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阿炳的悲剧与《二泉映月》悲剧的艺术

阿炳的悲剧与《二泉映月》悲剧的艺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3

阿炳的悲剧与《二泉映月》悲剧的艺术

〔摘要〕著名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以其凄凉优美的旋律感人肺腑,发人深思。阿炳的一生充满苦难,但是他却不屈不挠,毅然和苦难的人生进行抗争,完成了一曲又一曲的乐曲创作,充分反映出了一位民间作曲家的铮铮傲骨与不屈的灵魂。

〔关键词〕悲剧《二泉映月》阿炳题思想感情

一、命运多舛的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阿炳一出生,悲剧就拉开了大幕。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当地一家道观的当家道士,偶然的一个机会,和寡妇吴氏相遇,俩人相爱后生下了阿炳。但是,在封建时代,道士和寡妇相爱是封建礼教难以相容的,更何况是生下了孩子。身为寡妇的吴氏受到夫家家族的责难,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有带着阿炳回到娘家,并且在娘家郁郁而终,母亲死的时候,阿炳也才三、四岁。失去母亲的阿炳被父亲以养子的名义带到道观,做了一名小道士。

二、《二泉映月》题目的涵义

《二泉映月》并不是乐曲的原名,其所写的内容也并不“二泉”和“月”。其原名被乡人们称为“依心曲”,被阿炳称为“自来腔”或者《惠山二泉》。《二泉映月》这个名字是1950年曹安和杨荫浏在为阿炳乐曲录音时,阿炳临时起的名字。

尽管乐曲中的内容并不是“二泉”和“月”,但是,从《二泉映月》曾经使用过的名字可以看出,无论是“依心曲”,还是“自来腔”都说明了《二泉映月》是发自于阿炳内心的乐曲,是阿炳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生发,是内心难以言表痛苦的艺术性表达。二泉不正是盲人阿炳内心渴望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吗?尽管阿炳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件事情,但是,我们知道,正是通过这样一双清澈的眼睛,我们仿佛看到了阿炳在黑暗之中的孤苦与无奈、挣扎与抗争。

三、《二泉映月》中蕴含着阿炳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泉映月》以极其轻微的引子作为整首乐曲的开端,好像积压在作者心中终于被发出的长叹,这声叹息,是阿炳对自己身世的叹息,是对天下千千万万如同自己一样命运的人们的叹息。随着这声叹息,乐曲缓缓拉开了序幕。第一乐句宁静而平稳,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社会与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欲言又止,满腹心事向谁说的无奈,在平淡、木然之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极其压抑的悲伤情绪,然后以一个长长的空弦音结束了第一乐句。在这里,作者使用了“浪弓”的演奏手法,使乐曲似有却无、似无却有,强中有弱,连绵起伏,充分表达了作者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在《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中,这种手法被反复使用,准确表达了作者无奈、哀伤,弦断无人听的思想感情。在接下来的第二乐句中,作者突然加强了乐句的力度,向上翻高了八度,用明亮有力的乐句,表达了压抑在作者心中的悲伤情绪突然爆发,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呼啸而出,这个乐句是乐曲主题性格的重要组成,是作者情绪的爆发,在下面的主题变奏中,它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直接地被反复使用,充分渲染了作者愤懑、哀伤,不断抗争的思想感情。第三乐句发展了第一乐句,使其在高音区继续发展变化,进一步抒发了作者难以压抑的哀伤,推动感情走向高潮。在后面的乐曲中,这一乐句继续发展变化,先后两次将乐曲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一次又一次地宣泄了作者无奈、忧伤、愤懑而又充满反抗的思想情感。在乐曲结尾,尾声和引子遥相呼应,引子中下行旋律线发出无奈的叹息,尾声中上行旋律线则发出绝望的追问,叹息与追问,遥遥相望,发人深思。悲惨的身世,艰辛的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打击,所有的一切都被阿炳写进了乐曲之中,表达了阿炳深沉的思索、激愤的抗争与对幸福生活热烈的追求。

四、阿炳的悲剧与悲剧的艺术―――《二泉映月》

尽管阿炳生活在悲剧之中,但是阿炳是悲剧中的强者,他不但勇敢地直面苦难的生活,而且还用行动书写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作为一个贫困不堪的残疾人,阿炳尽管生活难以为继,却有着自己严格的做人原则,那就是面对社会邪恶势力,决不肯退让半步。在他的卖艺生涯中,为揭露恶霸顾艺初的丑恶行径,阿炳曾经将恶霸顾艺初将婢女强奸的事情编成歌谣进行传唱,迫使顾艺初抱头鼠窜,远避他乡,不敢再出头露面。阿炳还是一位有着极强爱国心的志士,“九一八事变”后,他编唱了许多抗日爱国歌曲,号召人们勇敢抗日,不但如此,阿炳还冒着生命危险,严词拒绝给日伪军官进行演奏,表现了阿炳的人格与尊严以及大无畏的民族正气。悲剧是极高的人生境界,即使生活在悲剧之中的人们,也难以写出充满悲剧性的作品,正是因为阿炳出众的人格与尊严及大无畏的民族正气,才促使他写出了《二泉映月》这样充满悲剧性的艺术作品。

