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精神助产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

“精神助产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4

“精神助产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

【摘 要】 文章概述了苏格拉底独创的“精神助产术”教学法的内容,探讨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方法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教师要以“无知”的态度真诚的对待学生;注重“人――人”对话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在对话中,教师应该扮演“助产”的角色。

【关键词】 精神助产术;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启示

一、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解读

1、“精神助产术”的传道者以对自己的无知假设为前提

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这种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关键环节。他自认为自己是无知的,他不生产知识,只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1]以“无知”作假设有两点好处:第一,承认自己无知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处于主动的提问者的地位。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才能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教师的训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先预定一个原则,然后自圆其说的为其辩护;也不先想出答案,然后千方百计把对方引向这个答案。

2、“精神助产术”以唯心主义哲学观构建其研究根基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人只能研究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和智慧。他说:“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正是他首创的在内心世界寻找终极原因的哲学,奠定了其创立“精神助产术”范式的、哲学基础。[2]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含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无需别人越俎代庖的教导什么是真理。

3、“对话――问答”的方法

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或辩证法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反讽、归纳、诱导、定义。反讽是指在对话过程中通过不断诘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使得其陷入“自知自己无知”的境遇;归纳即通过双方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证,抵达相对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真理;诱导即通过启发、比拟等方式,诱导对方回忆蕴藏于其自己意识中的思想,进而考察这些思想的真伪;定义则是对“善”等的共同性质作出的概括性说明。 也有人把精神助产的方法概括为无知的态度,反诘的艺术和除弊的效果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无知是进行对话的前提,反诘是推进对话的动力,除弊是对话朝向的目的。[3]

二、“精神助产术”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启示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转变学生对学科的偏见,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课堂实效呢?

1、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研究思路

(1)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的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如果把这门课上成纯理论课,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正如有人形容政治老师为“空对空导弹”。事实并非如此,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关注的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为例,如果能结合国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实际来讲授,效果一定很好。如果把它上成纯粹的道德说教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以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最大的忌讳是给出一个所谓权威的答案。如果不能以问题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关注国家和社会的事,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那就是失败的。学会思考本身就是这门课的目标。

(3) 注重问题设计的研究思路。这和上述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只有通过问题的设计,才能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进而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思想政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要贴近现实,这是引起学生思考的先决条件;第二,问题要有探讨的价值,符合教育教学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第三,要体现主流价值导向,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现实问题,否则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初衷。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概述

(1)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及其特点。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相比,有它难以克服的缺陷;课堂容量小,上课形式单一,对老师的教学艺术过于依赖,等等。但不可否认的事,讲授法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因为就学科特点来说,思想政治这门课是要以语言的艺术打动学生,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一门课,这是其他任何先进的教学仪器无法替代的。所以讲授法仍是未来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2)现代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及其特点。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人们在教学实践中个探讨出很多富有实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不管是互动式教学还是案例式教学,现代教学方法都是以提高受教者的地位为着眼点,主要思路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地位,达到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对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困惑是,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而教学的效果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和传统教学方法完美结合,也是困扰广大思政教育者的一个问题。

(3)大班级授课制和小班化教学比较。大班级授课方式几乎是现代高校为了节省教育资源普遍选择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也是被诟病最多的,甚至被人们认为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差的最主要的原因。事实也确实如此,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必修的公共课被学生简称为“上大课”。这三个字背后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绝不是简单的大班级授课,而是可以逃课,不听课,看课外书等,总而言之,“大课”基本和不重要直接划等号了。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是期末老师划范围,考前狂背书,60分万岁。如此这般,教学教果确实无从谈起。针对大班级授课的种种弊端,有人提出“小班化”教学,可能对克服大班级授课的弊端能够起到根本的作用。[4]依据是,小班化教学首先从形式上改变了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其次,从上课的操作上来说,小班教学更符合思政教学特点,更利于师生对话,提高教学实效。 3、“精神助产术”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启示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基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利用才是更关键的问题。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课的认识,关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教师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水平;二是教学方法。学术水平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是可能的。借鉴前人优秀成果是让我们迅速成长的捷径。苏格拉底在几千年前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处在困扰中的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1)教师要以“无知”的态度真诚的对待学生。如果说苏格拉底的“无知”是一种谦逊,是一种策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无知”可就不仅是谦逊和策略的表现。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真诚态度。面对信息化带来的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教师已经不能够再以“知之较多”自居,学生也未必一定“知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在师生对话中往往处于被动。学会向学生示弱,这样才有机会处于主动,向学生学习,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破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下结论,教师仅仅需要扮演好“助产”的角色而已。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师生交流扫除障碍。“亲其师”方可“信其道”。

(2)注重“人――人”对话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没有用师生对话而用了“人――人”对话,目的是想避免一些误区,由于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认为师生是不可能平等的。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师生对话,就谈不上平等。“人――人”对话旨在强调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大班级授课制”与“小班化”教学,聚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大班级授课制阻碍了师生交流。反之,“小班化”教学可以加强师生沟通,班级更具亲和力。其实不然,能不能沟通的关键不是班级规模的大小,对话教学不是只有在小班才能开展。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通过《公正:该如何是好》课堂给我们大班级授课情况下如何采用对话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小班化”教学也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沟通。关键在于教师对话的愿望和良好的问题设计。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没有大班级与小班化的困扰,因为他的授课时间不定,内容不定,场所不定,人数不定,唯一确定的是他面对的“学生”。他能够洞察“学生”的关注点,能够找出学生思维的破绽,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无知”。

(3)在对话中,教师应该扮演“助产”的角色。这就要求,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老师问,学生答”的水平上,而要进行“深度对话”,即要有反诘,追问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现思维上的破绽,发现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考不应该停留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上。正如苏格拉底在他的“对话――问答”法中并没有预设任何前提,只凭双方共同对话问题的内在逻辑把对话导向某个越来越敞亮的境域,在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既不是提问者的主观意向,也不是对话者的现成存在,而是问题本身的内在逻辑。这种问题的逻辑既超越于对话的提问者,又超越于对话的参与者。正是这种“超越性”对对话者来说,问题的内在固有的逻辑牵引着对者,在对话中真理得以显现。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自行发现真理,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3] 赵敦华著,朱德生译,《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古代中世纪部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谢丽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探索,2013(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吹散的记忆
二豆
岁月的伤痕
我赞美你,春姑娘
动画片告诉我的
杭州欢迎您
记《玩游戏利大还是弊大》辩论会
童年趣事
评《红楼梦》中的人物
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相信自己是优秀
心伤呓语
囧,这个可爱的字
我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
愚人节快乐
微商经营行为及监管办法分析
论我国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的立法完善
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初探
强化P2P的风险管理当多管齐下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浅谈调整煤炭消费结构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浅析微商发展现状及法律监管
基于钻石理论的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因素研究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初探
商标权人的产品缺陷责任
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旅游法》实施前后旅游企业诚信现状对比研究
评估主体与评估目的对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准确性的影响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浅析现代企业工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_语文论文
“想象”断想_语文论文
“九义”初语二册作文教学建议_语文论文
“乐教”促“乐学”_语文论文
“侧目”怎解等三则_语文论文
“先要教者将谬误的观念改正”_语文论文
“他们”到底是指谁?_语文论文
“四个一”作文教学法刍议_语文论文
“初中作文三级台阶训练”初探_语文论文
“头一炮”轰开“闸门”_语文论文
“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构建_语文论文
“有米难炊”是何因_语文论文
“以至”与“以致”_语文论文
“情”是“实情”吗?_语文论文
文言文教学要“两重视一并举”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