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1
浅谈社会宪政论文
自从17世纪近代宪政理论产生以来,宪政这一概念总是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所谓宪政,实质是指国家宪政,德国着名法学家图依布纳称之为国家中心的宪政,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社会宪政。
宪政之所以长期被理解成国家宪政,与近代宪政理论产生以来某种恒定的普遍化价值信念和社会现实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价值信念而言,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思想启蒙运动后,个人自由成为西方社会普遍的价值目标,并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价值理念。就社会现实而论,伴随宗教权力的瓦解,国家权力成为了压制个人自由的最大、最主要的威胁。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场被称为该世纪人类最大社会创新的社团革命席卷全球,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着显着作用。245这导致对个人自由构成直接威胁的不仅仅只有国家,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对个人自由也有日趋严重的侵害之势。甚至,在现代社会,除国家之外的团体对其成员甚至成员以外的制约与强制可能比国家更具有压迫性。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宪政即为国家宪政的理论显得有些难以应付现实需求,实有进一步修正的必要。于是,一种立基于公民社会基础之上超越国家宪政的以规范和调控社会公权力为核心的新型宪政理论社会宪政便应运而生了。虽然在数量、规模、自治保障等方面,我国的社会组织无法和西方相比,但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日渐放松,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大量兴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这意味着我国的宪政建设实际上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我国的国家宪政建设尚未完成,仍需大力推进;另一方面,社会宪政问题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社会宪政在我国学术界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对我国的宪政理论发展和制度建设是非常不利的。鉴于此,本文试图就社会宪政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制度构成等问题展开初步的研究,以期推动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关注和重视。
社会宪政的概念释义
社会宪政,其英文是societal constitutionalis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茜利(Sciulli)在其1992年出版的着作《社会宪政理论》一书中提出。茜利本身是一个社会学家,他侧重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社会宪政的概念。在他看来,社会宪政是解决韦伯所谓现代理性化进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奴役的铁笼以及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权威主义的根本途径。概括而言,茜利的社会宪政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障社团序列(societal formations)的自治免受侵犯;{5}208是把法律的程序理性应用到市民社会的各类社会组织当中,以避免落入同质性、集体主义、仪式主义的案臼。{5}145社会宪政理论在欧洲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法学家图依布纳。他主要在国际法层面讨论社会宪政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社会宪政,就是市民社会的宪法的多样性。世界社会的宪法不单单出现在国际政治的代议机构中,也不只发生在包含各个社会领域的统一的全球宪法中,而是出现在世界社会多样性的自治次级系统宪政化过程中。18、19世纪的宪法必须处理限制压制性的政治权力不同,今天的宪法必须限制社会权力(social dynamics)。 上述两位学者分别从法社会学和国际法学的层面对社会宪政进行了界定,其具体观点有较大差异,但其共同之处是他们打破了以往仅从国家层面理解宪政的做法,而从社会层面来界定宪政,并强调宪政与社会组织、社会公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据此,从国内宪法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把社会宪政界定为:规范和调控社会公权力、保障个人基本权利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过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宪政被理解成国家宪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浅谈社会宪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做包子
- 开心元宵节
- 三圣乡的“五朵金花”
- 20年后我的火星之旅
- 我当了一次Baby—Sitter
- 放烟花
- 追秋
- 云
- 春节联欢晚会
- 我愿意……
- 喝彩声
- 读《爱的教育》有感
- 永远的怀念
- 跨年的烟花
- 别了,我爱的母校
- 信贷投入对地方经济的作用
- 小议信贷运作中中介机构的影响
- 论东北信贷结构的优化
- 期货市场环境及其发展探究
- 论信贷业务网上批量审批模式
- 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会计管理路径浅析
-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浅析
- 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
- 浅谈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 期货市场产业结构的改善路径
-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
- 日本消费信贷管理的启发
- 关于期货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
- 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模式的革新
- 再别康桥
-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
- 未选择的路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忆读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傅雷家书两则》
- 《信客》教案
- 傅雷家书两则
- 《道士塔》教案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
- 科学与艺术
- 激活个性,活化人物——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 《导言》
- 《死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