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互联网时代更应该坚持“教育即生长”

互联网时代更应该坚持“教育即生长”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6-02-29

互联网时代更应该坚持“教育即生长”

其实我是外行,从来没做过教育工作,但是“教育即生长”这样一个理念是哲学家提出来的,做了最具体阐释的是杜威。哲学家关于教育问题的专著,就我的阅读范围来说,我读过洛克的、卢梭的、康德的、尼采的、杜威的和怀特海的,这些哲学家很不一样,他们的哲学体系也很不一样,但是在“教育即生长”这一点上他们高度一致。

“教育即生长”这个理念实际上是立足于对人性的理解,有这么一个假设:作为人类的一个个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已经具有潜在的人所共有的精神禀赋、精神能力。那么,教育就是要让这些禀赋、这些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具体地说,智力教育就是要让人的这种认知能力、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拥有一个自由的头脑,重点不是在知识的灌输。美育也就是情感教育,就是要让人的感受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拥有一个丰富的心灵,重点也不是那些技艺的培训。德育实际上是要让人的实践能力、道德自律的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拥有一个高贵的灵魂,重点也不是那些规范的强制。

大概是这么一个思想,我想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一些特点,来谈两点看法。我觉得现在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是很全面的,包括交往的方式、消费的方式、学习的方式,实际上也改变了我们教育的大环境。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教育即生长这样一个理念不是过时了,而是更加重要。

我想谈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感觉比较突出的。第一个问题涉及智力的生长,第二个问题涉及心灵的生长。

第一个我想谈创新能力和智力生长。互联网显著的特点是知识更新极其迅速,创新因此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我们要问一下,创新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孤立的创新能力,你不可能开一门创新的课程,来专门培养这个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无非是一个人的整体智力素质的体现,其中包括很多因素,比如说,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对既有的理论质疑的能力,对事物追根究底的能力;还有综合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融会贯通的能力;还有跨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触类旁通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其实在我们现在的应试体制里面是不受重视的,甚至是受到压制的。我觉得创新的需要已经形成了一种倒逼之势,迫切需要改变应试体制。

从智力生长的角度看,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有利也有弊。互联网对智力生长最大的好处,是信息资源共享。一个善于自学的人,可以很便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动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各种公开课的开设,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和课程。现在网络上有含量的教育公众号、APP自媒体平台,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在网络上形成了很多自学者的团体。不妨说,互联网时代是自学者的天堂。

可惜的是,事情还有另一面,对于缺乏自制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来说,互联网是地狱,不过是充满诱惑力的地狱。我们看到互联网给少数心智活泼的青年提供了创业和成功的机会,与此同时,“一将功成万骨枯”,网瘾又使大量青少年成为虚拟世界的奴隶,丧失了真实生活的能力,不要说成功,以后谋生都困难。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看法,在互联网时代,有自学能力的人会胜出,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会落败,甚至会被淘汰。我一直认为,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历来只会考试的人,走出学校以后不一定有真本事,相反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在学校里面往往不是学霸,但一定是善于自学的人。这样一个规律,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会体现得更加鲜明。

那么,是不是可以不要学校教育呢?当然不是。恰恰是要求学校教育改变应试的总体格局,回归智育的本意。智育的目标是智力的良好生长,智力怎么算生长得好呢?我认为有一个可靠的征兆,就是善于自学。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具备了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的智力品质一定是好的。如果我们的学校把立足点从让学生被动地应付功课和考试转移到增强自学能力上来,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合格的自学者,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这就意味着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师生关系等方面必须有一系列的改变。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差别化,让学生有较大的选课自由;另一方面要少而精,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时间。在评价体系上,不再以考分论英雄,而是让智力真正优异、善于自学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就成为英雄,孩子们都是看重荣誉的,价值导向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按照这个方向来规划教育的话,那些智力品质好的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如鱼得水,资质一般的学生成为网络牺牲品的也一定会少得多。

第二个问题,我讲一下阅读经典与心灵生长。从心灵生长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也是有利也有弊。现在有些人处在“永远在线”的状态,我要提醒一点:人类创造了互联网,但上帝也有它的互联网,我们不能只上人类的互联网,不再上上帝的互联网,把上帝向人类传递的最重要信息给屏蔽掉了。我说的上帝的互联网是一个比喻,我指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大自然,另外一个是人类的心灵世界。这两个东西不能分割,自古以来,大自然孕育着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也感悟着大自然,如此形成了一个充满意义的超级互联网。中国古代哲学把这个互联网称作天人合一,或者是天人相通。由于这个超级互联网的存在,人类才有了哲学、宗教、文学等,才有了悠久而常新的精神生活的传统。

人类历史上不断诞生一些伟大的心灵,他们善于感应自然、体悟心性,接收上帝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所接收到的信息,他们被称为经典作家。经典作家是上帝互联网上的网络高手,读他们的作品,可以使我们对上帝的信息形成一个概念,并且自己也学会接受上帝的信息。其实每个经典作家都用自己的作品建立了一个自媒体,你只要愿意就可以加关注,成为他们的“粉丝”。你不必也不可能都加,但是如果一个也没加,只是追随着凡俗世界里的大V,你的精神境界就堪忧。经典作家理应成为拥有最多粉丝的超级大V,如果他们普遍受冷落,这个时代的精神境界就堪忧。

互联网的好处是信息资源共享,要享受这个好处,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现在的普遍情况是人们上网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些信息常常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生长毫无关系,结果只是把自己变成了海量信息的一个通道。这正说明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心灵生长打下一个好的底子,而阅读经典就是打底子最好的办法。通过阅读经典,一方面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明确的精神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另一方面品尝到了真正的精神佳肴,精神味觉会变得敏锐而精致,从而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有了这两条,一个人就可以对互联网用其利而不受其害了。总之,一个人只有经常上上帝的互联网,才不会在人类互联网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我一直主张中学应该开哲学人文经典著作选读课,藉此为少年人的精神生长打好底子。在座有很多校长,我希望你们能够在自己的学校做一个试点,如果这样做的话,我报名做一个志愿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没人捆住你的快乐
农村换新装
沙石的颜色
我学阴阳五行
快乐的春游
我最佩服的一个人
读《角度》有感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一份红薯一份情
苦涩的季节
今天我当家
温暖送至老人心
看望福利院里的老人
狼和小羊的故事新编
读《秦始皇陵兵马俑》有感
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论文
风险决策中的应用经济学论文
微笑是最灿烂的阳光
加强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有效性的具体措施B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策略经济学论文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探究B
传统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
在微课堂中,演绎小学数学的精彩
试论制度分析的整体主义方法经济学论文
小学数学高年段习题设计有效性研究B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B
浅析新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论文
浅谈新经济地理学论文
企业资金管理浅析论文
浅谈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B
斜塔上的实验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
《夏》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端午日》教学简案
“走近名人”综合实践活动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