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生活”乱弹 (二题)

“生活”乱弹 (二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6-03-04

“生活”乱弹 (二题)

邹进写诗

邹进写诗。他写道:“假如终将痛苦地死去”。他似乎觉得这是一行极为重要的诗句。于是干脆将其用作了第五本诗集的名称。

但是这句话怎么是诗呢。成年人谁不知道自己“终将”“死去”呢。而死亡是痛苦的事,无论是病痛、衰竭之痛还是恐惧之痛,终归它使人生有痛,且为终极之痛、终命之痛,这也恐怕是尽人皆知的。这句话因此只是说出了一个事实。就像邹进写诗,首先是一个事实。写出一个事实不等于写出诗来,而邹进写诗的事实则可以写出诗。

说出事实真相不容易。如果有谁在评论中夸赞说你“直面死亡”,那他褒奖你的意思是说你勇敢,因为确有为数众多的人不愿面对死亡,或被庸庸碌碌所遮蔽意识不到死亡。他们在“活着”啊,东北方言说一个人忙事,就叫“忙活”,比如问邹进你在忙活啥,回说我在忙活写诗。这问答之语好像没什么,可想着想着也可能变了滋味,其中的挺普通的“忙活”一词也似乎带上了意味(诗味?):忙活就是忙着活,这就直指了世上忙事的本质。而且,你看这个“忙”字,一边是心字旁,另一边则是死亡之亡,忙的本质于此可以被理解为直奔无,为白忙,为死亡。原来不用你说,在你之前,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早已直面死亡,早就透露了语言认识与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古走来,什么词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样一说,其实我们已被语言、诗句的“直面死亡”吓出了一身冷汗。可见诗中的戳穿真相的确是一种勇敢美德、一种真诚而勇毅的诗德。而即便这样,那直面真相或勇敢就可以成为诗吗?似乎也不这样简单。新闻、哲学、历史等也都要直面其视域中的真相,何诗独为?

但是邹进写诗,邹进写下了诗句,这是肯定的。从这句诗看,“直面死亡”加上了“假如”,就变成了诗句。我仔细想了,以为“假如”才是真正诗性的,因为“假如”可以飞翔。一假如,“终将痛苦”之外是不是还有快乐,终将死亡之后是不是可以不死,都发生了不确定,都模糊一片了。那么这是诗句,一边直面死亡真相,我们毫不怀疑其千真万确和诗人的勇敢真诚;另一面又提供推翻、矛盾或悖论,说死亡是假如或说痛苦地死亡是假如。这是悖论语言,而你一旦涉及悖论语言,那就具备了诗性。就像一部时下曾大卖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个时髦的名字,因为首标一个“致”字,便风情万种,便有了诗性,便可以招摇过市,致,是一种飞翔的姿态,它反抗了终将逝去。

只是邹进写诗,写到这第五本诗集时,生出了死的话题,且用作显眼的标题,这是真正的生命症候。忙活中忙里偷闲想想,有些话题说来就来了。人过五十天过午,诗写过五十又能怎样?诗是对生命的咏叹,一不小心,生命就咏叹了写诗的你。从第一本诗集《为美丽的风景而忧伤》到现今这本《假如终将痛苦地死去》,这是一个生命过程。生命过程,这又是一个文人们爱用的表达法,而对日常之人来说,生命过程就是生活过程,生活概念里已有生的位置,包含了出生、生长这些积极的意向或正能量,包含了生命,但除此之外,生活概念还注重活,正是在这个活里边,邹进写诗,遇到了死的现象及其问题。

邹进写诗,是在生活里写诗。

诗人们并不是都按自然或生活的规律在人过五十天过午之后,才自然而然地碰到了死亡的话题。有些青年诗人早早年纪就开始在诗歌中咏叹死亡,或者认为死亡是诗的永恒主题,为了像一首诗像一个诗人就玄思死亡,就命定着咏叹死亡。此处的死亡属于终极属于哲学,自然属于与终极与哲学比肩或从属于前者的诗,这种情形下,这死亡就成为一种死亡主题。但总予人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那黑暗的死是奇崛和悲壮的,也是压迫你的,甚至是不无矫情的,它玄思在上,高高在上,超越生活,因此喜欢和语词中的生而不是活相对共联,如所谓生死相依,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云云,成为一话语定式。而其实你仔细想想,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里的生,包括了出生以及出生之后的生活过程,可见古典或传统语境是愿意言生并用生涵盖了世俗的活、生活之义的。相比之下,现代语境不以生代活,它直截了当的主要是世俗生活语境,生活成为主题词,因此死亡就不会是绝大的绝对的主题而只是话题。凡是把死亡当作一个绝大的事的作了主题式宣示和操作的诗人,都是传统生的思想语境的接续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邹诗篇中的死亡是现代诗的一个侧影,是人生的话题、生活的话题、诗的话题,而不是死亡主题;它是生活\生命中的必然所遇,而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命题。只有生活,才是这个时代的诗的真正主题。上世纪五四时期以后,人们常谈“人生”,而少谈“生活”,谈“生活”,也仅在衣食住行;后来李泽厚直言“人活着”,这是“生活”话语的转换,是强调“活”,是祛除以生代活的努力。

