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唯光论与单子论

唯光论与单子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4

唯光论与单子论

"

[关键词] 莱布尼茨 单子论 微觉 统觉 天赋观念 唯光论 光 感光 转换光

“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德尔班引用波普的这句名言总结启蒙运动时期[6]哲学研究的特点。以人为本不但是那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发展至今整个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然而,人类的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并且人类认识之何以可能凭借的立足点是什么,这个问题确是以洛克为主的那个时期的启蒙哲学家首先提出并努力探索的。如众所知,笛卡儿开了近代哲学的先河。他从“怀疑一切”[7]的原则开始,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8]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与其说具有经验的涵义,毋宁说具有理性的涵义。它之成立不是根据推论,而是根据直觉。关于直觉,笛卡儿说,“我所了解的直觉,不是感官所提供的恍惚不定的证据,也不是幻想所产生的错误的判断,而是由澄清而专一的心灵所产生的概念。这种概念的产生是如此简易而清楚,以致对于认识的对象,我们完全无需加以怀疑。”[9]直觉的观念也是一种不证自明的观念或理念,但是这种理念,笛卡儿却否认它们的感性来源。除了象上面那样说它们是由“心灵”产生外,有时他也说它们来自“自然之光”[10]本身的直观的明确性。研究笛卡儿首先要记住他是一位禀赋超群的数学家,意义的清晰,概念的明确,是他刻意以求的从经院哲学中衍生出来的东西,他称之为“天赋观念”。如果没有一种存在本身在我们心中产生这种观念的话,我们就不会有这样一种最完美的存在的观念。正像上帝的概念被认为是造物主印刻在他的创造物身上的符号一样,先天性的标准基于直接的明确性。从而他把拉丁文ideoeinnatoe——天赋观念——几乎完全取缔了最初所具有的心理学涵义——扩展到一切凭一般人的良知即能认识清楚的事物。

众所周知,洛克是反对天赋观念的。与其说是反对笛卡儿,毋宁说是反对英国的新柏拉图主义。“心灵里没有天赋原则”,是他的《人类理智论》第一卷的主要命题。心灵诞生时是一张没有写过字的白纸,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为此他区分了“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的关系,他强调说后者来自前者,实际他坚持了“天赋观念”的感觉主义的倾向,以与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相区别。但洛克是个唯名论者,唯名论在“一般”概念中只看见内部的、理智的结构,所以在解释这些一般概念时,洛克秉承奥卡姆的传统,更重视“符号”的协助,特别是语言的协助。符号或词语,当被我们武断地联系在观念的某些特殊部分上时,就有可能特别强调这些部分并使这些部分脱离自己原来的复合体,从而形成更深刻、独立的心理机能,凭借这种机能,各种孤立的固定的意识内容便被置于相互的逻辑关系中。事实上,在洛克的脑海里依然徘徊着柏拉图的旧日幽灵,诚如罗素所说:“问题的形式和柏拉图《泰阿泰德篇》里的完全一样,只要用洛克的白纸代替柏拉图的鸟笼,并用理念来代替鸟就行了。”[18]

如上所述,在单子中,“无察觉和反省”的知觉被莱布尼茨称之为“微觉”,那么,“有察觉和反省”的知觉呢?则被称之为“统觉”。在莱布尼茨看来,“微觉”对无限的表象是不清晰的、原始的、混乱的,从而是被动的。然而作为初级物质的“微觉”内含有一种力图克服自己局限性的欲求或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潜能“隐得来希”,也即是被动性向能动性的转变,力图使“微觉”达到更高的表象的清晰性,也就是说,“微觉”虽然是先天的,但混乱、无连贯,需要一种“形式”的东西把物质和“精神”统一而清晰化;换句话说,先天的混沌的“微觉”需要具有智力结构的人类认识去“统觉”,他说,“感官若没有理性的帮助似乎是不能使我们深信可感觉事物的存在的。因此我将认为存在的观念[46]来自反省。”[47]也就是“有察觉的反省”。但他又认为,即便是这种反省的能力和统一的观念也来自同一来源:天赋观念。他说,“而上帝的永恒法则部分地是以一种还更显然可见的方式并且是由一种本能铭刻在灵魂之中的。”[48]这就是“统觉”。莱布尼茨说,“当人们说天赋观念是隐含在心灵中时,这应该只意味着它有认识这些概念的能力”。[49]“统觉”是接受天赋观念的能力——“它还有在本身之中发现这些概念的能力,并且有当它认为必要时对这些概念加以认可的禀赋。”[50]这些能力和禀赋当然是生来就有的。换成唯光论的语言,也即是说,我们的心灵不但铭刻着“感光”与“转换光”这种“天赋观念”,而且,发现这种“天赋观念”,也需要借助“感光”与“转换光” 这种“天赋观念”。

