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长寿溪、长寿官……

长寿溪、长寿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3

长寿溪、长寿官……

巴渝名邑江津,是重庆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而且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百岁寿星分布最均衡的长寿之乡。

究其原因,在战祸连绵的古代,偏于西南一隅的江津县(今江津区),环境安定,少有战争,历来为避乱之境;江津历史上有5次移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之间的通婚,使得后代具有“远缘杂交”的遗传优势。自古以来,江津多寿星。清道光《重庆府志・耆寿》记载各县长寿老人及百岁寿星人数,其中江津县10人,10人均为百岁以上;光绪版《江津县志》的《耆寿》《续・耆寿》篇,则记载了当时江津“耆寿”者30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津的确与众不同,江津人的寿命普遍较长。

长寿溪边的传说

江津有一条河流,溪以寿名,明清时期就叫长寿溪。

长寿溪在当地远近闻名,直到民国时期人们还这么称呼它,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人们逐渐忘却了“长寿溪”的真名,有人叫它溪门口,有人叫它汪家沟。其实,都只叫对了一半。

江津长寿溪到底在哪里?清光绪版《江津县志》“卷一・水道”中,介绍了江津县的两条河流。一曰:“长寿溪:源自感应坪唐家沟,会高洞。”二曰:“高洞:源自骆Q一碗水,经十丈岩至汪家沟,会长寿溪,入k溪。长三十馀里。”江津县志上提到的长寿溪流域上的地名,如感应坪、唐家沟、高洞、骆Q山、一碗水、十丈岩、汪家沟等,均在如今的江津区西湖镇。由此不难推断,古长寿溪就在今天的西湖镇境内,发源于江津骆Q山,流经感应坪、唐家沟、汪家沟后,在石马堰与高洞溪汇合,长约40余里,最后汇入古称k溪的綦江,汇入口被当地人称为溪门口。

这条河流为何古时叫长寿溪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生态环境特别好,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浇灌方便。在长寿溪下段即现在的溪门口段,正与k溪汇合。k溪又名南江、綦江。此处两河遥合,波宽水浩,景色秀逸。明代翰林学士、太子太师、工部尚书江渊曾有诗赞曰:“k溪遥合大江流,浩荡烟波送白鸥。暮雨半衰移浦内,夕阳一线挂滩头。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船。圣代只今召隐逸,何须频下饵文钩?”此地青山绿水,翠竹成行,“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船”,是一个富庶之地。其中段和上段,“涓涓澎湃,百折滩回”,又是一番别样美景。老百姓在此安居乐业,尤如生活在一个康乐祥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长寿溪畔盛产水稻、小麦、红苕、高粱等,由于溪水常年不断,且呈梯次,浇灌方便,因而所产稻米、小麦、玉米等产量高、品质好。两岸还盛产柑橘、桃、李、梨等水果,品质上佳。传说,常吃这里生产的粮食和水果,就能长命富贵,而且康宁有德。还传说这些粮食和水果都是神饴仙果。其实,传说不过是当时科学不发达才有这么一说。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皆因这里生产的食品与水果中含有一种叫硒的抗老微量元素,正是所谓的富硒农产品,才使人长寿。

山水沧桑焕新颜

长寿溪的发源地骆Q山、感应坪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古属四川重庆府江津县杜里四都一甲。感应坪又叫感应峰,当地人常叫它“赶一峰”。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命令二郎神在天亮之前将100座大山赶到一起,在此建造龙王宫殿,若龙王宫殿建成,此处将是汪洋大海,此处百姓将变成为水中鱼甲。二郎神用赶山鞭拼命抽赶,当赶到99座时,已筋疲力尽,便打了一个盹。这时,土地爷为了拯救山下的百姓,便装鸡叫。二郎神以为天已亮,便把最后一座山丢下,自己变成了后来的“赶一峰”。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把土地爷罚立在骆Q山上。千百年后,土地爷变成了两尊巨大的石壁。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两尊石壁又变成了长生不老的石老妈、石老爹。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反映了当地人对长寿的美好向往。

到后来,曾经日夜喧哗的长寿溪遭到人为破坏。“大跃进”期间,由于大办钢铁,造成乱砍滥伐,感应坪和河流两岸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流减少,甚至断流,被当地人称为“干河沟”;农业学大寨时,这里又开发建设小电站、小堤坝和人造梯田等,大量采石开山,留下满目疮痍,山水变了颜色。

历史滚滚向前。如今,这里的生态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当地人已经认识到保护生态的意义,实行退耕还林,自觉保护河流。山变得更青绿,水变得更秀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开始康乐长寿起来。近年来,这里曾出过多位百岁老人,前不久才去世的就有两位,他们分别是102岁的刘应芳和101岁的郑扈氏。现在还健在的90岁以上的老人更多。这些长寿老人都笑着开玩笑说,他们是沾了这河流的光。

长寿官的百年记忆

江津人杰地灵,古时候还出过多位长寿官。

明清两代朝廷钦赐长寿官本来就少之又少,江津一下子就出了5位长寿官。更令人称奇的是,这5人中,有4人出自郑氏一门。

长寿官是明清时代的一种官名或官衔,简称“寿官”。在明清时期的养老制度中,长寿官是由地方推选并经皇帝恩诏颁旨,授予长寿老人冠带的一种名誉头衔。这是个虚职,是一种荣誉,主要是为了奖励长寿并“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

