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_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4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摘 要]阎锡山从小深受 中国 传统文化 教育 ,他的统治思想被深深打上儒学的烙印,其中村政思想体现尤甚,他所倡导的“公道主义”的“村本 政治 ”、“洗心”、“伦理道德”等等,无不折射出浓郁的儒学情结。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道主义;村本政治;宋明 理学

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7岁在本村念私塾,学了8年,之后又断断续续学了几年。阎在他《早年回忆录》中说他自己“四书五经”多能随口道出。阎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文化启蒙教育,不仅使他深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而且使他一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他在辛亥革命后执掌山西军政大权所进行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他的村政思想体现尤甚。

一、阎鼓吹并推行“公道主义”的“村本政治”,而“公道”折射出浓厚的儒家思想

(一)公道就是事之恰好处,就是“中”

阎锡山说:“公道即中也,也即事之恰好处,凡事皆有个恰好处,也只有一个恰好处。” [2](P

8

5) 这个恰好处,就在过与不及之间。这一思想承袭了中国传统儒家的“中庸”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过犹不及”的命题。他在《中庸》中称颂舜执两端用中于民的做法,并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3] 把中庸称之为人类最高的德行,是人类修养的极致。以后历代的思想家,从被称之为亚圣的孟子到南宋理学家朱熹,以及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至明清之际的经学家,对孔子的中庸思想都大加发挥,并加以推崇。中庸之道是历代思想家修己治人、经邦治世的要道和应遵循的总则。阎锡山一方面沿袭了这一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又以“中的 哲学 ”这一新形式把中庸思想实用化,这是他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为了求得生存 发展 而 总结 的处事窍要。

(二)公道包括有传统的“公平”思想

阎锡山深切明白在一个由权力与财富造成社会不平的国家里,统治是不会稳定的。潜在的革命危机使他对以“公道”为核心的平等原则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他说:“自有史以来,即尚道德,爱和平,重互助,公道自在人心,为社会有力之据点,苟违此据点,无论势力若何伟大,终必一败涂地。” [2](P

5

1) 他谆谆告诫村长副:“为村长副的人,必定要除去‘偏心’二字,无论村中什么事件,总要不分亲疏,公公道道的主持。” [1](P50

4) 在这些言论中,公道实含有传统的公平之意。公平是历代人们所追求理想社会的一个衡量尺度。为了追寻这一美好愿望,许多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地为此战斗不息、奋斗不止。这一思想早已牢固地沉淀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厚重的传统文化。阎锡山以它作为其“村本政治”的理论基础,对于憎恶社会不公、恃强凌弱、渴盼公平公正理想社会的百姓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由此可以看出,阎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所需来阐发他的公道思想,使这一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富含了务实的 现代 的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公道呢?阎锡山采取的措施是“洗心”。

二、阎锡山倡导“洗心”,承袭了宋明理学思想

“洗心”、“自省”都源于传统儒学,尤其是宋明 理学 ,阎锡山的“自省”、“良知”和“理欲”观都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阎锡山曾说:“物应洗,心更应洗,首贵‘静思已过’,非但来社听讲,即应处处时时作‘内自讼’功夫,使良知处于监察审判之地位,以求寡过,进而多益……” [1](P2

4

7) “内自讼”即内省,是宋明理学的中心内容。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对心的强调,即对内省功夫的强调。也就是说,成就自己的道德理性,必须内求,而非外索;必须求诸己,而非求诸人。正如孟子所言:“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5](P4

3

1) 阎的“洗心”也就是让人们“反求诸己”,常常反思自省。他说:“凡人意念所动,顺理者乐,顺欲者苦,人能顺理寡欲,即乐多苦少,顺与寡全由自心起。” [1](P3

3

3) 自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们顺理寡欲。理欲作为人性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一直是儒学探讨、求索、以求合理解决的问题。尽管儒学家各派对理欲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即崇尚寡欲、少欲,甚至于无欲。孔子提出以礼节欲。孟子把寡欲作为自己养心之道与行为指南,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是善的根源,人欲是恶的根源,只有“遏人欲”、“灭人欲”、“去私心”,方可“明天理”、“存天理”、“明本心”。阎锡山正是因袭了儒学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以理性纲维欲性”的主张。他认为人生而有理性也有欲性,欲性是造成人的罪恶和社会罪恶的根源。他说:“人有私欲,人群也有私欲,人的罪恶由人的私欲造成,人群的罪恶由私欲制度造成。”所以,他认为若对“人生的欲性不抵制,则天下大乱”,“放纵人欲,则人欲愈涨,残杀愈甚”,甚至于会陷人类于恐怖之中 [2](P

