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3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

[摘 要]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就必须特应的语境条件和读者对象,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本文是从鲁迅和利玛窦的翻译实践中,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 翻译文本 鲁迅 利玛窦

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从文本的取材到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行为的每个阶段都包含译者对多种选择的确定。相比于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翻译这种双语间的转换活动涉及的选择层次更为复杂。“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语言符号之外的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宋志平,2004:20)。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活动中的各种选择都与交际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译者必须能够从特定的翻译语境中选择一种具体的翻译目的,而翻译活动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顺应这个翻译目的做出的。宏观层次的选择要顺应于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微观层次的顺应则体现在译者可以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顺应是不可能在一次翻译活动中得到全部实现。译者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前提下,只要能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译(宋志平,2004:22)。

二、鲁迅翻译文本的选择 中国大文豪,翻译家鲁迅身处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的异化翻译的目的在于颠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但更深远的目的则在于“启蒙”,在于“文艺救国”,在于唤醒国民的革命意识。鲁迅当时所考虑的问题是要用科学和文艺来“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2005g:318)。他指出: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这是互为因果的。(2005H:2

5

4) "

他在谈到他翻译爱罗先珂和江口涣的作品时,还曾说过:

其实我当时的意思,不过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而已,并不是从什么艺术之宫里伸出手来,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移植在华国的艺苑。(2005f :237)

所以由上可以看出鲁迅希望中国能借翻译来摆脱在“地缘政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和“天真的文化沙文主义”。

三、利玛窦翻译文本的选择

韦努蒂指出:“翻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其间,异域文本被打上使本土特定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它首先体现在对拟翻译的异域文本的选择上,通常就是排斥与本土特定利益不相符的其他文本”(2001:359)。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末来到中国,在华28年间不仅将天主教正式介绍到中国,还完成有关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西学”译著十多部,其中不少在知识阶层广泛流传,与当时蔚为壮观的经世致用实学思潮交融,在拓展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视野,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识方面起到相当大的启蒙作用,并为随后来华的耶稣会士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传教”思路。利玛窦的西学译著能广泛流传,与其选材顺应晚明知识阶层的内在需要有着极大的关系。他的十一部西学译著中,以数学,天文学居多,共有7部,占总数的2/3,成就也最为称道。之所以要翻译这么多数学,天文学著作,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科学到明末已暴露其基本缺陷,即“行而下器用之学”的发达和“行而上数理之学”的薄弱之间的反差,开明知识分子已经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所以利玛窦译介西学的目的和动机在于“以学术收揽人心”,他所采取的自然是目的语文化立场,即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利玛窦在华期间与中国知识分子有广泛的接触和交往,深知他们一方面渴求西方科学新知,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外来文化以打倒一切的方式摧毁有着很厚历史传统和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学术体系。要使译文能较为顺利地徘徊于传统和求新之间的中国士人所接受,就必须“以西政西,以中化中”(冯应京,2001b:98)在尊重和顺应中国文化传统的前提下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四、总结

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就必须顺应特应的语境条件和读者对象,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只有这样翻译才会在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宋志平: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4

[3]鲁迅:关于翻译的通讯,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悟大自然
家乡的土地
生命里的土地
土地老爷审案
我的家乡,人间天堂
在法庭上
五色土地
脚踏大地
脚踏大地
脚踏一方土(1)
《老人与海》读后感
我与土地
土地和大海
月牙桥
美丽的黑土地
湘财证券董事长陈学荣谈信用成本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珍禽大王的空杯文化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标准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创业板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案探讨企业论文论文
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对象和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决策企业战略论文(1)论文
员工罢工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中国企业需要领袖人物企业战略论文(1)论文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麦当劳的“S.Q.C.精神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湘财文化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职业经理的道德观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团队精神与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万年牢》教学设计(三)
《七月的天山》美文欣赏 三峡之秋
《七月的天山》美文欣赏 关山月
《万年牢》教学目标
《七月的天山》教案讲义1
《七月的天山》教案讲义2
《七月的天山》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万年牢》教学设计(二)
《万年牢》教学建议
《万年牢》教学设计(一)
《万年牢》作者简介
《七月的天山》同步作文 范文习作
《七月的天山》拓展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
《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
《七月的天山》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