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运用“模因理论”进行“语用”表达本位实践的研究

运用“模因理论”进行“语用”表达本位实践的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6-03-31

运用“模因理论”进行“语用”表达本位实践的研究

【摘要】基于“模因理论”的语用实践研究,是为了改善固有的、僵化的、单一的语用方式,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积极语用活动,实现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的转换,使表达行为与心灵享受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模因;语用;表达本位

【中国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3-0029-03

【作者简介】万银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江苏常州,213161),一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课标中的“语用”指师生在具体语境中自主地进行“语言文字”的生成和交流。笔者试图通过运用“模因理论”开展“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建构真正体现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语用”活动。

一、模因理论与语用实践的内在关联

“模因理论是基于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作为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靠复制和传播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又主要存在于语言中。语用学专家何自然教授认为,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通过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流来体现。所以,模因理论本身就与语用实践息息相关。

首先,语用实践中语文知识的习得使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学生在课本上学到新词、新句,会在其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复制和传播,这就形成了模因效应。其次,真实的语用实践活动本身就在促进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人们将已知的语言模因信息在语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传递,或者把多个模因重组成新的模因,就会使语言模因获得新的生命力。再次,语言模因也可以通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形成。一种语言模因能否生存取决于它的语用功能,而其不断增减、迁移、转换的语用表现,使其不断被复制、传播,并在交流、交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模因能以语言为载体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是纯粹的复制,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运用模因理论开展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项充满创造力的活动。

二、通过模因理论实现表达本位的语用实践

语用实践要从接受本位走向表达本位,需认真考虑语用主体与语言符号的内在关系,从而突显其交际功能。利用模因理论进行语用实践,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模因在习得语言过程中的力量,帮助学生不断积累从已知到未知的语言方式和学习方法,并从中体会语言模因自身不断更新、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体现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从接受到表达,再到表现的过程。

1.关注文本语言风格,在语境中表达。

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都离不开独特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让语言衍生出不同的语义。而文本语言风格的塑造与形成,更与作者写作时的语境密切相关。只有关注了这两方面,才能切实找到值得进行迁移运用的语言模因,使其成为语用实践的教学内容。

(1)模因与言语方式对接:言外有意,说一说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五上《少年王冕》一文时进行了这样的语用活动设计:

出示:“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想一想,王冕是真的认为学习很闷吗?

生:不是,他怕母亲难过,这么说是安慰母亲。

师:王冕就是这么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特别在乎母亲的感受,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宽慰着母亲。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文,生活中出现下面的情况时,王冕又会怎样宽慰母亲呢?尽管文中没有写,大家能试着来说说吗?

语境一:王冕带了腌鱼回家,母亲说:“孩子,这腌鱼还是你吃吧。”

语境二:过年了,家里的收入都用来交租了,母亲说:“孩子,家里实在困难,不能给你做新棉袄了。”

生1:我说第一种情况。王冕可能会说:“娘,我已经吃过了,而且还吃得很饱。您快吃吧!”

师:事实上,王冕吃了吗?

生1:没有。他这么说是希望母亲能安心地吃鱼。

生2:第二种情况发生时,王冕也许会说:“娘,我前年做的棉袄穿着挺好的,今年的新款式我还不喜欢呢。咱们娘俩好好的,我就很开心啦。”

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咱们现在的生活都宽裕了,还用得着这样与父母对话吗?

语境三:爸爸看见亲友的孩子都有iPad,也打算帮你买一个。你会怎么说?

生1:爸爸,我不要。整天看iPad,对眼睛不好,还会影响学习呢。

生2:咱家不是有电脑吗?它已经能满足我的娱乐需要,还是别买了吧。

上述课例,是把文中人物的语言置于文本的语境中,揣摩说者的真正意图,把握了语言的深层意义。于是,静态的语言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特定的语言效果。教者把人物的言语方式作为模因,引导学生领会这种模因的特点,并在不同的语境中练习复制、传播。因为语用归根结底是语言文字、人和具体语境互相融合的产物。在上述课例中,学生的语用活动正是主体借用语言模因的认识和处理了相关语境中的人、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含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语言模因植入学生已有的表达方式中,并在相关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与生活相关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创生性的传播。学生通过模因的复制、传播进行语用,不仅获得了语用能力的锻炼,并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直指文本主旨的对“孝”字内涵的理解。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了对语言使用者(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也体现了语用活动的价值导向。

(2)模因与表达动机关联:字里含情,写一写

笔者执教苏教版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孩子们,在法布尔的眼中,其他的昆虫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昆虫记》中描写其他昆虫的节选片段:

“小小的田螺们会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再回顾刚才读过的课文,你什么感受更强烈了?

生1:我感觉法尔布是把这些昆虫当成人来看待,比如它们还会“好奇地张望”。

生2:在法尔布眼中,这些小虫子是有性格的,它们像人一样地生活着。

师:小法布尔们,当你在草丛里、池塘边见到这些昆虫们,会怎样来描绘呢?