7

6) 。因此,阎锡山认为人类社会要安宁、要 发展 ,就必须去人欲。但 历史 的辩证法说明:“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第一天起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一不是社会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6](P1

7

3) 一个社会使每个人去正当地追求自己合法权益,社会整体才能得到最佳运作,最快发展。

三、阎锡山提倡弘扬伦理道德。富含了传统儒学崇尚礼义的思想

阎锡山认为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且会给人生带来无穷的快乐,“良好的家庭为人生至乐” [9](P2

5

1) 。为此,他于民国十年(1912年)十二月颁布了《家庭须知》,共28章,其内容涉及家庭道德、家庭礼节、家庭规则等诸多方面。如家庭礼节上规定:“父坐子立,兄先弟后,夫唱妇随,是秩序的礼节。逢祖宗的生日、忌日,及年、节,家中祭祀,是奉祖先的礼节;子弟出必告于父母,回必面见父母,是出入的礼节。父母出外远行,或由外面回家的时候,子女媳妇必要鞠躬接送,是接送的礼节。还有夫妻之间,虽然平等,也要有礼,‘相敬如宾’是夫妇的礼节。把这些礼节合在一块说,就是家庭礼节。”如上内容洋溢着厚重的儒学伦理道德规范。

儒学的鼻祖孔子非常重视礼制。礼,指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5](P4

3

1) 孔子要求人们要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其核心是“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P4

3

1) 。荀子在论述人与万物的区别时也特别强调说,人是因为有了礼义,才成为天下万物中最尊贵者的。因此,儒家认为,需有圣人出来制定礼义以教化人,使人因有礼义而自觉地与禽兽区别开来。在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也就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 教育 和养成。在基本人格的确立,基本伦理观念、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方面,他们着重强调的是社会良好环境的创造,以及师友、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在人格的提升、伦理观念的深明和道德规范的自觉、道德境界的向上方面,则着重强调的是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阎锡山的村政思想是建立在 中国 儒学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他的“公道主义”、“洗心”、“伦常道德”等思想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 参考 文献 ]

[1]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

[2]阎锡山.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六册[c].太原:太原绥靖公署,1937. [4]山西村政处.六政三事汇编[c].太原:山西村政处出版.1929.

[5]汤一介.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谢遐龄.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李茂盛.阎锡山全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9]阎锡山.阎锡山早年回忆录[M].台北: 台湾 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第一次演出
科学小实验
今天真快乐
喷泉
校园的春天
我想变成……
游植物园
家乡的山
可爱的小鸭子
野菊花
煮面条
可爱的小猫
我的小发明
姥姥家的小猫
第二次龟兔赛跑
医院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践与探讨
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六大特性
管理会计与经济全球化
与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资本化支出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商榷
部队财务管理的系统分析与创新
我国环境审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依托企业内网实施远程预审
“乡财县管”制度改革的探讨
总结历史经验 实践科学审计
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分析和防范
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对构建国家审计质量外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税收代位权的必要性与危险性
如何开展金融绩效审计
激发想象,引导探究──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
《寓言四则》课标解读
《伊索寓言》简介
《寓言四则》学法指导
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
《寓言四则》学法导引
《寓言四则》课文鉴赏──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想象,让课堂如此美丽──“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以后……”教学叙事
写在人生边上──读伊索寓言
《寓言四则》课文结构分析
浅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
《智子疑邻》译文
《寓言四则》的表现手法
《寓言四则》课文导读
《寓言四则》重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