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科学错题集培养学生反思和再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科学错题集培养学生反思和再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个窗口,每次作业学生总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如何利用作业本上的错误资源,发挥错误的价值?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尝试过纠错本的使用,但往往不是坚持不下去就是让纠错本流于形式。纠错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如何使这一良好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作用,除了教师本身在思想上坚定并坚持使用之外,赋予纠错本新功能、新价值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发现错误,寻找错因,利用错误几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学生如何利用错题集,培养纠错能力。

关键词:错题集;反思;能力;利用

在知识的学习中,做题出错是难免的,让学生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会说自己太马虎了。那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同样的题目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分析,学生却一次又一次地错;学生纠错时往往也是一遍又一遍却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些又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做题常出同样的错误和不能自主纠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在教学中有时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发现错题只是纠正答案,而不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懒于动脑、被动纠错的不良习惯。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可以去改变的,笔者即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解决此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改变作业批改方式,提高学生反思纠错意识

如果科学作业的批改都是“√或×+分数+日期”,学生会对这样的作业,只看分数,不加反思。如果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不仅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纠错的积极性。

1.第一阶段――“圈圈―评评”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或练习时,对学生的错题,我并不是打个“×”了事,而是看看学生这题出错在哪一步,然后就在学生的错误处圈一圈,在旁边写上学生此处错误的原因,比如,“数字抄得对吗?”“公式写正确了吗?”“单位换算正确吗?”“计算结果对了吗?”习题发到学生手上后,因为老师已经为他找到了错误之处,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这时他就会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订正,提高了订正的效率,达到了改正错误的目的。

学生在老师的圈圈点点中,认识到自己在做这一道题时,解题过程并不是全部都不对,而只是其中的一步有错误,所以他就会认识到,一步做错了就会导致整道题错误,以后在做题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基于这样的反思,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会减少同样错误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体验到找出错误原因,既可以对症下药,提高订正的有效性,又可以亡羊补牢,给自己提个醒,从而培养了学生反思的意识。

2.第二阶段――“圈圈―写写”,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圈圈―评评”,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反思意识,所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再放放手,在圈圈写写中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

这阶段的做法是,教师在批改学生习题时,仍然是要把学生错误之处圈出来,然后用箭头做指引,在旁边再画一个空白的圈。习题发下去后,让学生先把错误的原因找出来,写在空白的圈内,然后再订正。由于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引领与示范,而且教师也把错误的目标锁定了,所以独立地找出错误的原因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由于学生已经认识到找错误原因的好处了,所以都会很自觉地去分析,认识还比较深刻,“太粗心了,把数字看错了”“公式写反了,应该是p=F/S”“单位换算错了,600cm2=0.06m2”……

就这样,在“圈圈―写写”中,学生反思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3.第三阶段――“不圈―不写”,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在老师的协助下,学生能够分析出自己错题的原因,学生反思能力有了发展,但是,这些反思实质上都是与老师共同完成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自我反思的能力。所以在第三阶段,教师的做法就是“不圈―不写”,提升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教师在这一阶段批改学生的习题时,遇到错题,既不圈,也不写,而是在错题处打一个“?”,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儿错了,自己把错误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出错误的原因。

由于前面的训练,学生不但没有畏难情绪,而且在找原因的过程中充满了积极性,找到后则很有成就感,我经常听到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哦,原来是这里出错了”让学生独立地找错,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为了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还可以配上评语。在批改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习题上写上“老师的话”,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要求、期望与肯定,学生在反思纠错后,写上“我对自己说”,把反思时的收获写下来,进一步巩固反思的效果。

二、建立错题集,督促学生养成反思纠错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纠错的习惯,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建立“错题集”,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收集到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以便自我提示,自我矫正。

错题集的格式、内容多样,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具体设定,但一般应该有以下内容:

1.错误原题(用蓝笔)

把做错的原题在纠错笔记上用蓝色笔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纠错笔记上,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记录在纠错笔记上,并在下面(或一旁)留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的地方可用来记录相关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

2.分析错因(用黑笔)

