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刍议感恩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刍议感恩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6-03-25

刍议感恩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感恩概念的内涵、特点等基础上,探讨了运用感恩理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认为应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塑造感恩的积极人格层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从培养大学生感恩的积极情绪入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感恩干预纵深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感恩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用;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兴起后,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诸多研究表明,感恩与心理健康、幸福感有密切关系。感恩,无论是作为一种积极人格特质、正性情绪还是传统美德,无疑都是古今中外人人称颂的人类美好特质,但从感恩的视角,也就是利用感恩提升人类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和探讨还很少,本文欲从感恩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利用感恩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感恩的定义及特点

感恩的定义来源于英语grace, 表示上帝带给人类的爱与恩典,及由此产生的感恩,意思是慈爱、善心和感激。[1]关于感恩的定义存在几种观点, 在本研究中,对感恩的定义采用的是Mcculfough等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感恩意思是个体用认知、行为和情感理解或者回馈因他人或他物的帮助或恩惠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2]

总体而言,Mcculfough等人提出关于感恩的概念有以下方面特性:首先,感恩是一种正性的情绪。其次,一般来讲,个体是在意识到自己得到了某种好处,并且这种好处是别人的无私帮助之后,才会产生感恩情绪。再次,感恩是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人际间产生的,也就是说感恩是人际间情绪。另外,感恩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或者说一个人在得到了他人给予的恩惠之后,感恩可以激发他做出利他行为以作回报,即做出对施惠者、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要指明的是,施惠者给予受惠者的恩惠可以是物质的(钱、物),也可以是精神的(情感上的支持)。感恩的对象很宽泛,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没有人的意图的他物,例如神灵、宇宙、大自然、动物等。[3]

二、感恩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机制

1、社会认知理论

感恩的认知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移情性情绪,它基于个体的对其他人的移情能力,而移情也是一种认知系统的产物,它基于对事件的理解,否则就无法产生移情,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是感动和喜悦之情的混合物,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获益来自施惠者的有意行为,就会体验到感动,当个体意识到施惠者的行为对自己带来帮助时,就会体验到喜悦之情,受惠者对施惠者付出的努力就产生了正向移情,即对施惠者欣赏和认可之情。[3]经常体验到这种感动,喜悦,欣赏、认可等积极的情绪。而这些正性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2、拓宽建构理论

Fredrickson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宽建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感恩作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宽建构持续性的个人资源,包括个体的身体生理资源、智力资源,人际社会资源,心理资源等,而且还能抵消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生理和心理效应。[4]该理论得到了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持。

3、内外在目标理论

研究表明,感恩可促进个体内在目标奋斗,同时减少物质主义目标,而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有三种基本需要:自主、关系和能力,若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则个体具有较高的幸福感;物质主义者(追求财富、名声、形象等)较少满足这三种需要,而内在目标奋斗者(关注良好关系、个人成长、社会资本等)则较多满足这三种需要,内在目标奋斗者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物质主义目标者。[5]因此经常体验感恩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幸福感水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标。

4、应对理论

应对理论指出感恩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起作用的。Wood 等人以 236 名 18 至 30 岁青年为被试考察了应对方式在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 感恩个体在面临风险情境时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应对评价, 同时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 包括更多寻求工具性和情感性社会支持, 更多采用接近或解决问题应对策略(如积极应对、计划、积极重释情境、尝试发现发展可能性等), 以及失败后更持久坚持和更少通过物质滥用等适应不良行为,即感恩通过积极的应对评价减少了个体对压力情境的感知,进而促进了个体社会适应, 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6]

5、积极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感恩是某种类型的情绪反应的稳定倾向,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特质, 同时感恩与大量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与众多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感恩倾向降低了人们体验正性情绪的阈限值,感恩测验得分高的人通常生活满意度较高,体验着更多的正性情绪,及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如憎恨,嫉妒和抑郁等。[7]从这个理论也表明了感恩与心理健康因子的紧密关系。

三、教育实践中如何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的大学生应该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学会感恩。最近,Wood等提出了关注生活中各个积极方面的生活取向的感恩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感恩是一种关注生活中积极面的世界观。生活取向的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情感, 是对自我、 世界和未来的正向信念[8],过去研究者认为感恩总是指向感激他人的助人行为。但是Emmons和McCullough等的调查表明, 被试列出的感恩事件的清单上甚至写了 早晨醒来 这样的生活事件, 而并不都是直接指向特殊的给予恩惠的人。[9]可能是具有较高感恩倾向的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有较强感知能力并能够享受其所带来的体验的更多的幸福感。有研究发现,幸福感低的人比幸福感高的人在临床上患抑郁的可能性高7.16倍。[10]因此, 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人的帮助,也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一切积极的方面。通过增加感恩经历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幸福感,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增强对抗抑郁的心理弹性。