综上所述,单子的知觉是由“微觉”和“统觉”所组成的,它们是某种和欲望相类似的东西,是某种和“灵魂”相仿的东西,或者干脆就是“实体的形式”,它们就是“天赋观念”。这样,单子的自然变化就由这样一个内在原则所组成,就象唯光论的“光”的变化生成是由“感光”与“转换光”组成一样。莱布尼茨说,“如果我们愿意把一切具有刚才所说明的一般意义下的知觉和欲望的东西都统称为灵魂的话,那么,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就都可以称为灵魂。”[54]一个单子就是具有灵魂的个体,或者说是“自我本身的具体化”。这就是莱布尼茨想要告诉我们的。后来怀特海把这称为“事件是自为的达成态”,[55]他认为,有一种恒定的“位态”,其中某种达成态永无止境地为着自身的缘故而复现。应该指出的是,莱布尼茨虽然主张天赋观念,但他并没有完全摈弃经验的作用,他在坚持“理性真理”[56]的同时也承认“事实真理”的存在,而后者是根据经验得到的。“我们是学到这些天赋的观念和真理的,或者是通过注意它们的源泉,或者是通过用经验来对它们加以证实。”[57]这就如同莱布尼茨自己的比如:赫尔库勒[58]的像以某种方式天赋在一块石头里,必须加以琢磨,使那些纹路显露出来,清晰起来。“统觉”,是在“微觉”基础上的“统觉”。换成唯光论的语言,“转换光”,是在“感光”的基础上的“转换光”。而前者,其结果更多是经验的。同时,他也认为,人是否有天赋观念,是必须有某种禀赋的。“有一样东西而不加利用,和仅仅具有获得这种东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59]这等于说并不是人人都拥有获得“天赋观念”的能力的。事实上莱布尼茨对“单子”的分级等于承认了这一点。另外,“前定和谐系统”事实上是莱布尼茨用“单子”来诠释“上帝”的结果,你只要看一下莱布尼茨对“上帝”是最高层次的“单子”的规定,就会相信我所言不谬。这样,单子那种不受外物决定的自足性自洽系统就浑然天成,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上帝”这种“外因”也是单子的内因的。莱布尼茨自持用“单子论”摧毁了斯宾诺莎的哲学,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说法,你只要把斯宾诺莎的“上帝”与莱布尼茨的“上帝”做一番“泛神”与“泛单子”的对比,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哲学,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在唯光学派的前期论文《原子论与唯光论》中,我们曾分析过老子的“道”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异同和交融点,“道”有“物”、有“虚空”,“物”托“虚空”而运动;正好与“原子”和“虚空”以及运动形成对照。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老子的“道”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作一对照。我们说“道”中有物,并不是说“道”就是物。我们不妨借用经院哲学“唯名论”的话说,“道”,不过是一个“声息”而已。老子的“道”并非在表述一个物,而是表述一个词。这个词并不是作为一个物理事象的词,而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词。或者套用弗雷格的话说,一个词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问题,至于事实上是否存在适用这个词的对象,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莱布尼茨的“上帝单子”也是这样。道生万物,所以“道”也是一种“天赋观念”。万物所由以生者,所以万物定有互相类似之处,而这些类似又形成诸“共相”,此即莱布尼茨的“单子”;诸共相仍有类似之处,即共相的共相,这也即是“道”,相当于莱布尼茨最高层次的单子“上帝”;所以“道”由万物的“类似”组成,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物。“单子”也是这样,它是从“实体”衍生出来的。说“道”生万物,与说蛋生鸡并不是一个意思。那样就犯了“唯实论”的错误、或者是西方哲学“具体性误置的谬误”[60]的错误。“道”作为万物之楷模,存在于老子的头脑之中,就象“单子”存在于莱布尼茨脑海里一样。事实上,它只是老子的一种抽象概念,就好象“理念”是“上帝”的抽象概念、“单子”是莱布尼茨的抽象概念一样。但老子又与“上帝”或莱布尼茨不一样,他不屑或故意不为“道”命名,道“无名”,所以“道”较之“单子”乃至于“共相”更象一个虚无缥缈的“声息”。它不是物,我们说它“无中生有”正是基于它不是物这一点说的。另外,老子的“道”作为他心中的概念,并不是出自物的本性,而是万物混杂的影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倒是更能形象地解释莱布尼茨关于“单子”内中的“微觉”和“统觉”的概念。老子的“道”是一种先验的创造的想象力的综合活动的结果,他的这种构架能力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艺术力量,从这种角度上讲,他的“道”的范畴与莱布尼茨一样,也是一种先验哲学。史学公认两者都属“客观唯心主义”这已成定论。但是,因为唯光论对“道”这个范畴作了“取实予名”、“和实生物”的改造,“制名以指实”,“道”直接地成为形而尚中的“光”,所以,对“道”的诠释就应该另当别论了。