用黑色笔在错误原题下方分析此题出错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不会做;是由于马虎(计算出错、书写出错),还是由于基础知识、原理、规律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这是建立错题集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改掉不良做题习惯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错误大致分以下几类:

(1)粗心――遗憾之错。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错误多是低级错误,同样,对“粗心”这个错因的忽视是造成同类错误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对许多学习程度中等的同学的试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一大特点就是低级错误重复出现。如将选择错误的选项看成是选择正确的选项,或者是干脆漏题,连题目都没有发现,就更谈不上做对得分了。

例1:下列有关“不一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B.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此题的错误率达到95%。

(2)审题不清、提取信息不足――无为之错。审题时抓不住题目的关键点,提取有效信息不准确,从而影响答题。由于没有审清题干而出现的错误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惜的。一些同学由于忽视“审题”、盲目“轻”题、看错关键字词、遗漏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条件和结果倒挂等,导致跑题或马虎做题、答题不全,失分很多甚至一分不得。

例2: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钙的化合物。小玲同学将稀盐酸滴在鸡蛋壳上,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鸡蛋壳中可能含有______。

某生错因分析:太马虎,没有读题,只囫囵吞枣地过了一遍,主次不分,只看见“石灰水变浑浊”便习惯思维,以为是二氧化碳。

例3: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______。

某生错因分析:老师给我们观察的硫是固体,便填了固体。

(3)概念、原理不清――一知半解之错。造成错误的最重要原因是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经常有一些同学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似是而非,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很可能出现错误。如混合物与化合物、元素与原子、元素与物质等概念。

例4:下列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 )

A.净化后的自来水、高锰酸钾 B.煤、氧气

C.碘盐、蒸馏水 D.冰水混合物、糖水

(4)思路不对、答题不规范――似是而非之错。对题型不熟悉,或者审题不当,造成思路不畅,南辕北辙。一些同学不太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和前因后果,按习惯性思维答题,没有把其中的原因说清楚。

例5:假酒一般是由工业酒精加水而成,它含有一定量的甲醇,而饮用甲醇会使人视力迅速下降,甚至死亡。甲醇的工业制法是在催化剂作用下:X+H2O=CH3OH,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工业酒精主要是乙醇,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与甲醇、乙醇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还有丙醇C3H7OH等,这类物质称为醇类,其甲乙丙与其分子中的_____元素有关,含n个碳原子的醇的化学式为______。

对于最后一问,大多数同学一看好像没学,就不去深究。一些同学在考场上糊涂,一出考场就明白了;或者只要别人稍微提醒一下,就恍然大悟。这种错误最具欺骗性,往往以为自己明白了,可实际上理解得并不透彻,很容易再次出错。

3.纠正错误(用红笔)

分析了错误原因以后,按解题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并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4.错题感悟(用黑笔)

分析了错误的原因以后,要用黑色笔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该试题涉及的知识、规律、原理以及以后做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去思考分析、如何杜绝再犯同样的错误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部分应该是错题集的又一核心内容。

三、利用错题资源再学习

1.错中做――以精巧的实验敲开错题的大门,引导学生再学习

针对缺乏实验或实践经验而产生的错题,错题中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和认识不够深入,如果能利用实验来解决错题,就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再学习,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设计中既要融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要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进行考虑。

如在制取CO2气体实验中,要求是稀盐酸与CaCO3反应,不能用H2SO4(稀)与CaCO3反应,由于缺少后者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还有一些学生不知不觉中,将实验室制取CO2的方程式写成H2SO4(稀)与CO2反应。其实在制取CO2时,只要另备一试管,将H2SO4(稀)与CaCO3加入,让学生观察,学生自然而然会发现,几乎没有CO2气体产生,记住错误制法,自然下次不容易再犯。

2.错中驳――利用反驳解开错题的误区,引领学生再学习

针对生活经验或信息干扰而产生的错题,可以利用反驳。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由内而外地引出,知识应是顺其自然地生成,而不是注入和训练。苏格拉底非常善于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知识中的矛盾,他主动用诱导的方式,不停地提问,使对方在回答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思维的混乱,从而自我否定,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例6:有一条电阻线,在其两端加1伏电压时,测得其电阻值为0.5欧姆,如果在其两端加10伏电压时其电阻为________?

