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记者的精神追求

记者的精神追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记者的精神追求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为党报记者,肩负着壮大党报、发展党报的历史使命,更需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那么,党报记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特质,何处是党报记者灵魂皈依的港湾?笔者认为,不妨从中国新闻界灿若星河的明星中,挖掘蕴藏的精神财富。因为,他们的新闻情怀依然引领着新时期党报记者精神追求的方向。

“尽忠代谋”的热情

明星案例: 邹韬奋,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记者。他在主持《生活》周刊的7年里,以其独特的“服务精神”,硬是把《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广大影响的刊物”,“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他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认真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者信息。邹韬奋说:“编者每日一到夜里,独处斗室之中,就案旁拥着一大堆的来信,手拆目送,百感交集,投函者以知己待编者,编辑也以极诚恳真挚的情感待他们,简直随他们的歌泣而歌泣,随他们的喜怒而喜怒,恍然若置身于另一天地中,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辄感负托之重,期望之殷,竭我智能,尽忠代谋。”

在服务精神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傲慢症。

读者找上门来,总以工作忙、没时间、写稿件等理由推脱敷衍,对群众疾苦毫不关心。面对群众上门反映的维权、讨薪、救灾等求助时,冷眼旁观,不愿倾听介入,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在采访时,以“无冕之王”自居,喜欢摆谱,喜欢被采访对象“请”去采访,时常要求对方车接车送,甚至乐于笑纳对方送的土特产。采访中,问语生硬,俨然“盘问”,官气十足。回到办公室,喜欢用电话“遥控”,吩咐通讯员传稿,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通讯员提出的问题,搪塞敷衍,不屑回答,更谈不上沟通交流、热心辅导通讯员。有时,干脆照抄通讯员来稿,心安理得在通讯员名字前署上自己大名,然后传所在媒体发表后“挣工分”。对通讯员传来的“恳请斧正”但质量较差的稿件,懒得修改,不屑留言回复,让此类稿件“石沉大海”,让通讯员“望穿秋水”。

“奉若天职”的赤情

明星案例:范春歌,《武汉晚报》记者。她用生命体验诠释新闻,仅在1989年,就骑单车纵穿神州大地采访,途经云南、 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64个县市,全程4076公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她说:“只要世界上有路,就有上路的;有天职,就有听从召唤的;有死神,就有敢于赴约的。”在采写新闻的路途上,她经历过生死考验、漫长行程中的诸多不便和旅途中的伤痛。她采写的一篇篇来自世界屋脊的生动报道,就是在氧气瓶旁完成的。2009年10月,她在自己的一篇博客中写道:“我庆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只有这样的时代才给一个普通的地方记者提供辽阔的采访疆界,才能接纳个性化的采访方式和写作风格。今年国庆节,我刚刚度过五十周岁生日,我骄傲,五十岁还在做记者。”她对新闻事业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在新闻理想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安逸症。

一日早晨,笔者随机找来几位年轻记者,问当日准备了哪些采访选题,居然说不出一条有价值的选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如无精心准备,一天肯定采写不到什么好新闻。这样的记者像“宅男”“宅女”,坐在办公室等记者部主任“派活”,然后,泡会议、拿材料、随市领导活动,写点八股式的、干瘪的时政新闻交差了事。他们觉得,上述采访安逸轻松,光鲜体面。既无烈日暴晒,又无风雨袭扰,且发稿及时,“工分”好挣。而到基层采访则觉得“苦累难”:人难找、费时间、费精力、费成本。于是,QQ、电子邮件代替了一线走访调查;电脑前的百度搜索、复制粘贴让位于现场的辛苦采写;千篇一律的新闻通稿、通讯员来稿取代了深思熟虑后的公正结论;打电话、编材料、整理记录成为采访的便捷方法。

他们不想主动进工厂、走车间、跑社区、下田头,不想做新闻事业的主人。在他们的身上,鲜有新闻理想主义的情怀和痴迷新闻事业的奉献精神,充斥着利益的争夺和报酬的计较,甚至甘愿给自己贴上“新闻民工”的标签。

“勿忘人民”的深情

明星案例:穆青,原新华社社长,新闻经典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他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勿忘人民”。他说:“我们培养和训练记者,一开始就应该让他们到实际斗争中去闯,去滚,养成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他曾有过这样的心灵自述:“在4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与人民群众一道经历过时代的波澜,迎接过斗争的胜利,多少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感情教育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像一团不灭的火在我心头燃烧。我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通过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用他们身上的革命火花,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他们的精神力量,用他们的追求和理想,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