综上所述,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中,无非把物质和精神加以调和;把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加以调和。《自然体系》的作者霍尔巴赫[66]借题发挥:既然作为物质存在的人在思想,所以物质也是能思想的。用唯光论的语言说,既然作为“光类存在物”的人在思想,所以“光类”、“光类存在物”一定能思想。或许,莱布尼茨不同意这样说[67],休谟和他一样,承认普遍原则的存在,但他否认用经验方法证明这种普遍原则的可能性。洛克是反对天赋观念的,他是由悟性批判转入语言批判的第一人。词或符号不是事物的正确图画,不过是某些观念的任意规定的符号而已,不过是历史凭借偶然选择的符号而已。当我们用词或符号形成抽象观念时,我们就有发生认识错误的危险。莱布尼茨“争辩”说,“这里丝毫不涉及名称,名称在某种意义下是武断的,而观念和真理则是自然的。”[68]在这里莱布尼茨一语泄露天机,单子是他个人臆想的产物,单子论也是主观“直觉”的抽象概念;但“天赋观念”却是铭刻在心灵中的、客观存在的“真观念”和“理性真理”。前面也曾提到,他认为即便是先天的天赋观念,也是“后天”学来的,并且可以通过经验来证实。如果洛克真如罗素所说是个“理念论者”,那么他与莱布尼茨没有根本上的分歧。莱布尼茨自己也说,“既然他承认我们的认识有感觉和反省这两重来源,他的意见和我的意见或者毋宁说和一般人共同的意见归根到底是并无区别的。”[69]

莱布尼茨与洛克、休谟的论战,是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的延续,是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延续,又是古希腊柏拉图唯心论与德谟克利特唯物论之争的延续。如果说,原子论是唯物论,单子论调和了唯物论与唯心论,那么,唯光论则是一种超然心、物之争从而超越单子论的哲学形态。唯光论的“光”因为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独特的“执两用中”的概念对其作了“单一”的界定,又因为其物理实在性、及其与思维的同质性,较之莱布尼茨的“单子”更确切为物质的原初“单元”或“单子”;单子论的“微觉”与“统觉”,仅只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单一性、使自己陷入了二元论;而唯光论的“感光”与“转换光”这一对概念,因为直接就是“光”这一物理实在的属性和物质运动的自因,从而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坚持了唯光论的一元论;并且也解决了古希腊以降的因“实体”与“形式”的两难选择所造成的西方哲学所谓“具体性误置的谬误”的难题。所以,虽然唯光论从单子论那里获益非浅、从而与单子论相得益彰,但无论是在心、物的内在同

一、物质与运动的内在同

一、实体与形式的对立统

一、主、客之间的交互性的辨证统一等哲学重要问题上,唯光论都更胜单子论一筹。

莱布尼茨曾说过,他有那么多的想法,如果有人比他更敏锐地深入到它们之中,把自己绝妙的见解同他的努力结合起来的话,它们或许更有用处。这正是唯光学派融会“单子论”的意义所在。