邹进从前很少写到死亡,因为他没有遇到;他写了死亡,是因为遇到了死亡。不光邹进,我们都开始越来越多地遇到死亡,亲人们、同事同学们,越来越多地成为名片上的记忆。大年初一,诗人称它为忧伤日,“我带着忧伤整理名片/名片上的名字带给我忧伤//胡忠,你不是一只真老虎吗/怎么叫人一捅就破//老马,你那节肠子/还是要了你不老不小的命”;而那些活着的人的名片,一个个名字“带给我忧伤/心灵之死更让人痛惜”。忧伤已统一了死,死又统一了活。其实早在前一日,诗人叫它复活日,“昨夜,他们同时复活在/我的床上,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记得,你是我们的亲人/你曾经有过一段快乐时光”。诗人的视野就这样由现时的生命之活向后展开。到了大年初三,诗人叫它怀念日,这时他已不再从人的生命之活退向死亡,而是越过人之生活,退向了人之前的猴子:“蓦然回首/几万年过去了/我也将变成一块化石/抛掷于荒野/不经意间/退回几万年/回到它们中间/用同样的语言。”即便在备忘日(初七),诗人所备忘的对象,也在人生活界的那边:“只剩下这副躯壳/表明你来过这里/如今你是一株植物/被自由的阳光照耀。”在这本诗集中,诗就这样遭遇了死,一点儿也不突兀,仿佛死也是生活,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人以如此生命过去时的回望视角来说话的:“传说我一百岁/有人偷偷在我门前/放下一束勿忘草/是你吗,还记得我?”而“我早已离开你们,/激情在另外一个躯体上蔓延”;诗人忧伤父辈中的亲人,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后,都“只能跟死神会面”,甚至自己也吃起“亡者蛋糕”,逼近末日,“一步之遥”,生活如同一场“健康体检”,“器官和内脏,被搁置在不同的房间”,被怀疑翻看,叫我们如何不忧伤。 邹进写诗,也不是没有了爱、友谊、同情与理想,仅只死亡的话题,只是死亡,这生命的征候,这生活的深夜,开始降临。这是新的生活性的拥抱,是用死的话题来说活的想法。在为美丽风景,为黑夜与白昼硕大无形的翅膀,为一匹月光下的动人飞马,为坠落的四月黄昏而忧伤之后,为一种有死亡内容的生活而忧伤,悟道诉情,我们欢迎这时刻的诗中应有的降临。这样的话题,在他上一本诗集《今夜倚马而来》时,就已频频遭遇,病痛和故去的亲人无疑开始震惊了诗人的生活之心。他开始“透过云层”的对话,甚至写了一首题为《一个人死后被遗忘的速度让人惊讶》,刻毒刻薄吗?不如说是刻骨铭心。

还是要坚称,这够不上死亡主题,它的主旨、精神溶解在生活诗性中,死如日常遇到的话题,方向所指在“活着”。邹进写诗,说:人生如闪电过后/又重归黑暗/活着不是明天的事/活着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类似的言辞,我们在当代小说家余华、莫言、贾平凹那里早已听到了。“活着”作为“生”的祛魅,是蔓延文坛的时代之雾,但来到诗界,尤其在邹进这里,还是让我们暗暗吃惊。吃惊于他如此对死亡作了生活性的阐释与回应。