2、从塑造感恩的积极人格层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人格特质。在日常生活的情感背景下,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地体验到感恩,许多研究表明具有感恩倾向的个体是快乐的人,而且表达感恩能够加强个体的积极情绪。因为感恩特质使个体更容易注意到身边发生的积极的事情,并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由于经常体验到各种积极的情感,使得个体的心境更佳,因此也更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McCullough等对238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感恩倾向的人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感恩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效度。 感恩能够预测8%的对生活满意度的个体差异,以及2%~6%的个人成长、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纳中的个体差异。[11]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感恩的积极人格特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3、从培养大学生感恩的积极情绪入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感恩具有一种典型的积极情绪效价。许多研究在情绪水平上考察了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感恩倾向的人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因为感恩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地评价自己的生活,有较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感,Froh等对青年人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一般的积极情感后,感恩与心理健康呈线性相关。这表明感恩增加了单纯的情感效价。因为高感恩水平的个体倾向于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感恩提高了个体处理各种负性情绪问题的能力,扩大了个体的社会交际网,减轻了抑郁等负性情绪,既然感恩与诸多正性情绪呈正相关,也就是高感恩者就更多的具有希望、宽恕、自豪、满足、乐观、激情和总体的积极情感,因此我们可以从感恩入手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从培养对感恩的积极认知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某人在收到恩惠之后是否能够体验到感激的心情,恩惠的意图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与受到恩惠个体的归因方式有关。归因方式不同, 解释事件的方式就不同,所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因为情绪是认知系统的一种产物,McCullough等认为,当个体认识到自己是某种恩惠的接受者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强烈地体验到感恩的情绪。因为成为他人慷慨行为的受惠者,会使一个人有被重视、受尊重的感觉,这会增加自尊和感到社会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感恩者倾向于把自己的积极结果归因于他人努力,高感恩倾向的个体会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包括生活本身看作是一种恩赐。相反,不具感恩倾向者似乎更倾向于把他们的成功和好运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因此,我们应引导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积极的归因,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成就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而不单纯把好的事物看作是自己应该有的,这也会使他们保持快乐和心理和谐。 因此, 他们也不会因为美好事物的频繁出现而变得熟视无睹, 能长时间地维持一种内心的幸福感。

5、通过促进积极关系提升感恩促进心理健康

感恩和心理健康都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有关。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感受到社会支持较多的个体比感受到社会支持少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因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感恩是一种维持积极人际关系的机制, 并且感恩特质的培养需要这种关系的发展和保持。Tsang实验研究发现, 感恩有助于冲突的解决, 增加互惠的帮助行为,从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感恩能够加强和提高社会关系的形成与稳定,以及关系的联结和满意度,进而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 积极关系对感恩与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知觉的社会关系质量不同,感恩和幸福感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通过促进大学生积极地人际关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提高感恩和心理健康水平。

6、通过感恩干预纵深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有两种方法证明了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一种独特的因果关系:感恩干预和纵向研究。感恩干预是一种特殊的临床干预技术。Emmons等通过实施列举恩惠的干预活动, 结果证实列举恩惠感恩对于提升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有效。既然实验干预可以增强感恩导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那么我们就理应加强大学生的感恩团体训练和干预,比如,尽可能多的列举值得感恩的事件和人物,然后进行放松和冥想,对这些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度体悟,通过表达感恩可以强化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效果,因为这些练习对提升和维持正向情绪有很大的获益。由此可见,通过感恩干预这种有效技术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恩干预策略

感恩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还是一种提升心理健康的积极能量,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感恩干预,多方位开展大学生感恩干预与实践才能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培养大学生共情能力,激发感恩的内在动机

共情能提升人际关系,当受惠者对施惠者的行为产生共情时,受惠者才能体验到感恩。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的感恩干预应从培养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切入。激发他们感恩的内在动机。

2、从认知层面提高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因为只有受惠者意识到并且并认可施惠者的积极意图的时候,才能产生受惠后的愉悦、满足等积极的正性情绪,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行为。

3、从实践层面提高大学生感恩

将感恩心理转化为感恩行为,最终才能形成感恩的人格品质,实践感恩要从以下做起。(1)睡前感恩计数,每天在睡前用十分钟时间记录一天值得感恩五件事,写出感恩的原因,自己的感受等,(2)要学会及时表达感恩,对他人有感恩之情时,需及时表达,例如,当面正式言谢、一个小礼物、一条感恩微信,写感恩日记等来表达我们的感恩,愿意随时表达我们的感恩会使我们身心更健康。

参考文献:

[1] Emmons,R.A., Shelton,C.M.Gratitude and the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R.Synder S. J.Lopez (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459-471).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 Tsang J-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1.112-127.

[3][9] 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10,33,393-395.

[4][7][10] Fredrickson, B. L. Gratitude, 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s and builds.In R. A. Emmons M. E.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pp.145-166).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Eisenberg, N.,Fabes, R. A., Spinrad, T. L. Prosocial development.In N. Eisenberg (Vol. Ed.) and W.Damon R. M. Lerner (Series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Social,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 pp. 646-718). Hoboken, NJ: Wiley.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雨夜打伞的星星
我活着,我快乐
堂弟,一个小孩
远远的,一个童话
襄儿
珍爱生命
运动场上的他
卖火柴的小女孩
画好每一朵花
小镇的狐狸
我的妹妹
我学会了刺绣
河边漫步
难忘中秋
沙漏,漏掉了童年,积成了童心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浅析《中国好声音》对现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关于医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教师心理健康与休闲治疗研究
构建高校审美教育的新格局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民办高校的党建问题及其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量分析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宗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研究
论师范生职业情感的培养
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浅谈分镜头脚本在故事漫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以字词为基础,以句子为关键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改带来的反思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语言风格浅说_语文论文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大趋势_语文论文
依据教材实际设计不同教法_语文论文
魏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作文命题思想之比较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探微_语文论文
《百合花》不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去_语文论文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_语文论文
中日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_语文论文
谈谈朗读与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_语文论文
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_语文论文
小语第九册读写训练重点提要(三)_语文论文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