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7

浅谈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中堂镇是位于东莞市,是著名的中国龙舟之乡,这里每年都举行大型的龙舟景活动,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龙舟景也应该不断丰富自身功能与内涵,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与体验,本文就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析,并提出几点浅见,以作学术讨论。

[关键词]东莞中堂 龙舟景 传承 发展

一、中堂龙舟景形成的自然条件

东莞市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北面与广州为邻,水网纵横,东江干、支流流经此地,河涌交错,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水乡。中堂初名“舂堂”,北宋立村,为旧时执棍在槽中舂米的地方,本是唐、宋时期的一种劳作场所,后来此地因各村多来此地买卖交易而发展成中心墟市,因“舂”与“中”同音,遂写作“中堂”。中堂镇因水网密布,自然环境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滋养着这里的一切,依水而生,依水而乐成为这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全部。中堂人以身秉龙性、强悍、矫健、激情、昂扬、奋发向上龙魂犹在,作为其水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赛龙舟就自然与中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堂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的龙舟之乡。

二、中堂龙舟景的历史渊源

中堂龙舟“景”指的是“场景”,是当地人对龙舟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呼,也叫“趁景”“招景”“应景”等。中堂镇的龙舟景在每年五月9个村轮流上演,素有“中堂龙舟九景”的说法,而镇里最大的龙舟景为“中堂龙舟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届时全镇人倾城出动,万人空巷,齐聚江边观看龙舟竞渡。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岸边各村乡亲齐齐呐喊助威,百十条龙舟在江面争先恐后地奋勇向前,劈波斩浪,百舸争流,甚是壮观。龙舟景期间除了龙舟竞渡,有寓意丰富、吉祥的各种仪式,还有龙舟饭、百围宴等民俗活动。这一盛事被当地人民传承百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项传承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三、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保护龙舟景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中堂的龙舟文化生态同样的,跟中堂的水网纵横、水路交通、村落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堂人民生活在江边,探亲访友、赶集趁墟都离不开舟艇,孩子自幼喜爱弄水、戏龙船。水的文化便促就了这里形成赛龙舟、办龙舟景的风俗习惯,中堂龙舟景历代相传500余年,这要归功于中堂完整的氏族传承、宗教信仰。各村的宗祠里全年供奉着龙舟龙头,龙头被誉为是福运、健康、财富的图腾,接受者乡人的祭拜。每年龙舟景期间,更是要请氏族长者、长袍男巫诵经、作五供、燃香祭祀,再进行“安装龙头”仪式。可以说,正是中堂的地理位置、水网交通、宗族信仰、生活方式才形成了中堂浓厚的龙舟民俗氛围与文化底蕴。

(二)保护龙舟制作技艺就是保护龙舟景

中堂龙舟景是龙舟民俗的狂欢节,期间的民俗活动都离不开中堂龙舟,龙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年来一直不断演变延续至今天的中堂传统龙舟,然而伴随着龙舟在交通工具中被代替,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日益消沉,岌岌可危。另外中堂龙舟景是不能脱离中堂特有的传统龙舟的,保护龙舟制作技艺是就是保护中堂龙舟景。目前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名传承人分别是冯怀女老先生以及霍灼兴师傅,虽然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重视,然而龙舟订单的减少、生产效率低下以及龙舟订单季节性的原因,从事龙舟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效益越来越低。

保护龙舟制作技艺,政府应该积极扶持与照顾,鼓励各村各地开展龙舟竞渡活动,刺激龙舟的购买需求;其次在遵循手工生产自身的规律的基础上,鼓励手工艺人创作龙舟工艺品,开拓销路;另外还可以适当给予资金扶持,拨付非遗经费以支持技艺传承,或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的形式将龙舟制作工厂做大。而对于传承人,应鼓励传承收徒,以老带新、有计划的选拔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积极鼓励传承人进行创推广和宣传活动,把中堂的特有的龙舟制作技艺的保留下来。

(三)中堂龙舟景的丰富与发展

目前中堂龙舟景每年一届,每年的活动都非常隆重,各乡各村龙舟齐来庆贺,一派热闹和谐的氛围,参加竞渡的龙舟蓄势待发,斩风破浪,两岸观众齐声呐喊助威,人们通过龙舟景的节日热情表达对社会祥和的美好愿景,然而社会在进步,中堂的龙舟景也应不断的丰富自身功能与内涵,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与体验,收到的活动效果也更好。特此提出三点浅见。

