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亳州市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亳州市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亳州市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法治文化建设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文化的需求。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创新普法形式,组织开展了具有亳州特色的“江淮普法行”“万名公民旁听庭审”和“徒步普法行”等活动。但与建设法治城市的要求相比,与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本文从亳州市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其背后原因并提出几点尝试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法治文化;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近年来,亳州市出台了《法治亳州建设纲要》,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把法治文化建设任务量化、细化、责任化,实行工程化、项目化、常态化推进,为“三个亳州”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但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区、法治单位的创建活动的实践中,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落后的农村法治环境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农村法治文化需求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尽快优化现有的农村法治文化环境。

一、亳州市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上的重点、难点

1.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阻力

2.经费投入不足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硬伤

在基层,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往往受制于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特别是乡镇一级司法所的经费必须由镇政府所决定,如果要在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中“大展拳脚”,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因此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迫在眉睫,要做到拿好“经济报表”的同时也拿好“法治报表”,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社会文化工作统筹中,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并寓于地方发展的大局,改变开展法治建设只是为了应付普法依法治理考核的短浅观点。当前,各级政府对文教卫、养老、清洁工程等等的财政预算都有一定的投入比例,但是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投入则没有明确要求的比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随意性大,往往是为了完成上级特定时期的交办任务,“蜻蜓点水”式地上一堂课,贴贴宣传画,搞搞体育运动,组织一些歌咏比赛等等,把法治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去抓,缺少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表层的、形式化的东西多,一阵风过去后,预算投入就滑坡回落。

3.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困惑

4.传统文化的积弊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最大羁绊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是以村庄为相对固定的单元系统组成的国家,绝大部分的社会成员以血缘关系组合在一起,家族也是一个村落。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感,并且只对乡规民俗认可、奉行,看重的是人情、天理,而不是法律、行政条例。这也就是很多的法律史学家,把我们传统的法律称为是情理法的原因。

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形成的“和”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人们在遇到纠纷时往往会选择“私了”的方式,厌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法治文化的普及。在“人情大似天”的乡土社会文化土壤当中产生不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这样一个法治的追求。“乡土社会”的过分发育是对法制社会的腐蚀、市场竞争的摧残、和谐社会的瓦解,甚至公权力也沦为交易工具。

5.政府部门引导不力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缺失

基层一些同志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法治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亳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在法治文化建设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活动用地、发展方向、服务内容、技术指导等等方面,仅仅靠群众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规范和指导,否则农村文化建设很容易出现偏差。在调研中发现,基层一些公务人员,不学法、不懂法,甚至讲起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讲不过群众。

二、尝试性的建议

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制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亳州建设信息工作制度》,组织开展了具有亳州特色的“江淮普法行”“万名公民旁听庭审”和“徒步普法行”等活动。从法制宣传活动的形式、制度建设和重点对象普法等多个方面入手,基本完成了对“六五”普法工作格局的部署。但与建设法治城市的要求相比,与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为在依法治市轨道上更好地全面推进“三个亳州”现代化建设,提出几点尝试性的建议。 1.确立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理念

亳州市文化历史悠久,受传统道家、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市农村中“人情味儿”“乡土味”十分浓郁,但是以血缘、地缘和业缘所维系的圈子,也同时让法治精神难以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了有法制,但是没有法治的局面,对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增加了障碍。要铲除盘根错节“乡土社会”的积弊,逐渐步入“公民社会”“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增强法治信仰,打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应逐渐地把法治的理念和精神通过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法律成为农民信仰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法律援助,保证公正司法,是塑造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以保证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从而,培养农民对法律自发的、理性的高度认可和遵守,不断转变成农民的自觉文化,用真正的法治赢得民心。

2014年底,《中共亳州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市”的总体目标: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旨在借助亳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法治化轨道上推动亳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让法治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法治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工程,又是一项公共社会事业,以前那种拉拉横幅、贴贴标语、上上大课、念念条文……这些简单的“一次性”灌输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起不到法治文化渗透的效果。应积极创新法治文化新载体,探索法治文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促成文化成果的转化,充分运用普法微博、微信、公益电子显示屏、法制宣传窗、手机短信等载体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寓教于乐,贴近农民的生活,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亳州市在创新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与形式方面,取得初步进展,比如建设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走廊等法制宣传场所。还应该在法治文化建设格局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新媒体:互联网、广播电台、《亳州晚报》等作为宣传法律知识、报道法治动态的阵地。二是利用开发传统曲艺资源:“土里生来土里长,要听还是拉魂腔,字字句句泥土香。”梆剧、二夹弦、泗州戏是亳州市特有的戏曲表现形式,能够使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更贴近基层、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三是可以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拍摄一些普法短剧、相声,组织一些法治文化书法、绘画、剪纸作品的展出。

3.加强法治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法治文化建设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文化的需求;实质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终达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质,确立法治精神意识。所以,法治文化建设一定要紧紧贴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实际,重点开展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起合作
勇于挑战
想起那件事
游南湖公园
童年趣事
大宗潭风景区导游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后悔的事
我爱我家
我“恨”爸爸
童年趣事
寒假趣事
《西游记》与我
一句名言的启示
永不凋谢的花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分析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
食品安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财会基础管理的加强分析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核算浅析
“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
时间序列分析在辽宁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新型开放格局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推进丹东临港产业集群战略意义研究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改革及完善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与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中国券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多元化走向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测试的几点启示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上)_语文论文
试论语文习惯的养成_语文论文
“从”有“率”义考_语文论文
紧扣重点训练到位_语文论文
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概说_语文论文
“一三二”语文教学法初探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_语文论文
“一多二精”语文诵读试验述评_语文论文
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_语文论文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开放性----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选择_语文论文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
开展语文活动课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