,字孔昭,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唐元和进士,大和九年(835)任温州刺史。他在《煎茶水记》中说:

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及刺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

扬子江南零水即中泠泉,又名中零泉、中濡水,意为大江中心处的一股清冷的泉水。唐宋时中泠泉位于扬子江心的金山孤岛(今江苏镇江金山)。宋徽宗赵佶品水,似乎也认同唐人“中泠、惠山为上”的评第。依照张又新的评价,永嘉仙岩瀑布水无疑是能够媲美中泠泉的上品。用温州山泉煎煮的宋茶应该是非常甜美的。

赁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邻家树上青。

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扃。

——赵师秀《移居谢友人见过》

赵师秀会选用优质的井水煎茶饮(“有井极甘便试茗”)。我们没有发现四灵用江河水煮茶的诗句。或许他们和徽宗一样都认为江河水有鱼鳖的腥味和泥沙的污染吧。

枯株回古寺,长觉夜寒增。坐听风吹雪,吟移佛照灯。

夜沉麟骨碎。茶沸蟹涎凝。何计从师老,生涯若履冰。

——徐照《访奭公宿和其韵》

“蟹涎”一般又称“蟹眼”,形容煎茶时所泛起的小气泡。煮茶还要注意沸腾的时间。赵佶认为水沸腾时,不断迸跳出鱼目蟹眼般的水泡后舀出最佳。水开得时间过长,就要加少量的新水,在火上烧一会再用。徐照煮茶无疑深谙此道。

五、茶与诗

“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翁卷《次徐灵晖韵赔赵灵秀》),翁卷平时总将诗囊和茶器带在身边,以便随处饮茶吟诗。诗人嗜茶,是因为茶能促发诗兴。论诗同样离不开煮茶品茗,薛师石《会宿赵紫芝宅》曰:“论诗漏欲尽,煮茗匣重开”,茶与诗难解难分。葛天民论说赵师秀,也将吟诗与煎茶连在一起:

紫芝虽漫仕,五字已专城。清坐有仙骨,苦吟无宦情。

囊因诗句重,分与洒杯轻。所好煎茶外,烧香过一生。

——葛天民《简赵紫芝》

诗因茶而清新,茶因诗而高雅。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清”是诗人们较为推崇的一种诗艺风格。

扁舟莫负林间约,好把清诗慰此心。(徐照《酬翁常之》)

新秋一雨洗林关,晚色清澄满望间。(徐玑《新秋》)

独对晓来睛,天寒景物清。(翁卷《晓对》)

虑淡头无白,诗清貌不肥。(赵师秀《刘隐君山居》)

四灵诗追求的“清”是客观景物与诗人心境相融合的一种意境。它以恬淡之心观照身外世界,将内在主观感受外显于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之中,可以娱乐性情,远忧脱俗,也可陶冶志操,培养美德。徐玑将“诗清”归功于茶。“身健却缘餐饭少,诗清都为饮茶多”(徐玑《赠徐照》),这位温州诗人认为了茶能促发诗兴。的确,茶提神助思,有代酒之功而无酒多损脑之弊,是诗人们喜爱的高雅活动。北宋赵抃咏越州卧龙山茶即有“啜多思爽都忘寐,吟苦更长了不知”(《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之句。唐宋之际流行在杭、嘉、湖一带的茶宴诗会也是茶激诗兴的例子之一。陆士修在茶会上作有应酬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以茶代酒,传花吟诗,在静静的月夜,其素雅清高,远胜喧腾而不利于冥思的酒席唱和活动。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中唐诗人钱起的这首《与赵莒茶宴》是描写诗家茶宴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无疑是“诗清都缘饮茶多”的最佳注脚。

“诗清都缘饮茶多”,不仅表达了茶激诗兴的事实,也道出了“诗清”的原因是“饮茶多”。《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清”字往往继承《楚辞》的用法,指代一个人操行的高洁。四灵追求的“清诗”往往寄托了一种清高孤傲、安贫乐道的理想人格。他们一生不遇,却能独善其身,始终耻于干谒王侯,奔走权门。徐照《渔家》诗日:

阿翁年纪老,生计在纶丝。野水无人占,扁舟逐处移。数鳞新柳串,一笛小儿吹。 有酒人家醉,公卿要识谁。

这种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在他的《鹭鸶》一诗中也有表现:

一点白如雪,项粘丝数茎。沙边行有迹,空外过无声。高柳巢方稳,危滩立不惊。每看闲意思,渔父是前生。

二诗一咏人,一咏物,都从心底抒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独立人格的礼赞。诗人还在多处表现了对这种理想人格的赞赏。《陈保之访宿》曰:“不作王侯客,一身如散仙”。《畏虎》诗曰:“我爱田上翁,面有无求姿”。古人有言:“人到无求品自高”。诗人所追慕的,正是这样一种无求的清高品格。四灵将“清诗”与“饮茶”联在一起,也就赋予了茶以清高的品质,极大地丰富了温州茶的文化内涵。茶之所以能被赋予这种精神内涵,我想应源于四灵对它神秘气质的体认吧!徐玑《监造御茶有所争执》曰:“雪芽细若针,一夕吐清奇。天地发宝秘,神鬼不敢知”。在温州人的心目中,茶是天地间的一个秘密。

参考 文献 : [2]李莫森编注:《咏茶诗词曲赋鉴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3]叶大兵 乌丙安主编:《 中国 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4]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5年,第181页.

[5]唐代诗人,诗篇《石鼎联句》的作者.

[6](宋)王安石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议茶法》,中华书局,1959版.

[7](宋)李靓撰:《李靓集》卷十六,《富国策十》,中华书局,1984版.

[8]陈瑞赞编注:《东瓯逸事汇录•卷七 政治 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57—158页.

[9]刘怀荣:《“四灵”诗的 艺术 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49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墙墙出来了
小小的教训
给小树穿衣服
小白兔
下雨了
水盆中的月亮
在雨中
蚕宝宝
秋天
龙兄弟
快乐的小鸭
快乐购物
体育场
意外
森林奥运会
预算控制表
各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条件卡
损益预算检核表
内部支付凭证单
边际利益及利益管理表
成本差异汇总表
销货缴款单
民事起诉状
收款通知单
产品成本控制表
一般管理费预算分析表
各部门损益计算表
刑事附带民事诉状
结算款项核对登记表
各项会议费用调查报告表
女性导演为中国影视带来的艺术视角拓新
电佣《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对影视作品中价值观问题的思索
儿童影视作品译介的规范运作
略论九成宫与隋唐政治的关系
春晚 顶级营销宴
电影名的翻译策略
分析美国影视剧区域化消费现象
分析李准电影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
分析好莱坞对当代影视的作用
论影视传记片的叙事伦理
理顺立法与行政关系推进人大制度创新
大众影视文化的伦理审视
从组织战略角度思考“服务型工会’’
浅论孙中山的“主权在民”思想
《我选我》教学
《司马光》一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2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1
《我选我》教学二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1
《两只小狮子》教案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2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
《我选我》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