1、丰富参与竞赛群体 目前中堂龙舟景的参与比赛的群体仅限于中堂各村的代表队,比赛方式也仅为传统58人龙舟1000米直道赛,参与群体较为单一,忽视了中堂镇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青少年学生群体、女性群体以及企业群体,所以建议在保留中堂各村代表队的核心比赛项目外,可以适当增加青少年校园组的10人-18人标准龙舟的500米、800米比赛项目,促进青少年参与龙舟体育锻炼。另外还可以增加本地大型企业的代表队伍、外来务工群体代表队、政府机关代表队伍进行业余组的比赛项目,做到全民各界人士都能参与进来,促进外地务工人员的文化融入。

2、丰富民俗活动表演

目前中堂龙舟景的民俗活动表演有龙舟歌舞表演、龙舟巡游、应景犒船、赐福金猪、龙舟竞渡等,然而这些民俗活动却略乏仪式感,给人感觉自娱自乐。为此建议在项目上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龙舟下水仪式表演,包括安装龙头、巫师祭祀、龙舟点睛、抬龙入水、旺船等完整仪式,并由主持人进行介绍。其次,让应景而来的龙舟在中心水域,伴随音乐进行摇声呐喊、燃放鞭炮、递送请帖、接授龙舟饼等“应景”仪式,表现出“应景”的热闹氛围;另外还可以排演一场龙舟情景剧表演,以小龙舟载着演员,演员穿着色彩鲜明的服饰,江面为舞台,剧情以幽默、喜悦的形式展现中堂的龙舟文化。

3、丰富观众的参与互动

中堂龙舟景的活动形式为竞渡比赛,观众的互动仅限于加油助威,建议增设销售点,销售龙舟粽、龙舟饭、龙舟饼、龙舟玩具、龙舟纪念品、加油助威物品等,既丰富了龙舟景的周边产品,也能使观众乐在其中,感受龙舟景的热闹与氛围。另外还可以开设龙舟制作展示区与龙舟小艇浅水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制作龙舟,以及感受扒龙舟的刺激与喜悦,使龙舟景变成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的龙舟景。

(四)馆、校、基地的龙舟文化共建

为了让中堂龙舟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下去,也为了让龙舟制作技艺更好的受到保护。建议中堂镇可以建立龙舟博物馆或龙舟展览馆,展示中堂镇的龙舟文化历史、历年的龙舟盛景、传统龙舟的制作技艺以及中堂的龙舟文化研究成果;另外要扶植龙舟制作生产性基地的建设,让制作基地不仅承担起传统龙舟制作的功能,更能担负起龙舟制作工艺的传承、龙舟制作知识的推广、龙舟作品的展示等功能;对于学校,可以让学生们来到博物馆、来到制作传承基地感受龙舟文化,了解龙舟文化,也可以多举办龙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剪纸、墙报、绘画、征文等,师生共同创作龙舟舞蹈、开设3人小龙舟体育活动、进行龙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龙舟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师生更系统的了解龙舟文化,让龙舟文化深深的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结语

中堂龙舟景是一个以龙舟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它是属于中堂人自己的节日,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要传承、发展好中堂龙舟景,就必须保护好这龙舟文化的生态环境、将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赋予中堂龙舟景更多的功能和内涵,与时俱进,通过馆、校、基地共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堂龙舟景,参与进来,融入进来,使中堂龙舟景成为中堂的城镇名片,树立成东莞形象的新标杆。

参考文献:

[2]东莞市中堂镇志编纂委员会.中堂镇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3]高培军.浅析江西九江龙舟文化的发展.九江学院学报,2009(6);

[4]黄衬安.东莞龙舟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我想对你说(4)
妈妈我想对你说
妈妈我想对你说(2)
说说我的心里话
妈妈我想对你说
自然美景之绿萝
自然美景之桃花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1)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5)
我想对你说
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自然美景之可爱的月季花
妈妈我想对你说
简析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
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的分析
新保利大厦机房消音工程介绍
变电站的噪声及其控制
武汉市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状况及控制对策
吸声处理与室内降噪
竹子的森林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手段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
环境排污达标的噪音污染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工艺
柴油发电机组噪声计算
好歌厅酒店等音响噪声的传播特点及防治
污泥的高温堆肥处理法
沼气焚烧发电首先为污染减量
《美丽的小路》整体阅读感知
《美丽的小路》随堂练习 巩固篇
《美丽的小路》教学重点
《美丽的小路》重点问题探究
《美丽的小路》重点字词梳理
《美丽的小路》老师语录
《美丽的小路》重点字词的意思
《美丽的小路》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松鼠和松果》趣闻故事: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美丽的小路》教学难点
《美丽的小路》随堂练习 提高篇
《荒野的呼唤》读后感
《荒野的呼唤》读后感
《小海蟹》
《美丽的小路》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