许多学生答为5欧姆,思路是,显然学生没有弄清电阻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认为是不变的,即不随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对于有差错的学生可以追问:如果在其两端加的电压为0伏,那电阻应为______?到此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恍然大悟。

在反驳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和反向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给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且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再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还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错中编――利用改编错题拓展思维,引领学生再学习

学生在多次解答同一个题目之后,可能会把答案熟背下来,也可能因为机械重复而产生倦怠心理。科学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仅仅局限于正确解答错题,不一定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成绩。让学生在正确解答错题的基础上,根据错题编发题目。能编发出题目,就是对错题有了深层次的掌握和运用。不同的人编出不同难度的题目,也能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分层教学。

例7:已知FeSO4和Fe2(SO4)3混合物中含有S的质量分数为a%,求Fe%。

刚开始学生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错题,教师先讲解解题的方法:由于S原子和O原子以1:4共存,则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一定是硫元素的两倍,即O%=2a%,则Fe%=1-3a%。

以下是学生根据这一题改编的一些题:

(1)MgS、MgSO3、MgSO4三种物质混合物中含S为a%,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含4种元素的NaHS、MgSO3、NaHSO4混合物中含S为a%,求O%。(NaH相当于Mg)

(3)C2H2、C6H6、CH3CHO混合物中含碳量为a%,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学生自行总结出了一套在知道一种元素含量的条件下,如何求出含三种或四种或五种元素混合物中其他元素含量的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引领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迁移,使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使再学习得到有效地扩展。通过编写题目,学生自己的错误率急剧下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持久兴趣。通过学生在错题资源方面的自主探索,让学生创造性地再学习。

4.错中合――通过合作交流错题,引领学生再学习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是创造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避免重蹈其他同学覆辙,实现错题资源的再学习。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知识的再学习。

例8: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当中,有明确的要求,就是必须是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去除以溶液的质量。在20℃时,将40克食盐放入60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1)让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写出解题过程。(大多数学生会列出:×100%=40%)

(2)分小组交流:谁的解题方法正确,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今后遇到类似的题应该注意什么?

(3)思考:还有哪些关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易错题?

讨论后学生得出:相关的易错题如20℃时将4克SO3通入96克水充分吸收,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时将4克胆矾通入96克水充分吸收,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时将4克熟石灰通入96克水充分吸收,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归纳出:要考虑溶质的质量是否是4克,有没有全部溶解等这些解题的关键点。

科学教学中一贯注重学生的作业纠错,使其充分发挥自己耐心、细致的性格作用,力图培养有错就改的良好品质,从而获得科学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培养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习惯的过程中,起初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能够长期坚持引导,则不仅能有效地堵住学生知识掌握上的漏洞,较好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督促学生养成重平时学习、重复习、重检查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熊川武.反思性教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诗中春夏秋冬
独上高楼
家乡变了
戏剧的起源
辑古诗、品古诗
古诗中的思乡
你知道这些是什么花吗?
乡水悠悠让我陶醉
家乡的元宵节
“春节”溯源
我家乡的花灯节
海南临高方言趣谈
家乡的龙眼
执著的等待
我家乡的“食节”
浅谈财务报表分析
90后学生爱国情感和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浅谈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与合作
浅谈油田企业基层职工思政治工作
论夫妻财产继承权
中小企业财会工作存在的漏洞及解决方案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会展经济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
诉讼时效与法定抵销权的行使的研究
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对“80后”和“90后”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
加强市场营销服务观念
对强化企业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邓小平爷爷植树》考点练兵
《看电视》重难点分析
《看电视》重点句品读
《看电视》作者简介
《看电视》重点字词意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
《看电视》老师语录
《春天的故事》
《看电视》重点字词梳理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实事求是小故事
《胖乎乎的小手》老师语录
《看电视》随堂练习 巩固篇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三)
《笋芽儿》之老师语录
《看电视》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