在职业操守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浮躁症。

一是心态失衡。如今,“报纸危机”、“报纸终结论”、“报纸冰河期”、“报纸的生死拐点”等唱衰报纸的论点甚嚣尘上。在这股声浪中,一些记者陷入“明天早餐在哪里”的集体焦虑中。不安心党报工作,对新闻事业的敬畏感下降,导致不断出现严重损伤党报公信力、影响力的重大责任事故。二是职责失位。在当今舆论场中,“三俗”新闻作品频频从电脑、手机屏上弹出,充斥受众视线。相反,那些深入人民群众中采写的有分量、有价值、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在党报刊发后,似乎关注度不高、影响力不够。于是,少数记者在新闻采访上出现选择性困惑:是不畏艰难、不辞辛苦到人民群众中去,充分挖掘反映火热生活、鼓舞人心的新闻作品,还是采写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三是行为失范。少数记者过份在乎自己的个人收入,功利心太重,甚至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行为上失范,导致少数记者不但没能成为受读者尊重的人民记者,反而成为违背职业道德、大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遭人唾弃的人。21世纪传媒系列案件,是一个令中国新闻人蒙羞的反面教材。“新闻才子”、曾怀有强烈新闻理想的沈颢,因犯敲诈勒索罪、强迫交易罪、职务侵占罪而锒铛入狱,令人痛心、警醒和反思。 点评: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党报记者重任在肩,笔力千钧。普利策说:“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在众声喧哗的舆论乱象中,党报记者更需突出政经视野,坚守道德高地,呵护文化绿洲。 继续“走转改”吧!因为,基层,永远是新闻的源头;生活,永远是新闻的富矿;精彩,永远是在采访路上;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老师。继续与时代同行吧!因为,读者受众在哪里,新闻宣传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

“绝不苟同”的性情

明星案例:郭玲春,新华社记者。她把会议新闻的导语写得“精巧凝练,独具特色,富有魅力。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熠熠闪光,光彩迷人。”她打破了“新华体”模式,“开阔了新闻工作者的眼界”。她说:“我有一个追求,那就是,我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她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等作品,与众不同,是新闻中的精品。她说:“新闻,要永远给人以新的感觉,包括内容到形式。某种样式多了,我就不写。我看报,若发现自己的报道在形式上和别人的类似,我就感到不安,对自己产生不满。”

在创新意识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依赖症。

某某领导指出,某某领导要求,某某领导强调……翻开时下一些报纸,类似语言比比皆是,千篇一律,干巴生硬,毫无个性特点,读之味同嚼蜡。这就是一些记者犯的“依赖症”,抄袭大报语言,模仿别人风格,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文风老套。有的记者一年写几十万字甚至百万字的报道,却没有一篇拿得出手的文章,更别谈参赛获奖。他们的作品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 照本宣科发表上层机关报告指示的稿件多,发表下层实际生动事例的稿件少;冗长琐碎一般化的通讯多,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有中心有价值的精炼的新闻少;罗列现象、铺陈条文的华而不实甚至不华不实的总结文字多,扎扎实实地从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且能指导实践的文字少;经常见过的重复雷同事情的稿件多,一时一地某人某事的新特点、新经验与新方法的稿件少。一些记者不愿研读国内、国外优秀新闻作品,不愿探索改进文风、追求个性化写作的新路。像老驴拉磨一般,围圈打转,不越雷池,不知如何超越自我。结果,多年以后,进步迟缓,“涛声依旧”,鲜有得意之作,不被读者认可和欣赏。

“倚马可待”的激情

明星案例:范长江,原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名著《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他做事雷厉风行,绝不拖沓,出手快,有倚马可待的激情和才华。他走遍大半个中国,及时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他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在专业能力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拖沓症。

少数记者干事拖拖拉拉、效率低下、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有采访任务时,他们抱怨工资低、工作强度大、拈轻怕重。采访完成后,他们不愿趁热打铁,加班加点,快速写稿,而是磨磨蹭蹭,能拖则拖。编辑多次催稿,才拿起笔来,匆忙写作。然后,懒于打磨作品,交差了事。在他们身上,难见“口勤、腿勤、手勤、脑勤”的基本素养,难见精品意识,呈现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状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活着,我快乐
小镇的狐狸
难忘中秋
河边漫步
我的妹妹
襄儿
堂弟,一个小孩
珍爱生命
远远的,一个童话
沙漏,漏掉了童年,积成了童心
画好每一朵花
在雨夜打伞的星星
运动场上的他
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学会了刺绣
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校教育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及意义
风光旖旎万仙山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建设
“问题婚姻”也不是非得靠离婚解决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浅谈基于微课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面向太阳,不问春暖花开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挑战与对策分析
珍爱生命,远离肥胖
4大恶习催人老
带饭族的健康建议
自古贤良出廉家
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
《大堰河——我的保姆》探美_语文论文
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手段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_语文论文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_语文论文
教师示范,由读入写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语情感悟和情境优化_语文论文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_语文论文
作文的几种修改方法_语文论文
重视导言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导言设计_语文论文
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_语文论文
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_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活动课程”贵在“活”而“动”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