生3:瞧,屎壳郎母子正在比赛滚粪球呢!妈妈把粪球滚得又大又圆,儿子也不示弱,他用小脑袋左顶右顶,正拼命往前赶。

生4:一只穿着黑色燕尾服的天牛,沿着树干往上爬,还不时回过头来用它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瞧瞧我。

师:为什么在你眼中天牛黑色的外壳是它的礼服,它怎么会穿着礼服爬树?

生5:老师,我来猜。它可能是要去约会吧?

师:看来,你们都和法布尔一样被有趣的小虫子深深吸引,心里有爱,才能写出这样饱含情意的文字。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关注的是整个文本的叙事风格,并寻找形成这一风格的内因。“对昆虫发自内心的着迷”正是促成作者及文本人物言语风格的模因。在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不就教材教教材,摒弃阅读本位的做法,层层深入地交流,让学生能抓住“具体语境中的人对语言文字的主体性地使用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还传递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因即语用动机。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已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此时移情效应让学生也成为昆虫们的喜爱者,并成为其个性化表达的动机。文本语境与课堂语境已经打通,学生将这种语言动机模因迁移进自己的语言表达中,也让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光彩。此时,语用的主体者学生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伴对语言的鲜活运用及独特风采。需要说明的是,动机模因并不表现为某种固定的词汇或句式,而是指内在生成的、体现某种情感的表达动机,它能让语用主体切实感受到表达本位带来的心灵释放。

2.关注语文知识体系,在方法的积累中表达。

任何课文都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材中的,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是一个信息的整体,很多话语的语用意义都或明或隐地散落于文章中,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艺术世界。教师要关注语文知识体系,发现文本中话语的语用表现在知识坐标上的位置,找到利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模因,并关注其前延后续的发展性,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我在教学《少年王冕》时的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先请学生谈谈平时会对哪些语文知识进行积累。有的说会阅读,有的说会摘抄好词好句,还有的说会背诵古诗词。我邀请学生来和我对诗句,并相机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标注诗人写诗的年龄:寇准七岁、王维十五岁、王勃十四岁。这时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反复分辨会发现已经在前一学段的课文学习中,阅读过这些少年成才的大诗人的故事。也许他们所处的朝代不同,课文讲述的故事也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小就勤奋”“从小就聪慧”“从小就有志向”“从小……”。这样一来,之前阅读和理解此类课文的方法就成为学习这篇新课文的模因,学生可以对已知模因进行回顾与运用,帮助他们与新课文走得更近,仿佛看老朋友一样,细细品味新课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读、说、思、评等语用表达,也变得更易帮助语用主体积累表达习惯、养成表达能力。

又如当《少年王冕》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我帮助学生提炼文本语言特点时,指出课文改选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所以它具有鲜明的小说写作特点:即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此时,学生原有的阅读方法模因就得到了重构与更新。为了让其拥有传播的途径,我播放了将《儒林外史》小人书中的插图制成的动画影像,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之时,提醒他们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有二百多个,如果想了解这些人物可以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读一读原著。读了之后,还可以在我们的班级微信朋友圈中交流感受,大家一起来点评、集赞。

在以上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要通过读、说、思、评进行文本阅读,而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语用活动,涵盖了输入性及输出性语用。尤其是作业中提及的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点评交流,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互动平台,不再是课堂上的单向或双向互动,而是成为在网络平台下的多向互动。这是生活中常用的朋友间的互动方式,也是学生愿意尝试的。这种多向互动的“评”,可以让更多不同的声音兼容共存,既促进了每个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权利、时间,使每个学生拥有平等机会和时间,自由地发言,可以争论,也可以点赞,这是一种基于独立人格和思考的表达行为,形成了“头脑风暴”式的语用空间。在这些内外兼有的语用活动中,方法模因始终融入其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唤醒、复制,并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使之为学生不断生长的语用能力服务。这样的模因就与学生学习生涯中接触到的知识体系相匹配,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递进,它也在不断改造、更新,从而获得再次复制、传播的价值。

“语用模因论”仍是一个处于研究过程中的概念,何自然教授将其引入国内后,就引起了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模因论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努力探寻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意义,以期打破固有的、僵化的、单一的语文学习方式,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积极语用活动,实现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的转换,“使表达行为与心灵享受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2):18-21.

[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元华.语文教学中语用的核心和层次[J].语文建设,2014(2):14-1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我想对您说
寒冬•童年•雪地
城市建设者
没想到我如此依赖父母
玩电脑
一次难忘的升旗仪式
我的最爱
小狗“豆豆”的公主经历
爆竹声中一岁除
童年
发现身边的美
童年趣事
第一次钓鱼
保护臭氧层
只要有付出,就会有结果
济宁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及对策探讨
二级公路路基施工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提高直流电机节能效果的几点做法
路桥施工管理过程中创新措施
路桥施工中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的措施
工程预算在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我国BOT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路桥施工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现代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现状分析及质量控制
景观砌块挡土结构在护岸挡墙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港航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住宅首层下沉庭院雨水排水设计探讨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公路路面反射裂缝中的应用技术
浅析工民建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
《草原》教学设计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高粱情》教学设计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以情感人 意文兼得——《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