此时,此处,面对邹进写诗,诗评家也许要习惯性地引上几句尼采,或者荷尔德林,或者海德格尔,说出“诗意地栖居”,或者“神性”等言语。这样可能是阐释的一个路径。但是邹进写诗,是为了诗意的栖居,那么更多的人不写作诗歌,就不能诗意地栖居吗?诗意地栖居是诗人专有的权利?私以为,大可不必计较于诗意的形式,问题也许不在诗意地栖居而在栖居的诗意,栖居中的“诗意”不过是一种隐喻,在隐喻的意义上,诗意不等于写诗,诗意不唯诗人,诗意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活着,本身即是诗意。作为文体形式的诗歌、写诗的诗人,都是生活之一种,诗意之一种。那种把“超越”、“精神”作了不切实际的夸张的做法是精英式背离真实生活的。邹进写诗,正在于将现代诗和生活经验融会贯通,让诗的超越返璞归真,重建诗的生活精神。邹进生活着,活着,活成一个很成功的书业CEO,再想想那些同样在生活着成功着的著名诗人万夏、沈浩波们,他们写诗,写很优秀的诗,将诗统一于生活的天空,不过是他们的生活之一种,无所谓超越,要超越也是生活中的超越,生活性质的超越。

邹进写诗,写起一种生活诗;邹进写诗,是一种诗生活。诗生活包括吃饭睡觉、家庭朋友、工作、思考,触物生情,感兴赋辞,以诗意和天下万物人类相沟通,团结协合。诗生活就是这样的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过程,死也不断,死后即是生,生然后有活,活的生物连续不断,老子、庄子、孔子、杜威,他们都早早地这样认为了。而诗意是生活之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语,而无论你写诗否。但写诗有一样危险,就是过多地仰望星空,忘却人间烟火。

中国诗歌早在魏晋时代,按照王瑶、李泽厚等学者的说法,开始了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大约自宋代起,就开始了生活的觉醒。但这是古典时代的生活觉醒。中国现代新诗本身应是现代生活意识觉醒的产物,尤其是与生活一致的生活语言的诗意觉醒。这觉醒的历程复杂,“生命““生产”“革命““建设”的话语笼罩,时常与日常生活隔了一层,甚至对立悖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诗的生活意识又见汪洋之势。我们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宋诗时代”。启功先生说过,唐诗是喊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借用这个中国诗史上的唐宋诗之辩,我想,如果中国20世纪新诗是另一个“唐诗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的中国新诗是否迎来了它自己的“宋诗时代”?宋诗是想出来的,指其以理挂帅,但生活诗不能仅有理这一个维度;它除了理的寻求之外,还应有一个味的维度,这生活诗也从品味中来。生活之质感或浓郁亲和,或日常可感,或淡然处之,都得品出讲究。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尤其是生活诗遇到死亡话题,平淡宽厚,洗却铅华,返璞归真,就更难。

我看邹进写诗,写生活诗,悟理体味,都沉入其中,都有收获。其间多少,理多少味,大家宜细细品来。

满纸生活言,谁解其中味?

文学“评论”的“心”

也许因为去年写《中国文学的“批评”问题――“批评”与“评论”的百年语用纠缠及其所见时代风尚》一文,查询、浏览过不少有关“批评”与“评论”这两个概念的材料,因之也就对这两个词颇为敏感,所以一看到《风景说不尽――桑永海文学评论选》这个集子名称,便好像有了可以说道说道的兴趣。

我想说,永海先生乐称自己的文字为“评论”而不是当下很时髦的“批评”,真是个文学的有心人啊。所谓“有心”,是说他的用词之讲究,不以时髦的“批评”自我标榜,而取用平和普通的“评论”,是一种自觉,自觉即“有心”之谓也。

在文学的意义上,相对于“批评”一词明显的姿态性、指向性乃至否定性,“评论”,评则平也,意味着更多客观性,更多平和的包容度,也显示一种风度。或者说,在永海先生这里,“评论”一语所显露的,或许就是它内孕着、包容着“批评”风格而形成的一种更宽容的可称之为“评论”的风度。

桑永海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语文教师,却一直从事文学评论写作,尤其退休后的这些年,更是将文学评论写作当成一件专心的职事了。我想,以他几十年的资深文字生涯,这“评论”二字,在此虽与“批评”仅一字之差,其间却有他谦逊的态度,有他典雅而包容多面的风度,有他自一个“评论”一词曾经盛行的时代历练而来而有所陶冶的知识素质,也算是标明了属于他个人的一种历史向度,这我是体会得到的。是啊,对一个在当下文学批评界(估且还是用一下“批评”这个时髦的词吧)热衷于主体性价值和姿态性展示的“注意力经济”的时尚潮流中,能够自称“评论”的人,我是尊敬的。平心而论,我很理解也很欣赏“批评”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文学界的流行,却也认为“批评”一语的含义(如果不人为硬性规定的话)并不能道尽当下所谓“文学批评”的全部。在这个时候,不忘掉“评论”一词,进而以批评/评论这个双词结构来支撑、概括当下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现状,是很恰当的。这也符合永海先生这部文集的实际情况。 翻开集子,在“批评”与“评论”之间,其实我们可以很好地来理解永海先生的这些文章。

