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2
基督教与现代科学
"
【论文关键词】:基督教;理性;现代科学
【论文摘要】:文章从基督教文化中的理性精神、教会学校对科学的催化作用、基督教的自然观和"事实"原则对现代科学的推动作用四个方面论述基督教与科学并非截然对立,相反还孕育了科学精神。
通常说到科学与宗教,总认为是水火不容、你死我火的对立关系,因为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因而也是非科学、反科学的。很多人认为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科学为异端,科学成了神学的奴婢,教会还大肆地扼杀科学精神,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科学家,因而中世纪是黑暗的。宗教史上教会迫害异教徒、排斥科学的现象无疑是存在的,但不能由此认为教会和教职人员都是排斥、反对科学的,甚至以为宗教整个地与科学相对立。我们不否认宗教的非理性成分,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只将希腊式的自然哲学视为理性与科学性,而将希伯来-基督教看作非理性、非科学,那就有失浅薄了。这样既误解了宗教和信仰,又误解了科学和理性。如果按照科学的尺度,信仰确非真理,但不是真理就一定不是理性吗?这是值得反思的。
一、基督教文化中的理性精神
二、教会学校对现代科学的催化作用
我们强调西方早期大学对现代科学的作用,旨在说明两点:第一,大学由教会发展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受惠于基督教,因此,最初的大学对科学兴起的作用,自然有基督教的一份功劳,也说明这时的基督教与科学并非截然对立。第二,最初的大学形成于中世纪后期,而这时科学开始兴起,说明近代西方科学并非直接得益于文艺复兴,虽然文艺复兴对此后的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
三、基督教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
荷兰科学史家R·霍伊卡指出:"在现代科学兴起的时代,宗教是当时文化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人们对上帝(或诸神)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的自然观,而这种自然观又必然影响他们探究自然的方法,即他们的科学。"[4](p
3)基督教的自然观是显然有助于科学发展的。在基督教教义中,上帝耶和华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他首先模仿他自己创造了人类,然后又创造了自然世界,上帝把这个自然世界交给人类去管理和改造。因此,按照基督教的观点,神与人、自然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神的地位最高,自然的地位最低,自然是供人驱使的。在《圣经》中,不是上帝和自然与人类对立,而是上帝和人类共同面对自然。正因为如此,自然不是让人畏惧和顶礼膜拜的神,而是让人类去珍惜、研究和管理的上帝的一件作品。这种自然观助长了人类探索自然的信心和勇气,有上帝与人类在一起,人们就可以大胆地去改造与支配自然。霍伊卡认为,经过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把世界看成是上帝创造的以机械模式存在的《圣经》世界观,更加有利于现代科学的兴起。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走到了一起,在宗教的鼓舞下,西方人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和伟大的科学成就。"在基督教的支配下,人为了运用知识理解上帝创造的事物,接近上帝,产生了'科学',并以科学为背景创造了现代西方的科学文明。因此,在以基督教为源头的现代西方科学文明中,人'知道得越多,就越想知道',由此促进了科学的发达。"[5](1
3
5)
四、基督教的"事实"原则对现代科学的推动作用
通常认为,科学最重要的品格是理性,因此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理性精神有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仅有理性还不能探究自然的奥秘。基督教认为,世界一方面是上帝的理性的产物,是有法则的,有秩序的,但同时也是上帝自由意志的产物,是偶然的。因而,人既需要用理性去认识自然,又应该尽力避免人的有限性可能僭越的狂妄,必须随时准备接受上帝创造的事实,驯服地遵从上帝亲自撰写的这本大自然之书。这意味着科学研究还要从事实出发,不断地认识新事物;意味着能用既定的理性法则来解释新的事实。上帝的创造是无限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承认和认识新的事实,承认人的理性认知的有限性,才能不断地去探索从而求得新知和真知。基督教的这种"事实"原则显然有助于科学家们形成一种尊重事实、无止境探索科学的精神。而且,这种"事实"原则还有助于西方现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在强调和崇尚理性思辨的古希腊传统中,实验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劳动,是不受重视的。基督教尊重事实的思想,恰好弥补了古希腊传统的不足。现代实验科学正是由于基督教精神的支持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与古希腊唯理论相对应的理性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
结语
现代科学的产生不仅根源于希腊文化传统,继承了用逻辑学、数学和观察的方法去理性地探索自然奥秘的态度,而且也植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由此培养起为荣耀上帝而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自然、驾驭自然的精神。现代科学的许多倡导者认识到,他们的宗教观念与科学的方法论观念是并行不悖的。基督教并非与科学截然对立,相反还孕育了科学精神,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
参考文献 [2] 启良. 西方文化概论[M]. 花城出版社, 2000.
[3] H. Rashdall.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M]. Oxford, 1986.
[4] R·霍伊卡. 丘仲辉, 等译.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别忘了,自己是龙的传人
- 热闹的世界之窗
- 香喷喷的轮子
- 我自豪,因为我是……
- 我爱我的语文书
- 开心的星期天
- 有趣的游戏
- 到乍浦看大海
- 小兔盖房子
- 上海的东方明珠塔
- 新时代的中国龙
- 难忘的星期天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梦呓
- 我和麻雀的故事
- 关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 论社会实践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索
- 关于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策略
- 关于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及其实践价值探析
- 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
- 浅析现代研究型大学的运行机制
-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 关于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 关于大德育理念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
- 关于教师风范与教学水平评价的依据及要素
- 浅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 关于技工教育客观存在的几个问题
- 关于一种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学路径
- 简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
-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
- 《草船借箭》教后反思
- 凤头──《草船借箭》的导入
- “笑”字露英雄本色──《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 放飞学生的天性──我教《草船借箭》
- 感受“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 鲁肃何许人也?──《草船借箭》教学谈
- 一次精彩的侧耳倾听──《草船借箭》教学有感
- 以“研读”理念谈《草船借箭》的教学
- 从段落之间的联系中归纳段意──《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 预设与生成的距离有多远──《草船借箭》教学课例
- 要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 大巧若拙因材施教──《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 突如其来的提问──《草船借箭》教学有感
- 新课标下的语文实践活动──《草船借箭》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