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07
师幼互动中无效提问现象浅析
提问是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手段。然而走进课堂,种种无效的提问情景令人焦虑,引人深思。
情景一:《我国的习俗》
师:(出示端午节图片)听说过端午节的由来吗?(幼儿对视,师讲述。)
端午节都做什么事情?(极少数幼儿回应,师补充)
思考:面面相觑――缺乏准备
教师是想以问题为媒介与幼儿互动,但结果是幼儿面面相觑,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孩子是最真实的,他不回应是因为他不知道,究其原因是什么?缺少相应的信息储备。作为教师,应该提前给幼儿布置调查任务,请幼儿通过问家长、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一下我国习俗,只有这样,问题呈现后,师幼才会实现有效互动。
情景二:《动物歌――谁的耳朵》
师:(创编环节:出示老鼠、松鼠图片)小朋友看一看,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幼儿:松鼠的耳朵长,老鼠的耳朵短。(无奈)
思考:答非所问――缺乏引导
儿歌呈现的是动物耳朵的特点,学习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尾巴特点进行仿编,创意很好,遗憾的是引导不到位。教师直接出示图片并发问时,幼儿的注意力仍集中在动物的“耳朵”上,文字便不自觉地从口中溜了出来,这是教师缺少语言引导的后果。应该提示他们:“动物的耳朵有这些不同,身体其他部位也有不同,如尾巴,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小松鼠、小老鼠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这样一引导,幼儿的注意力就会从“耳朵”转移到“尾巴”上,也就不至于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状况。
情景三:《水果造型》
师:(出示苹果造型画――瓢虫)这个瓢虫是用什么水果变的?猜猜是怎么变的?
幼儿:动脑思考
师:就是这样变来的(边说边示范作画)。其间,教师的多种感官并用,幼儿只是在动眼看。
思考:自问自答――缺乏耐心
教师提问旨在引导幼儿感知、发现,让他们根据水果形状加以想象,自己根据幼儿回答同步画出水果造型画。想法很科学,但在操作中缺乏等待的耐心,因短时间内在幼儿那里得不到理想的答复便自己动口说明。示范任务完成了,但幼儿的感知、发现、想象均打了折扣,后续的创作很难有预约中的精彩。
可见,有效提问需要诸多因素的加盟,稍有疏忽便会失效。精心设计,多实践,多反思,才会让它变得行之有效、动之有果,才会让师幼互动有量、有质、有精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礼花”和“泪花”
- 参观“兵马俑”
- 粗心的我
- 水
- 一件有趣的事
- 误会
- 我班“四杰”
- 怀念爷爷
- 我的一个亲人——樊颖珊
- 笔的故事
- 游西湖
- 《鹬蚌相争》后传
- 一个烟蒂
- 浓浓故乡情
- 幸福的一家
- 工程检测质量控制探究
- FTIR光谱主成分分析鉴别不同产地青稞
-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城规划设计
- 路基拓宽工程处治技术及其效果
- 物流配送车辆调度路径优化问题算法研究
-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江森自控:铺就数据中心节能之路
- 谈建筑施工中测量工作的要点把握
- 稻米淀粉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 基于出租车模式的JIT同城配送系统构建
- 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模式探析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ETV复杂故障诊断研究
- 计算机安全管理在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作用探讨
- 浅谈煤矿呼吸保护装备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体现
- 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 浅谈小学生错别字预防及纠正
- 正视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 个性飞扬
- 成语分类
- 《西门豹》一文教学案例及反思
-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
- 《蒙娜丽莎之约》说课稿
- 师爱,学生心田涌动的清泉
- 论宽容教育转化后进生
- 阅读、朗读与语文――点滴之我见
- 怎样让小学生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