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外比较研究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外比较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7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外比较研究

【摘 要】当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改革已进入新阶段,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本文从中外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的实际状况出发,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量、课程设置结构、课程设置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外比较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高等教育的先进性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是在一般管理教育及各类职能性管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教育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仅就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的途径。

一、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在一定的专业人 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培养目标决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而课程设置直接服从于知识结构,因此培养目标是影响课程设置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置于首项,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的设计方面与国外存在显著区别:一是培养目标过大。一段时期中,我国大多数高校把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外大学具有明显区别。在美国,大学本科培养的是一种“毛坯”,高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日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是当“未来商界领导人”;在香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主管级、经理级的未来人才”。本科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势必造成在课程设置上的过深过多的倾向,我国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把美国等国在研究生层次上的课程拉入本科课程,与这一定位不无关系。二是培养目标过空。我国许多学校的目标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式,有的单列陈述,有的在专业介绍中陈述,但都比较具体、指导性强。学生能根据目标的说明了解就业去向,设计学习计划。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工商管理科学学士(the B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gram)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生能设计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面向顾客的”。市场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计划通过课程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研究活动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融合在一起。

二、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 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当然导致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一)课程设置总量方面课程设置总量指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所需学完的课程和课时总数,反映课程设置总量的基本指标有课时总数和课程总数。在学年制情况下,课时总数一般以总学时数表示,在学分制情况下,则以总学分表示,当然,学分数也可以折算成学时数,课程总数则相同。

我国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总量和课时总量高于国外同类院校,课时总量最高时达到3000左右(含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 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光凭理论教学就能产生的。

(二)课程设置结构方面课程设置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因而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按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按学生对课程选择权利大小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知识范畴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入文科学、外语、体育保健类等。各种课程形成各自的结构关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我国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国外有较大区别。首先,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我国专业课的比例大,通识教育课一般只占总学分的33% ,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课中,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学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占通-i,m,教育课的71.45%。

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

其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国外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1/3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高达40%- 60% 。再次,在课程类型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的是分科课程,而国外大学更加重视课程的整合。在美国,大学就普遍以“综合核心课程”的形式去要求学生进行一种“并非毫无目的的跨学科界限”的冒险。总之,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因此,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入力资源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脚轻头重”,注重专业教育,不过专业分流性强,此与日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但缺少原创力,这也许是日本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我国呈“圆柱型”,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且选修少,所以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三)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即没有个性。尽管从理论上讲,课程设置权在学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还较强,对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两课”、体育、外语等,即使专业课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势必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此外,各个高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加强,也导致互相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借鉴,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被广泛效仿,导致4"tC_4k;的缺乏。西方国家重视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在美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比美国大学与国外相应大学的差异还要大,美国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大学允许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学校尚未’

存在的专业,如加州大学就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课程中选择一些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经一个特定的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便可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

(四)课程的组织方面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即在大学低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大学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目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国外课程的组织和我国不同,在美国,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和我国类似的模式,在

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

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我国大学教育,专门教育是目的,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美国的大学教育,通-i,m,教育是目的,专门教育是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 当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出现矛盾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专业课后移。在日本,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已由原来的“二二分段” 转向“四年一贯制”,其特点是普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而专业教育课程也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有所涉及。

三、启示与借鉴

西方国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长期实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体现了科学}生和合理}生。通过与国外比较,我们发现了我国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的诸多不足,也发现了国外许多成功经验,在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方面,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开拓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的方向,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决定着学生的市场定位。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学校间格式统

一、内容雷同,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干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我们也应像国外那样采取市场机制,教育主要面向“客户”— — 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市场需求服务,制定具体的、务实的培养目标,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适当减少课程设置总量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量偏高,这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学生的时间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即使在大

三、大四,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没有n,~lN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人才交流会。面对上课和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的矛盾,学生很累,上课的老师很无奈。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外语、数学等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相反学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设置较多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大量都是课堂教学,学时多,这样,就有许多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学数学、外语,课堂教学没有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减少课程设置总量,当然,也不是课程总量越少越好,课程总量应与专业、与学生、与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

(四)增加课程设置的特色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出国外许多大学课程设置具有相当的自由,个}生化十分明显。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太大,这一方面是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少设置课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各高校办学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味地扩招,一味地模仿,造成各个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区别。不仅同种类型的学校之间没有区别,普教、职教、成教、电大、函授、自考等不同类型的办学单位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学校培养出一个模式的学生,共同涌向有限的市场。这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择业困难,和我们课程设置的同一化不无关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前途着想,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特色,虽不能像美国那样根据学生要求设置学校不存在的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本校工商管理各专业的特色,设置有特色的工商管理课程,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生。

(五)进行有效的课程组织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二二分段”组织模式,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我国应借鉴国外做法,根据情况打破“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增加课程设置时间上的灵活性,把通识教育作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宽口径、厚基础”。

中国硕士论文网提供大量免费工商管理硕士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2]潘耀芳.中外大学课程编制的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O).

[3]韩玉志.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

(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浏阳之旅
减肥
桔子
才艺一家人
续《巨人和孩子》
春天的使者——燕子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巴学园”
小学生上网络的利与弊
小木偶的故事 续集
假如我会变
我喜欢微笑
美丽的校园
玉湖公园的郁金香
三大生肖一家人
研究生困难补助申请书
计算机系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
公司转正申请书
大一新生贫困助学金申请书
认证咨询申请书
会计专业新生国家奖学金申请书
贫困申请书
退学申请书
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
民事再审申请书
毽球协会申请书
工厂贷款申请书
入青年志愿者队的申请书
综合奖学金申请书
恢复执行申请书
法律实在性讨论
基于管理视角下园林工程质量监管的探讨
中国园林构景方法
[营销]运营方案--心理网(一)
初探剪纸艺术在巧克力包装中的运用(一)
打击网络犯罪 期待更完善的法律环境(1)论文
谈司法权地方化的弊端及改革对策
种植植物屋面的构造作法
绿地园林绿化工程与管理
基于对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分析
广告语便于记忆的心理原因
法学“科学主义”的困境
关于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论述
论环境外交的发展趋势和特点(1)论文
鞍山中通公司绿色营销策略研究(一)
《新型玻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1
《松鼠》教学设计2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2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2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
《松鼠》教学设计3
《鲸》教学设计
《鲸》教学设计2
《松鼠》教学设计4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5
《落花生》教学设计3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2