长寿官有官帽和官服,主要是八品或九品,也有七品、六品和五品的,但为数极少。长寿官虽有官帽和官服,但没有爵位,受赐年龄最初为百岁,到明万历以后降为70岁。不同历史时期,对长寿官的年龄、选择条件、奖励物品都有所不同。由于长寿官称号只在皇帝恩诏颁布时才得以下旨恩赐,所以明朝300多年间仅授过19次。明朝在很长时间里,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要活到八九十岁,很难,也很少。当时一个县,通常70岁以上的人多只有几十人,而80岁以上的就更少。长寿官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评一次,评选流程十分复杂,首先要经过乡里、同宗之人、士大夫的推举,再由官府衙门推荐,最终参报朝廷评审。

在整个明朝,全国累计只有几百人被钦赐为长寿官,真可谓凤毛麟角。若某地出了一位长寿官,对整个县来说都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何况,江津有5人被明代朝廷钦赐为长寿官,而5人中,郑氏一门4个长寿官,可谓全国罕见。 据光绪本《江津县志》“卷六・明”记载:“郑永宽,字大亮,宏治(弘治)戊申大旱,宽出粟壹千石赈贫乏。奉恩授七品服。十七年,复旱,子越宗、泰宗、兴宗各出粟柒百石助赈,三人俱恩例冠带。邑令王仪匾其堂曰世义堂。进士邹双山有诗赞。”

据清末《江津乡土志》“卷三・地理”篇曰:“郑氏世义祠,在县东南一百里黄泥场,内供明五品寿官郑永宽父子。奉冉祠。”郑永宽是江津县骆Q山黄泥场人。他及三个儿子郑越宗、郑泰宗、郑兴宗都被明朝恩授为寿官。

弘治为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的年号。明宏治(弘治)年间皇帝有两次恩诏颁布:一是弘治五年,一是弘治十八年,郑永宽是弘治五年被朝廷恩授这长寿之官的。

据《孝宗实录》六十一卷载“弘治五年三月戊寅册立皇太子诏”曰:“民年七十以上者,与免一丁侍养。八十以上者,有司给与绵布二匹、绵花二斤;九十以上者,给与冠带荣身;仍一体优免一丁侍养。”显然,江津骆Q山人郑永宽属“九十以上,给与冠带荣身;仍一体优免一丁侍养”者。

郑永宽的3个儿子郑越宗、郑泰宗、郑兴宗是弘治十八年被恩赐为长寿官的,此时,其父郑永宽已驾鹤仙游。《武宗实录》卷四载:“弘治十八年八月丙辰上两宫尊号诏”曰“军民之家,有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仍给绢一匹、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其男子八十以上,为乡里所敬服者,加与冠带,以荣其身。”显然,骆Q山人郑永宽之子郑越宗、郑泰宗、郑兴宗属“其男子八十以上,为乡里所敬服者,加与冠带,以荣其身”者。

清代著名诗人、进士邹双山曾题诗赠赞郑氏父子。诗曰:“熙攘尘情计利真,君家尚义许谁伦。父曾红粟举邻火,子更奇资拯世沉。簪笏当年承眷宠,箕裘奕叶必峥嵘。恩膏此际民难谖,漫联与情颂德音。”

江津县另外一位被明朝授为长寿官的是王朝佑。据光绪本《江津县志》“卷六・明”记载:“王朝佑,字廷杰,太学生,邑大旱,输米二百石,赈济。奉恩赐寿官。”对此王寿官,还没有发现其他新的文字材料。

不论是古风犹存,还是水土养人,总之,江津的大山大水、民风民俗孕育了这个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造就了豁达乐观、淳朴厚善的江津人民,且传奇仍在演绎……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大音稀声,大雪无痕
提篮春光看妈妈
“微尘”之光
爱在心口难开
提篮春光看妈妈
爱中生
提篮春光看妈妈
何以报德
提篮春光看妈妈
爱轮回
人应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感恩的心
爱在左,同情在右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爱在家中传
浅论建筑工程整体地面的施工
关于土木同学考研和立马工作的犹豫
浅论建筑工程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与捣实
浅析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有效方式探索
项目建议书的概念
国内五所“低调”的百年高校及优势专业
教你看建筑水电安装图
浅析工程建设中应有的环境伦理思想
工程项目经理部的十大员主要职能
工民建及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浅谈建筑师的培训与激励
无机房的电梯顶层高度和低坑深度计算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探讨
CAD建筑制图的规范和技巧
土建资料员个人工作总结
《夏夜多美》第二教案
《要下雨了》老师语录
《要下雨了》整体阅读感知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巩固篇
《要下雨了》重点问题探究
《夏夜多美》美文欣赏:你比我更需要它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阅读篇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提高篇
《夏夜多美》训练素材
《夏夜多美》趣闻故事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积累篇
《夏夜多美》美文欣赏:夏夜多美
《夏夜多美》范文习作:夏夜独坐,我喜欢
《夏夜多美》考点练兵二
《夏夜多美》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