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摘 要 从比较《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史籍要目及其分类情况入手,试图探讨汉魏以来各种史书急剧增加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性地论述了唐宋以来有关地方文献收集整理情况,用以说明地方文献整理的特殊难度;就地方文献的资料汇编、文献综论及专题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 汉唐 地方文献 古籍整理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较之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概念似乎有所不同。这是事先应明确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
讨论汉唐地方文献问题,不妨从两个时期的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说起。《汉书·艺文志》是以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为蓝本,编辑加工而成,主要反映了东汉以前的图书收录情况。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收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属于历史一类的图书如《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太古以来年纪》、《汉记注》、《汉大年纪》等主要收录在六艺类《春秋》经传中。《春秋》主要记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但是这部分图书所存非常有限。初唐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所反映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作为依附经书的史部著述骤然增加,因此在目录中独立开来。不仅如此,像《史记》、《汉书》这样带有官方编修色彩的通史或者断代史著作放在了史部前列,首次称之曰“正史”,凡六十七部,加上亡佚的凡八十部。以下则又细分“古史”三十四部、“杂史”七十三部、“霸史”三十三部、“起居注”四十四部、“旧事篇”二十五部、“职官篇”三十六部、“仪注篇”六十九部、“刑法篇”三十八部、“杂传”二百一十九部、“地理之记”一百四十部、“谱系篇”五十三部、“簿录篇”三十部,“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者,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其中与地方文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霸史”、“旧事篇”、“杂传”、“地理之记”及“谱系篇”五类,总计四百七十部,四千九百六十七卷,占史部一半之多。史学著述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编纂繁荣的原因,就其荦荦大者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史学传统。
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记言行。夏殷时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上光荣榜
- 我们和星星月亮交朋友
- 我的爱好
- 可爱的小猴子
- 快乐的课间
- 小纸船
- 抓小偷之神秘的小偷
- 我在QQ农场种菜
- 放风筝
- 到汶川地震灾区
- 抓泥鳅
- 启迪
- 我剃了个西瓜头
- 家庭作业太多
- 雪后校园
- 关于社会诚信缺失的理性思考
- 关于观念的僭越:从“人道主义”讨论到“普世价值”问题
- 论析社会诚信的构建渠道
- 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真的是相对主义吗?
- 大力推进财政职能的转换
- 论析知识社会与思维更新
- 加强税收优惠管理
- 色诺芬的公共财政思想及启示
- 简析科学实验中的修辞问题
- 关于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的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 建立健全税收管理机制
- 论析公民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构
-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 论地方税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 英国财政部职能与机构设置
- 走进教材,超越教材,亲近学生,尊重学生──评方丹琳老师《画家和牧童》课堂教学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意图
- 读中感悟,演中品味──《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 《画家和牧童》设计意图
-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 《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点评
-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 精心预设方能精彩生成──《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 我的教学故事──《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 《画家和牧童》说课材料
- 《画家与牧童》课堂教学文字实录
-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