按说,他应该是靠“批评”在文坛上博得些名气的。比如,他受到广泛关注的有关鲁迅的一系列文章,就是直斥撤掉《阿Q正传》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为“文化的浮躁”,反驳“少不读鲁迅”的怪论而旗帜鲜明且论据充分地提倡“青少年最宜精读鲁迅”,以及对韩石山等人“歪解鲁迅”的逐条反驳,并指出“鲁迅是打开中国大门的一把钥匙”。除此,他还有关于郁达夫的“自我暴露”问题,关于“郭敬明现象”,关于格致散文及散文的虚构问题,关于中小学语文课的弊病与文学教育的缺失,关于阅读现状分析的一系列文章,等等,这些文字都是“批评性”的,都是有的放矢的,锋芒所向他所认为必须予以批驳、指斥其危害的。由于其问题性、批评性和论战性,这些文章曾有多篇发表在一个以《新批评》命名的专刊上,以及比较高端的文化媒体上,还有的被《新华文摘》转发,一时有了广泛的影响,这也是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核心部分。凭此,我们可以认定,在国内近些年文坛的上述几场重要文化文学讨论中,桑永海都没有缺席,他参与其中并有很出色的表现。这出色,就表现在他于文本内外所散发出来的颇为生动而真诚的“批评”精神。而且,他的这些文章虽然有浓郁的书卷气,却很少时下流行的“学院批评”的“论文八股”气,也没有所谓“媒体批评”方式的那种煽情、炒作、浅尝辄止或不求甚解。篇幅不长,却能信手征用大量材料,抓住要害,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或反驳,是有着出自文学之真心诚意的“立场”的。其文体自由灵活,语言简洁犀利,颇具“杂文体”风范,所谓“批评”在他这里,也就最贴近本义了,可谓批则酣畅淋漓,批中出评,“批”然后得理、在理,直奔真理。应该说,此点(即杂文体的批评)在当下文坛批评家中,也聊备一格,写家并不很多,于此我们也大可称他为“批评家”的。

但是,依我对桑永海的理解,他之所以更愿意标称“评论”而不言“批评”,大概是他在用词的意义理解上认定:“评论”完全可以包容、涵盖“批评”一词,却不宜反过来用“批评”来涵盖“评论”。“评论”在语义上无疑是更宽阔、更具基础性的,而“批评”不过是宽泛的“评论”中的一种以反对、反驳、指谪、论争乃至批判为主的方式,即“批评性”的方式;除此,“评论”的语义中还包括诸如判断、说明、分析、阐释乃至鉴赏等方式和内容。对于这“批评”与“评论”之间的精微语义差异,富有经年累月文字经验的作者潜心即久,当应心知肚明。

正是在使用“文学评论”这个总的概念之下,桑永海在前述的诸多“批评性”文章之外,还收进了很多“非批评性”的评论作品,大都属于分析、评价、赏析性的文章。

那么,桑永海的文学“评论”又是怎样的一种含义呢?我们来看他的“评论”对象,如果用一个简单概括的说法,那就是:文学经典。进而这文学经典,既是“对象”又是“价值”,即便所评对象不是文学经典名家或名作,其实他的评论之心,也是以经典精神而充实的。那种由数十年以文学经典滋养成的崇高、优美、深邃的文学理想精神,成为他“评论”为文的根与本,成为无尚之价与值。他的所谓“风景看不尽”,正是他以文学评论的方式领略、鉴赏、维护的各种“经典”及其理想精神。在文学经典的阳光下,他笔下的“评论”文章构成了这个集子的全部生活,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于一身的桑永海的生命生活,“评论”不过是他的这一精神理想价值统一体的真实体现。