多年的悲剧生活,使得阿炳完全将苦难置之度外,除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寡妇董彩娣之外,阿炳没有依附于任何组织与团体,也不去改变自己的立场去迎合人们普遍的喜剧要求。在创作过程中,阿炳的心灵是极度自由的,一点也没有将外界的干扰放在心上,完全按照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去进行创作,生活是充满悲剧性的,他创作的乐曲自然也是充满悲剧性的;阿炳的内心是充满抗争精神的,他创作的乐曲自然也是充满抗争精神的。正是因为阿炳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极度自由的心灵,才使得阿炳创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充满生命质感的《二泉映月》这样悲剧性乐曲。 阿炳的《二泉映月》一问世,便以强烈的震撼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不单是因为《二泉映月》精致的旋律,而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悲剧精神与抗争力量。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作品中,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诗词歌赋,戏曲舞蹈,大多都沿着“大团圆”的喜剧方式进行,很少有类似于《二泉映月》这样完全悲剧性的作品问世。同时,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承受着黑暗社会的压迫与统治,残酷的黑暗现实压得他们难以呼吸,反抗精神尽管存在于他们心灵的深处,他们也不敢显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充分反映人们内心深处呐喊的《二泉映月》问世了。正是因为《二泉映月》蕴含的悲剧特征充分反映了人们想要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声明真实,因此《二泉映月》一经问世,便立即得到了人们的欢呼和拥戴。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尽管“大团圆”式的结局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善良的念想,但是直面生命的苦难,探索解脱苦难,超越苦难的道路,其实远比掩饰与粉饰苦难的人生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二泉映月》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从《二泉映月》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感受到了自己的命运,抒发出了自己内心的郁闷,喊出了自己的抗争之声。

诚然,人生是充满苦难与痛苦的,如果因为苦难与痛苦就可以逃避,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永远不会前进,只有勇敢地面对苦难与痛苦,从苦难与痛苦中获取教训,并且勇敢地和苦难与痛苦作斗争,才能有可能避免苦难与痛苦,才能有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才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二泉映月》不单是苦难的宣泄,是抗争的呐喊,更是一曲凌厉的号角,发人深省,促使着人们在苦难与痛苦的生活中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2]彭松.传统的延伸与中西结合―――二胡曲《二泉映月》与小提琴改编曲演奏风格特质之异同[J].大舞台,2010,03.

[3]白海燕,冯坚.《二泉映月》审美意识及价值成因探微[J].电影文学,2009,12.

[4]江岳.瞎子阿炳与聋子贝多芬的对话―――听《二泉映月》、《命运》随想[J].长江文艺,2008,02.

[5]何涛.从《二泉映月》的多元阐释谈音乐解释的开放性[J].中国音乐,2008,02.

[6]沈滨凯.窥一斑以见全豹―――以“音腔”观点参比《二泉映月》于二胡及钢琴中的演绎[J].中国音乐学,2007,0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开国大典》观后感(6)
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爱你
春天的校园
美丽的校园
我眼中的校园
老师,我想对您说
《精彩的篮球赛》
校园的一个角落
校园的春天
校园的石子路
春天的校园
向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妈妈我想对你说
小树,我想对你说
生态保护与居住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开发商在商品房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中的民事责任探析(上)
垃圾填埋场的安全运行
浅议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现状和发展
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
水泥砼路面板真空灌浆技术的应用
浅议住宅区室外照明的选用
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初探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以人为本,搞好城市环境建设
浅议节能健康与清洗空调机
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和管理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堆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浅议新加坡城市规划纵览
《美丽的小路》教学目标
《荒野的呼唤》读后感
《美丽的小路》整体阅读感知
《美丽的小路》老师语录
《美丽的小路》重点问题探究
《荒野的呼唤》读后感
《美丽的小路》重点字词的意思
《松鼠和松果》趣闻故事: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美丽的小路》随堂练习 提高篇
《美丽的小路》教学重点
《美丽的小路》重点字词梳理
《小海蟹》
《美丽的小路》随堂练习 巩固篇
《美丽的小路》教学难点
《美丽的小路》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