[2] 墨翟:《非攻下》:“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类”,指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类比、类推;“故”,指事情的原因或“活动”、目的;“察类明故”,就是要在认识和论证的时候,对事物要合理分类,分析同异、因果及其根据,就象唯光论对原子论、理念论及其单子论等所做的那样。

[3] 荀况:《正名》。“实”是客观存在,“名”是“约定俗成”,“制名以指实”除了在“取实予名”的基础上化“道”为光,从而构建了“唯光论”,在这里更具有解构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的神韵,参见下文莱布尼茨关于哲学观点的自述。[5] 韩非:《解老》。

[6] 文德尔班说启蒙运动时期基本上与十八世纪相吻合。

[7] de omni ibusdub I tandum。

[8] cogito sum。

[9] 《笛卡儿哲学著作》,英国剑桥大学1911年英文版,第一卷第7页。转引自: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1页。

[10] La humlere naturelle,笛卡儿以来的唯理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这种“自然的光”,即“天赋的灵明”,天赋的理性认识能力。[12] 原注:拉丁文,意即“白板”。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14] 原注:Jules或Julius CaesarScaliger,1484——1558,意大利古典语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也是医生。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 .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16]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8] 罗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86-287页。[20] 参见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

6、

1

3、

1

4、15节,以及第二卷、第十三章等。[22] 如笛卡儿认为物质的唯一本质属性是“广延”。

[23] 斯宾诺莎语,affectiones,转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5页。

[24] 转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4页。[26] activity

[27] 怀特海语。参见[美]M。怀特编著:《分析的时代》,第六章:自然与生命:阿尔弗莱得 诺尔司 怀特海,第94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8] petites perception。

[29] Minute perception。

[30] Small perception。

[31] Perception。[33]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8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4] 这里的“上帝”应该是双关语,因为“上帝”是最高层次的“单子”,所以具备“看出宇宙整个序列”的眼光。[36]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8节。拉丁文:意即“现在的、过去的、将来要发生的事物”。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38]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9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9] 参见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10节:“这条规律是说,我们永远要经过程度上以及部分上的中间阶段,才能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并且从来没有一种运动是从静止中直接产生的,也不会从一种运动直接就回到静止,而只有经过一种较小的运动才能达到,……”

[40] 用唯光论来诠释,单子的等级可以理解为“光类”、“光类存在物”,而“上帝”从泛神论的角度上去理解便是唯光论意义上的“光”。[42] 参见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网络版,第六章:论十九世纪。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43] 参见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网络版,第六章:论十九世纪。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44]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网络版,第九章:科学与哲学。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9.html

[45] 参见拙作:《从原子论到唯光论》有关章节。

[46] 原注:原文为la consi de rationed I’existencc(“对存在的考虑”),英译作the ideaof existence(“存在的观念”)。[48]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章。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50]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48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52] 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网络版,第二章:量子论的历史,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heisenberg/heisenberg002.html

[53]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六章:论十九世纪。转引自素心学苑,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54] 莱布尼茨:《单子论》,转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86页。

[55]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六章:论十九世纪。转引自素心学苑,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56] 莱布尼茨把真理分为两种:理性真理和事实真理。理性真理是根据“矛盾律" ”,它的反面因包含矛盾而是不可能的;事实真理则是根据“充足理由律”,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在莱布尼茨看来,事实真理可以说是根据经验的;而理性真理则来自“天赋的内在原则”。[58] Hercule,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曾完成了十二件巨大业绩的大力士。常被用作雕刻等艺术作品的题材。[60] 意谓把抽象误认为实际的错误。参见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三章:天才的世纪。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3.html[62]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二卷,第十三章,第49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64]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1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5]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二章:做为思想史之一要素的数学。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2.html

[66] Holbach。[68]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48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70]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烟,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71] 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3] 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74] 《魏志 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

[75] 韩非:《奸劫弑臣》:“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王羲之练字》有感
读《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有感
平安是福值千金
读《合欢树》有感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读《忏悔》有感
观《暖情》有感
读《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有感
读《信念》有感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读《我们的错误》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父爱是一座山
读《石娃》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绿色批评的“魅力”
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前卫现代艺术和广告设计文化的传达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中国油画的个性化意识之我见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计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艺设计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三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四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二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三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八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