读过他的全部评论文章后的印象,可以肯定地说,文学经典是桑永海的全部评论主题的焦点,而对他视野中的文学经典的态度,便决定或规约着作者评论文体的情态和立场,如果你扭曲、贬低或者遮蔽、误解了这文学经典,他会执笔而出,批而评之,写下如前面所提到的有关鲁迅等的批评性文字,有“杂文风”。除此而外,他就生活在阅读、品评文学经典之中了,或者,带着由文学经典生活塑造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而去介入、品评身边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读书与文学教育生活。涵泳其中,日积月累地捡拾、打捞,他的“评论”也日益老道而精进,又形成了一种“读书随笔体”的“评论”写作路数与风格。他“杂文体”的“批评性”评论文章是捍卫经典;而“读书随笔体”的评论文章则是在谈如何读经典,如何赏析经典,如何用经典开展文学教育,如何以经典精神和标准来评议身边、当下的作品。这其中有不少鉴赏篇章看得出都是长时间品鉴孳乳的结果,它可能只从一个小点钻入,却牵线了不同时空的段落和句子,于是不同的文人文事文笔开始互文应和,开始互相启发,互相比参,意想不到的文脉开始生成,那是一种如同发现般的精神性的内心欣赏和文本评议。像《我读译诗》《一注难得》《误读之美》《我读钱春绮》《遥远的水一样的春愁》《月光诗人莫泊桑》《你可爱的小脚不冷吗?》《〈诗经〉的世界》《追寻遥远的牧歌》《我的永远的“罗莎”》等赏析篇什,可谓他评论集中的上乘之作。到此,我们便明白,桑永海这些“读书随笔体”的“评论”实在是那些锋芒犀利的“杂文体”“评论”的基础,没有前者的铺垫和积累,便无后者的锐利与先锋,二者正是以平实宽厚的“评论”概念包容为一体的。当然,如时下不无“显摆”的做法,依仗语言约定俗成的现实原则与本性,用“批评”来统领“评论”,虽无不可,但那注定是不自然的语义的人为性“强势为王”或“强词夺理”,而这是我们“有心”诚恳的作者所不取的。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桑永海的文学评论实践,始终以文学经典为标准,而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以鉴赏与批评的双重应对为姿态,这路子无疑是正确的。正如康德关于文学经典那个著名的论断所言:“这些代自然为艺术立法的天才作品,就是判断其他作品成败的最高法则和最高依据。”

大量的历史材料说明,“五四”以来的近百年时间里,除了1949年后至1980年代前期的一段时间,我们在汉语中大都习惯于用“文学批评”,而以“文学评论”辅之。其中原因,大约“批评”一词在“五四”后更符合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化的破旧立新的需求和批判的激情,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则更切合一代人彰显文学主体性价值的思潮。直到今天,喜用“批评”,一直是表达个性、强调批评者主体形象的主要方式,成为一种文学时尚的话语趣味。“批评”一语在文学上被硬性强制用于表示包括了所有的文学评论方式,这对于约定俗成性质的词汇语义固无不可,却是以很多时候的不自然的语言行为而使“评论”一词受到某种压抑,乃至于使“批评”一词本身也有不同程度的扭曲,总是需要特别的理论解释,然而终究有碍于辞而不达其义。时尚流行所及,于是为了彰显个性、个体主体性价值的主流用法“批评”一词,最终因其“脱俗”的文学时尚而成为一种“俗”。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随俗容易,而于俗有清醒有选择难,桑永海之用“评论”,一词之用可见心。“批评”是一代文学人的所爱,这一点,在我,在桑永海,都是不反对的,甚至也不妨经常随俗地拿来用一下,但终究会有在语言使用上“实事求是”的时候,我想桑永海在掂量本书的书名时,是平常心、求实求是心占上风的。相比于“批评”一语,“评论”更显生活性的本色,是生活性的话题和场域。

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语言分析哲学的名言:用法即意义。同样我们可以从桑永海的“评论”一词的取用和讲究中,得到一个相似的说法:用法即心。如果说用法即生活,那么生活即心。

评论或批评,这终究是一个问题。或许,理性地看待“批评”,尊重“评论”,这两个词终究谁也离不开谁,这是生活的混搭与合理性,生活着总是合理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永不凋谢的花
《西游记》与我
童年趣事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我“恨”爸爸
大宗潭风景区导游
一句名言的启示
我爱我家
童年趣事
一起合作
游南湖公园
寒假趣事
后悔的事
想起那件事
勇于挑战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核算浅析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分析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改革及完善
食品安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推进丹东临港产业集群战略意义研究
新型开放格局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财会基础管理的加强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在辽宁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券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与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
开放性----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选择_语文论文
“一三二”语文教学法初探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测试的几点启示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上)_语文论文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多元化走向_语文论文
“从”有“率”义考_语文论文
“一多二精”语文诵读试验述评_语文论文
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_语文论文
紧扣重点训练到位_语文论文
开展语文活动课_语文论文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_语文论文
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概说_语文论文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试论语文习惯的养成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